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体两翼,师德贯穿,阶梯递进”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叶爱英 陈保国

摘要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系统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路径设计、培养平台构建、动力机制创新,从教学、专业实践、研究和师德四方面探索构建“一体两翼、师德贯穿、阶梯递进”的教师培养体系;以“课堂、企业、团队”为核心,设计“校本、国内、国际”三类培养平台,实施不同层次教师培训主题和项目,实行分层培育,因材施培;通过“一体两翼”培训体系,全面提升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养;一体两翼;教师成长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大量涌现,催生了智能化、生物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的应用,涌现了一大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形成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将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另一方面,也将教育生态由传统的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教育模式转向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等“一种自组织行为”教育模式,学校的围墙一次次坍塌。在万物互联的冲击与挑战面前,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焦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文件的发布,再次让职业与技术倾向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得以确认,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发展指引了发展方向和政策保障。“1+X”制度改革、学分银行建立、学习成果互换、退役军人等新型生源的出现,触动了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双师”改革的神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探索建立了“一体两翼,四个阶梯,四个维度”的“四有四型”高水平“双师”队伍专业发展培养体系(简称“1244”培养体系),将教师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认知规律相结合,从教学、科研、实践、人文多方面培养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能力、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素养,有效地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职业成长。

一、标准引领,打造“四有四型”高水平“双师”队伍培养体系

(一)建立“四维度十一层级”高素质“双师”标准

以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奉献型“四有四型”高水平创新型“双师”队伍为目标,聚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结合专业群转型升级和学校事业发展需要,融合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建立了“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四维度,教师12级~教师2级的教师自我发展标准。教师自我发展标准强化了师德修养与师德负面清单底线标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线标准相融合,教育教学与国际化素养、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新技术相融合,教研科研与跨专业、跨学科等跨界能力相融合,社会实践与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相融合,形成常工特色、支撑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建设范式,引领学院教师做“四有四型”高素质“双师”。

(二)对接一流技术和标准,构建高职“双师”培养体系

学校依据教师职业发展规律,科学设计新教师、骨干教师、带头人、名师名匠发展四层阶梯,围绕“四维度十一层级”“双师型”教师发展标准,构建以教育教学能力为主体、专业实践能力和教研科研能力为两翼的教师能力规格,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岗敬业、追求卓越为目标导向,形成“以德为先,能力为本,价值引领”建设思路和“一体两翼,四个阶梯,四个维度”高水平“双师”队伍培养体系(图1)。

图1 “1244”双师培养体系

1.教育教学能力发展

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以课堂教学有效性、课程开发先进性、专业建设前瞻性为主体,以新教师微格教学、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高质量微课、专业带头人说好一个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分层考核标准,构建新教师上好一门课程、骨干教师建好一门课程、专业带头人带好一个专业、名师开发一个专业教育的教学能力成长主题。通过校本培训、网络课程培训、岗位实践以及名师指导,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分阶段培养,使新教师从上好一堂课开始,慢慢成长为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最后成为教练型教学名师的培育人选。

2.专业实践能力发展

专业实践能力发展注重对接行业一流技术、一流标准,以“技能”为主线,以实践教学技能、专业实践技能、技术服务能力为主体,实施“1(生产安全证书)+X(新教师和骨干教师获得高级技能证书和生产安全证书、带头人承担横向项目或技术开发项目、名匠成果转化1项以上)”考核标准,构建新教师岗位实践、骨干教师高访研修、专业带头人挂职锻炼、名师名匠成果转化的专业实践能力发展路径,助推教师成长为能工巧匠、技术专家。

3.教研科研能力发展

学校以“个人成长、团队发展”为主线,以技术开发、技术创新能力为主体,以博士、教授领衔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素质教育团队为载体,构建新教师参与团队、骨干教师组建团队、带头人链接高层次人才(劳模、技能大师和行业领军人)、名师名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组成的教研科研能力发展路径。通过学历进修、高级访问学者和出国研修等发展项目培训,推进教科研工作老中青结合,发挥传帮带作用,由个体成长到团队发展,使教师在教学中研究,以研究带动教学,从一名“教书匠”蜕变为教育者、技术研发专家、技术创新专家。

4.师德修养

师德修养以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为核心,贯穿于“教育教学、专业实践、教研科研”三维能力培训过程中,通过开展一系列讲座、报告、典型案例、网络公开课等师德修养活动,使教师有意识地主动研究教育,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因此,师德修养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理论和理念支持,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逐渐体会到工作的快乐。

二、“1244”的“双师型”教师发展培养体系实施

(一)分层培育,因材施培

学校依据“1244”的“双师型”教师发展培养体系,以建设国家级教师发展中心为目标,架构校内、国内、国际三类平台,并根据每个平台的特点,设计各具特色的项目,实施“新教师、骨干教师、带头人职业素养提升、技术开发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三项提升工程,分级打造名师名匠,实现高职教师“精湛的课堂课程教学技能、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敏锐的问题捕捉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发展(图2)。

图2 “1244”双师教师培养平台

校级平台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基础,联合劳模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博士工作室等,以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为支撑,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国内平台对接师培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和44个名企工作站,全面培养教师专业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对接25家境外研修单位,创建国际化培养平台。

近年来,学院每年开展新教师教学能力、骨干教师信息化培养、带头人专业建设、科研沙龙等培训项目近30项,年培训经费近400万元,受训教师达400人/年。自2018—2020年以来,参加省培国培项目82项,受训教师154名。每年选派50名教师参加境外研修。以焊接专业团队为例,取得焊接工程师职称3人,国际焊工证书2人;指导学生获得国际焊工大赛金奖,首批33名学生中有30名学生获得国际焊工证书,联合大院大所协同建设高端智能机器人焊接实训平台。优质的培养质量,受到德国HWK考官专家的高度好评,也得到江苏科技大学美国工程院院士的高度认可。

(二)“低线”目标,有培无类

基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欠佳、缺乏实践经验或研究能力不足的现状,学校采取“低线”要求策略,有针对性差别化培养。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教师,首先进行实验技能培训,同时企业顶岗实践半年后才可上岗;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研究等各方面承担项目或成果突出,亦可成长为教学骨干或技术骨干或技能骨干。“低线”目标,让教师做力所能及之事,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做到“有培无类”,实现教师多元发展。学校3名教师在专业实践技能岗位表现突出,2019年一举拿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021年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三)机制设计,人人皆可成才

学校建立了教师自主发展、外部激励和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三项机制和发展通道,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师发展生动局面。

1.自主发展,人人渴望成才

以“四维度十一层级”教师发展标准为基础,建立教师发展平台,依据平台数据统计,精细分析教师需求和教师发展目标,精准制定教师培养方案,精益培养各类教师,形成“精细分析、精准制定、精益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内生动力机制。目前学院近500名教师开展了自我定位、自我规划、自我诊断改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分析全体教师的发展诉求,制定教师个性化培养方案,充分激发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自我成长,追求卓越。

2.外部激励,人人皆可成才

学校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科创30条”等,从人才选拔、教师培养、激励与表彰等方面制定18项制度。《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进修制度》允许脱产三年,工资全额发放,顺利毕业并取得学位的奖励6万元,享受高层次人才津贴补助和副教授待遇。《职称评审制度》分设教学、教学科研、科研、社会服务四类,实行扬长发展;职称评审注重代表作质量,突出业绩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唯论文、资历等。

3.产教融合,人人尽展其才

学院创新柔性人才、兼职教师引聘机制,特设柔性人才流动岗、专职科研岗,共引聘劳模、产业教授、技能大师等高端人才47人,引聘全国劳模、全国教学名师5人。聚合校内青年教师,组建合作团队,抱团走进企业,对接行业先进标准和先进技术,高质量推进课程开发、平台建设、师资培养、专业建设,协同共建一支德艺双馨、勇于创新、乐于奉献职教事业的兼职教师队伍,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生动局面。

三、打造高素质“双师”队伍,服务教育发展现代化

(一)“双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院综合实力节节攀升

自“1244”培养体系实施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提升很快。双高结构逐步优化,博士数量由2014年的7名上升到近70名;入选高层次人才项目不断扩大,学院现有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省“六大人才高峰”、省优秀团队等省级人才资助项目近70人次;国家级人才项目有了零的突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团队、智能焊接技术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名教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科技创新水平节节攀升,省级平台不断突破,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主持江苏省科技项目,纵向项目近100项;“四技服务”到账经费位居江苏省高职院校第一方阵,科研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二)深化“三提高”,服务教育现代化

进入新时代,我校将以质量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为指引,紧跟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需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人才强校则人才强国;未来将继续加强高素质“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声誉;倾听一线教师心声,提高职教教师政治地位;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提高职教教师职业地位,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可、教师愿意教、学生乐意学、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高职强校。 cnmD5OdhL6wsaI0lErim0MHbpeg6ziB715YYrGeGTK/2j4zWlbPFA9Ov3pXepxK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