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搭桥建路”打造一体化技术服务平台

孙毓韬

摘要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有利于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声誉,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学校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实际,提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策略;凝聚优势特色,建设以应用科研为特征的服务平台;推动成果转化,形成科研反哺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强化制度供给,激发师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服务;集成平台技术转移

一、实施背景

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不断增长,经济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推进技术转移工作的诉求也不断递增。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创新服务高地创建,紧密联合大院大所,确立应用为主的科研方向,深度融合创新服务和人才培养,积极对接县域乡镇,高质量打造创新服务平台,高效开展技术转移活动,初步形成常工特色的技术转移模式,为处于起步阶段的高职院校技术转移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二、主要做法

(一)“搭桥”大院大所,打造创新服务平台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常州地区的技术转移服务高地、区域的先进技术对接平台和国际性创新资源链接载体,学院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联合共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秉持“实体化、科学化、专业化、特色化、信息化、国际化”理念,充分整合校内外技术转移要素,依托双方科技、人才及学科优势,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系统开展技术转移体系架构与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技术转移的新模式与新机制,构建技术转移创新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网络化技术转移全程服务,促进校企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并以技术转移为主线,全面夯实学校科研内涵建设,充分提升科研育人效果。

学校与哈焊所合作共建集技术研发、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省级智能焊接实训平台;与江苏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签约共建智能工程技术产业研究院。依托共建平台,围绕智能制造领域开展技术服务。

(二)依托优势资源,“建路”专业服务平台

对标区域经济发展标杆产业,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分层次、分类别、分功能建设专业服务平台。获批教育部能源互联网及大数据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绿色节能与新能源材料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独立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共建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建筑数字化建造工程研究中心;独立建设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常州市食药品检验检测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独立建设常州市工程健康智慧监测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微流控芯片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与国家电投集团、电凯实业等单位校企共建智慧植物工厂研究院。

(三)对接县域乡镇,构建特色服务平台

发挥学校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资源优势,推动校地科技合作走向更高水平,为地方企业转型升级精准提供更多科技助力,构建特色服务平台。从深入企业调研、开展产学研活动、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拓展合作渠道等四个方面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成果转化,实现合作共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与泗阳县人民政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泗阳分中心,联合钱正芳教授、江苏科技大学与泗阳县人民政府共建智能科技研究院;与海安市共建智能装备研究院;与汽摩配特色小镇——孟河镇共建智能汽车研究院;与地板特色小镇——横林镇共建绿色材料研究院。

三、成果成效

(一)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重点实施“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一”是“一个目标”:建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技术转移中心服务体系。“二”是“两个对接”:与区域创新产业化对接,与区域产业创新化对接。“三”是“三大步骤”:立足常州,创新发展;服务苏南,协同发展;辐射长三角,跨越发展。“四”是“四大战略任务”:实现服务多样化、功能集成化、转移国际化和资源网络化。“五”是“五项保障措施”: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创新激励机制、实施六大工程和健全评价体系。在空间布局上构建“一核多极、两网互动、两圈共享”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一核”就是以常州市科技大市场为核心载体打造“常州市技术转移集聚区”,“两网”为苏南中心线上线下互动并行,“两圈”为“国内技术共享圈和长三角技术合作圈”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二)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激发技术转移活力

采取实体化独立运行模式,整合校内外创新要素,按市场化规律进行技术转移。从体制上厘清关系,明晰职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自主用工,自负盈亏。

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依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章程》,先后制订修订《技术转移公司合同管理办法》《技术转移公司财务管理办法》《公司绩效奖励办法》等16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激发工作活力。

依托科教城的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和常州区域经济优势,结合学院优势专业,立足常州,服务江苏,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积极推进技术创新要素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先后筹建技术转移泗阳分中心、海安分中心等6个分中心。

(三)多措并举,推进专业化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进一步充实技术转移队伍,打造三支稳定的队伍,一是拥有职责分工明确,业务精湛的技术转移专职管理队伍,目前专职管理人达6人。二是建有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的技术攻关队伍16支,其中省级团队4支。涵盖智能制造、新材料、新医药、轨道交通等产业。三是拥有经专业化培训有专业技术背景的技术经理人队伍35人。

(四)技术转移常工特色、成果转化高效平台

技术转移中心建成江苏省首批高职技术转移中心,省高职院校唯一技术合同认定单位,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省级技术经理人事务所等一站式技术转移平台。中心技术交易额、四技服务经费到账额均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技术转移中心荣获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获评江苏省技术市场先进集体(图1)。学院4次蝉联全国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技术转移中心成为技术转移集成化平台典范,受到《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高度关注,形成了技术转移常工特色。

图1 技术转移中心所获荣誉

四、经验总结

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搭建产学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等一系列组合拳,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公司独立法人实体的作用,按市场规律进行利益分配,完善成果转化市场定价机制。从成果发布到洽谈到公示到签约,市场化运营模式初步建立。中心实现了“五个一”的目标,即链接了一流创新资源要素、集成了一群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创新了一批新型技术交易模式、建立了一个公共研发联盟体系、带动了一体化创新创业活动。

五、推广应用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的成功经验,为处于起步阶段的高职院校技术转移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NfamtWo11BTtkfn4tuqkXUbnOABT5Qfk52bVpDYyB8yPbwLgWFFvgIDmtcFx+j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