语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是通过语言来思考的。语言是逻辑思维的观念载体,逻辑主要关心的是语言的认知意义而非情感意义。
自然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主要工具,从意义上看,自然语言具有多重性和不明确性。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可以看作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在使用语词的过程中,使用者不仅确认语词最一般的理性意义,而且也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给语词附加了其他的意义,由此造成了语词意义的多重性。
在论证中,一方面要关注语词的理性意义以及多重性意义可能造成的交际障碍;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各种附加意义对论证的干扰。
论证是由语句组成的。语句及语句组成的语段可称为话语。作为语言表达式(语言形式)的话语意义,就是根据语形、语义和语用的规则和交际语境,语言的使用者应用这个语言表达式所表达或传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话语种类表达的意义含量是不同的。在实际交流中所面对的论证是以话语的方式呈现的,因此,表达论证的语言形式的实际意义,不只是抽象命题,而是包括命题、命题态度、意谓和语境作为其有机构成因素的“意思”,它才是语言交际中具体的、完全的和真实的(不是经过抽象的)意义。
清晰的思维常常受语言的歧义和含混的干扰。
歧义是指一个语词的多重含义,具体就是指一个语言表达具有一种以上可能的解释或意义。
含混是指一个语词在范围上是不确定的,如果存在着不清楚一个词是否可正确地适用的边界情形,一个词就是含混的。含混的表达式常常容许作连续的、一系列的解释。其意义朦胧、晦暗和不确切。举例说,像“新鲜的”“富有的”“贫穷的”“正常的”“保守的”等这样的词都是含混的。
西蒙:我们仍然不知道机器是否能够思考,计算机能够执行非常复杂的任务,但是缺少人类智力的灵活特征。
罗伯特:我们不需要更复杂的计算机来知道机器是否能够思考,我们人类是机器,我们思考。
罗伯特对西蒙的反应是基于对哪一个语词的重新理解?
分析: 西蒙的结论是,机器不思考,通过计算机执行复杂操作,但是缺乏人类的灵活性,把机器指代为计算机。而罗伯特的结论是,机器思考,人类就是机器,把机器指代为人类。可见,“机器”一词在两人的对话中有不同的理解。
古希腊有人论证说:探究是不可能进行的,因为一个人既不能探究他所知道的,也不能探究他所不知的。他不能探究他所知道的,因为他知道它,无需再探究它;不能探究他所不知道的,因为他不知道他要探究的东西是什么。
分析: 上述结论的得出依赖于这样的论证,他不能探究他所不知道的,因为他不知道他要探究的东西是什么。
这一论证犯了歧义性谬误,其逻辑漏洞在于混淆了“知道”的两种不同含义:第一个“他不知道的”是指不知道被探究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而第二个“他不知道的”是指不知道所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从论证的角度来说,好的语言是达到目的的语言,是适合对象的语言,是明晰的语言。不好的语言是指,由于它的干扰,未能使论证达到目的的语言。
好的论证语言是一种明晰的语言。在科学论证语境中,明晰的语言就是精确的语言。但在日常论证中,明晰的语言不一定是达到科学精确性的语言。只要论证双方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达到一致,论证的语言就可被认为是明晰的。在论证中,论证语言要明晰,实际上就是传统逻辑“同一律”的要求。这一规律反映在思想中,就是任一概念或词、句,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它就是它所是的那个东西,而不会是与它自己不同的另外某个东西。这正是要求论证中的语言保持其确定性,以使得对词、句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成为可能。
当一个词或语句有一个以上的意义时,它就是歧义的。消除歧义,保证使用清晰的语言,就要充分运用定义方法。同时,对论证中的关键词、句的把握,需要借助于论证的语境和相关的主题知识。
语言不仅应是清晰的,还应是精确的。精确性的要求是针对语言的含混性提出的。在某些论辩中,给出一个含混词的精确定义是必要而有用的,但先决条件是,选择一个特定分界点要有好理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混淆的、含糊的概念或术语,混淆的关键是没有把握定义的严格、精确的标准。例如:
安全水、健康水和纯净水
矿物质水和矿泉水
整体厨房和整体橱柜
高清电视和数字电视
无糖食品和无蔗糖食品
中医和传统医疗
绿色和原生态
……
对论证中的主张或理由的语言描述有时需要定量描述,明确某种描述的假设的条件以及运用广义量词(如,绝大部分、多数、一般情况下等)。能为好论证提供最佳服务的语言的精确度必定与论证语境相关。需要对表达论证的语言的精确性设定合理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平衡语言的精确性和针对性这两种不同的要求。
例: 比较以下三个陈述。
航班将在今晚21点30分到北京。(1)
航班大约在今晚21点30分左右到北京。(2)
航班有可能在今晚21点30分之前,也有可能在21点30分之后到北京。(3)
(1)就很精确,排除一天所有其他可能时间。这样即使航班是在21点31分到北京的,我们也可以说航班晚了一点,只有当航班是在21点30分整到北京的,我们才说这个预测完全准确。
(2)就有模糊性,排除的其他时间范围变小,不确定变多。如果航班是21点20分或者21点40分到北京的,我们还是会说预测准确。所以,模糊的、信息量少的陈述,比较容易证明为真。
(3)这是一个空洞的论断。所有可能的到达时间它一个也没有排除,没有办法否认。航班任何时候到北京,都符合这一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