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服务石油和化工行业终身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窦苏明

摘要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专业、师资等优势找准位置,依托行业,整合企业资源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构建“校企双主体”学习中心,创新“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开发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实现学历与非学历学分融通。通过共建“职工培训基地”、施行“双导师”制度,共同开发典型工艺课程、密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高化工从业人员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终身教育;成果认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一、实施背景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基础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经济支柱。我国正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转变,安全、绿色、智能化转型势不可挡,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探索和建立大规模、常态化、标准化的石化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体系,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促进构建技能型社会增添动力,是化工类职业院校的重大使命和历史担当。

二、主要做法

在国家开放大学和相关石化园区管委会的指导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化学工业出版社、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等30余家规模以上石化企业(园区)共建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简称:石化学院)及校外学习中心,探索了“政府指导、行业主导的校企双主体终身教育”育人体系,助力石化产业转型和人力资源建设。石化学院现有学习中心40个,在读学生16000人,遍布全国20多个大型化工园区3000多家石化企业。

(一)高起点建设石化行业职工“自己的大学”,构建多元融合治理体系

按照“政府指导、行业主导”建设思路,石化学院及其校外学习中心建设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指导,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主导,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业出版社三方两地一体协作,成立石油和化工学院,实现资源、队伍和其他教育优势有机整合。利益相关方通过合作成立办学理事会,化工教育协会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分管校长,在各教学点成立管理委员会,建立定期联席机制。在行业指导下,行业学院以化工技术专业群为核心设置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的育训体系。根据产业需求布局教学点,坚持把学习中心建在产业集中区、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学习中心紧密围绕设点企业需求,把化学工程与工艺、工业分析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化工安全等专业办进园区、送入企业、建在生产线。实现了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积极举办的多元办学格局(图1),为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探索了有效的路径。

图1 “政府指导、行业主导”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示意图

(二)高质量耕耘石化行业终身教育“试验田”,推动校企融合“双引擎”

采用“1+N”学习中心建设模式(即学校与园区多家企业联合办学),明确各方责任、利益、风险关系,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为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确保三方“管、办、评”角色定位清晰。共建框架下,园区管委会从服务和管理的角度顶层设计人力资源规划,制定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年度计划,引导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环节,采用“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方式,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迭代和工艺改良等共性需求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个性需求,在企业和职工发展的不同阶段,持续提升知识体系、技能水平、创新能力、沟通技巧,增强岗位迁移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加速石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方式的变革。

(三)高标准完善石化行业学习成果“度量衡”,认证单元纳入国家资历框架

按照“同质等效”的原则,借鉴《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等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协议的“以成果为导向、注重核心能力提升”等专业建设理念,遵循石化企业操作岗位从业人员职业发展规律,建立合适的岗位职业能力模型。以岗位职业能力模型为参考制定基于《学习成果框架等级标准》的石化行业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纵向衔接的岗位认证标准,研制工业分析与检验学习成果认证与学分兑换规则,实现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之间的融通(图2)。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建成面向石化行业员工的终身教育平台,构建双向融通和纵向衔接的石化行业终身教育体系。

图2 资历框架下学习成果认证示意图

三、成果成效

(一)专业建设对接石化产业发展

自主开发建设应用化工技术(能源化工方向)、工业分析技术和化学工程与工艺3个本专科专业,与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优普生物化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体现石化行业新工艺、新技术的典型工艺课程17门,解决“课程内容滞后于企业技术升级发展”的行业终身教育难题,提升人才培养与石化行业需求的契合度,推动石化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

(二)培养质量获得行业高度认可

2020年以来,石化学院以重点城市为节点、石化行业为支点、龙头企业为重点,在全国共建设学习中心40个,形成市场导向、供需匹配、服务精准、运作规范的终身教育服务基层组织。“1+N”学习中心建设经验在2020中国石油和化工职工教育与培训年会上推广,被评为第五届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推动石化行业终身教育创新发展

通过建立学习成果认证框架,推动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建设,搭建起石化行业从业人员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实现不同层级学历教育的纵向衔接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横向贯通(图3)。打通校企之间壁垒,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融合石化行业企业优质资源,有效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图3 各等级学习成果认证单元确定示意图

四、经验总结

(一)敢于突破禁锢,创立了新时代石化产业从业人员终身教育培养理念

立足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创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下的校企双主体石化产业工人终身教育”理念,明确“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石化产业高技能人才定位,推行学习成果认证、储存与转换,激励产业工人终身学习。

(二)勇于探索新路,创设了新时代石化产业从业人员接受终身教育路径

以产教融合为载体,创建服务石化行业从业人员终身教育的国家开放大学行业学院,为推进石化产业安全、绿色和智能化发展提供充沛人力资源。将石化学院学习中心办在全国大型化工园区和石化企业,开设覆盖石化行业的专业,形成“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贯通的全类型职业继续教育链,打通石化行业在职员工终身学习的上升通道。

(三)善于整合资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石化产业协同育人资源整合机制

以教育部发布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南,依据新职业标准,围绕成人学员学习认知规律,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分析学习者需求,校企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在石化学院40个学习中心内共享,实现课程资源全面开放、高效使用。通过共建共享,促进石化学院教学资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全覆盖。

五、推广应用

(一)适用范围

本案例做法适用于其他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举办职业继续教育项目,面向在职员工开展终身教育活动,借用本案例经验和模式,可实现项目无缝对接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实现校企融合“双主体”办学,大规模、高规格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社会影响力

《中国教育报》《中国化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本项目的经验和做法,提高了石化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相关教育研究成果获得第五届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校地共建继续职业教育基地,共促化工企业绿色安全转型”入选《2021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库》。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如东沿海经济园区学习中心获第十九届中国远程教育大会2020年度“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优秀校外学习中心”称号。 vnYfJaDoRdJfn3eTRIqFXhBTJFuauH4zi6aQDFggmo/4TuigsS2+/nQLLwwCZpy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