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打造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本文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焊接技术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例,提出了师资、课程、课堂、文化、基地“五维一体”的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模式,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供建设思路和路径。
关键词 :教学创新团队;智能焊接技术专业;高职教育
2019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教育部出台《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和制度相继出台,为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供了发展路径,为全面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提升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双高计划”政策支持下,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教20条”提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意味着职业院校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构建要向“能工巧匠、企业工匠、教学名师、国家大师”等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要由学校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等不同岗位、不同技术人员组成,同时要加深校企深度融合,面向市场、面向实践,构建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和模块化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国家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已经出台,但各院校一般都没有与之对应的校级团队建设细则,学校如何给予团队支持、如何引导、如何规范、如何激励等都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如何确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一直未有确定的概念和定义;另一方面,因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内团队组建基本是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跨行业基本都未能做到;第三方面,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不仅仅未能引领校内教师发展,同时在引领区域企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缺陷。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焊接技术专业是江苏省品牌示范专业,该专业团队以培养高水平焊接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依托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整合中德国际焊接技术考试中心、焊工高级技师鉴定机构以及机器人焊接培训基地等资源,协同中车、迪森等大中小微企业,建立校企主导、政行支撑、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协同培养人才机制,共建集师资、课程、课堂、文化、基地“五维”于一体的智能焊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了一批高技能高水平焊接人才,为学校“双高计划”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各专业团队针对高职人才对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生产、智慧服务等领域转型升级支撑不足、职业素养不能满足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需求等问题,搭平台、建机制,构建师资队伍“混”、课程资源“微”、真实岗位“练”、工匠文化“养”、实践基地“创”,“五维一体”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体系(图1),建成集大师教授、骨干教师、境内外专家组成的混编教学共同体,养成一支能教学、能传技、能研发的焊接“教练型”教师队伍。
图1 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养成模式
师资队伍“混”:各团队柔性聘请或全职引进全国劳模、技能大师、企业专家等人才担任省级产业教授、校级特聘教授、技术专家,以项目或定期聘请国际技术专家担任技术专家,建立以劳模引领、以专家教授支撑、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混编教学共同体,培养一支能教学、能授技、能研发的“教练型”教师队伍。
课程资源“微”:依托VR、AI等信息化技术,建设以微课、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形式呈现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开展“1+X”技能培训、实操考试等服务,形成集技能练习、科普教育、劳动教育的虚实一体的资源库。
真实岗位“练”:校内实训平台对接企业车间,购置ABB、库卡等焊接机器人及机器人工作站,建设集虚拟仿真和机器人工作站虚实结合型实训基地;对接企业生产项目及岗位生产任务,建立课程教学项目库,构建学习情境及教学活动,形成融教学于职业场景、岗位情境、生产现场为一体的“准企业”教学课堂。
工匠文化“养”:以校内实训平台、教师企业工作站为载体,建立以“大国工匠、大国重器”为主线的工匠文化长廊;开展“实训课上讲工匠、企业实习学工匠”等活动,建成学生职业意识认同、岗位敬业奉献精神、价值创造与技术精进协同养成的工匠文化实践体系。
实践基地“创”:联合基地考试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开展区、省、国家技能竞赛交流平台,开展中、高、技师等技能等级培训服务,组织开展机器人、机器人技术研发等项目,建成集教学、培训、竞赛、研发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该团队始终传承并践行“韧劲、犟劲、钻劲、稳劲”的焊接工匠初心和使命,组建15年来,团队成员扩大到近30人,其中全国劳模、国家级技能大师2人,省级人才10人。通过引育并举、传帮带,逐步建成了一支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团队凝聚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团队先后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优秀团队称号。
团队结合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对智能化、自动化焊接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重构了“一高三基、阶梯成长”的专业课程体系,由陈保国教授为主要负责人建设的“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入选全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并通过验收;由史维琴教授牵头的“智能焊接产教融合平台”入选省级实训平台;以陈保国教授领衔的“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入选江苏省品牌专业,并通过验收。以团队骨干教师为主体开发出版省级重点教材3本,建成(设)“机器人弧焊技术”等核心课程11门,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3门,线上学习人数达54121人次。
80%以上毕业生就职于中车集团、迪森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徐州重工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部分学生就职于博世力士乐、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图2)。毕业生王海浪、樊鹏飞分别获得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崔恒祥获得第十五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名,3人都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毕业生杨红坤获得“江苏省技术能手”称号。
图2 学生2019—2021年就业企业一览图
团队牵头组建了全国现代焊接职教集团,整合资源,建设“先进焊接技术服务基地”。协同中国焊接协会、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组建市-省-国家焊接技能竞赛平台,连续5年(2015年—2019年)承办“5·18”常州智能制造焊接大会、江苏省焊接学会理事扩大会议等,组织“中焊杯”全国机器人焊接大赛、江苏省“技能状元”选拔赛、常州市级焊接比赛等多次,累计为区域企业培训鉴定高级技师、技师、国际焊工考证、机器人焊接考证以及特种设备行业焊工考核、鉴定166981人时,为河海大学等高校培训学生累计42040人时,累计为东方瑞吉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多项,促进区域人才技能水平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2021年9月,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团队获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现有2支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5支省级教学创新团队,8支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省-校三级团队培育体系基本形成。
学校产教融合一直处于融而不深、合而不深的状态,在业界、行业内有影响的专业领军人才基本没有,跨专业、跨业绩的教师教学团队未完全成形,博士、正高教师比例与职业教育本科标准还有不小差距。
下一步将以国家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和智能焊接技术团队为引领,构建智能焊接、智能建造、检验检测认证三大专业群双跨团队,组建博士、教授、工匠等高端人才智库,开展行业影响力提升、职教特色项目研究等专项计划,打造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等新型跨界教学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