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旋律表现

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认为,旋律是音乐的基础。远古的时候,当我们的祖先获取到一定的生活资料时,感到无比兴奋,就会发出一些“叫喊”声,这种“叫喊”声其实便是作为某种交流的符号,这是早期语言文字的雏形。同时,这种“叫喊”声释放着他们某种喜悦的心情,从而产生了进一步表达情感的冲动。在人们不断的生活实践中,这种原始“叫喊”声被逐渐“艺术化”“音乐化”,最终演化形成了旋律。其实原始的“叫喊”声,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语言,也不属于旋律,但它之所以成为二者的启蒙,其原因在于它的表达性和情感性。表达性导致语言文字的出现,主要用于彼此间能够实现准确交流,更进一步,便产生释放情感的需求。音乐作为人类相互沟通的一种本能,既展现着人的某种情感特征,更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手段。从古至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人们遇到诸如忧伤、怀旧、兴奋、快乐等特定情境时,就会随口“哼”上两句来排解自己心中积蓄的情感。而所“哼”出的调子,无论是熟悉的还是即兴所为,与我们前面说到的“叫喊”声,其实同出一宗,是情感进一步外显化和艺术化的表现,而这毫无疑问就是音乐的旋律线(这种旋律线通常指其形式本身,不包含人对于旋律线蕴含的各种,如和声、调式、强弱、织体等方面变化做出的一些想象),是在“叫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音乐的、被艺术化的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旋律的确是音乐的一个重要基础。

作为人发声的一种特殊形式,旋律首先发生于人,然后才出现在由人造的乐器之中。其发生的基础在于人的语言音调,是语言音调的艺术化体现。

“旋律”一词,有着广泛的含义,它不光指向上、向下的音乐走向或者固定音高,也包括那些有意识听到的所谓“旋律”。为了更好地观察旋律线条最自然的“表现手法”,首先要能够听到和看到旋律是独立于和声、节奏和节拍以外的上行和下行。

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作曲家保留旋律的进行而改变和声,比如在贝多芬的《Eroica变奏曲》(作品35)的第六变奏中,E大调上旋律的主题没有变,但和声却变成了e小调。很明显,旋律的展开必须保持,就像在主题中一样。换句话说,这个变奏的表现手法不取决于和声。演奏者不能被左手的和声所困扰,他必须倾听旋律。同样的例子可以在所有的“Cantus Firmus”(一种无伴奏的齐唱歌曲)中找到,包括巴赫的合唱音乐中。

无论老的还是新的卡农(Canons)和赋格(Fugues),都有许多旋律并无改变而节奏和韵律变化的例子(通常是指主题本身)。在这里,钢琴家最基本的问题是必须使那些有特点的旋律性音程(特别是那些不协和音程,不论在节奏上有何变化)都能被清楚地听到。

一段完整的语言表达,中间必然包含着许多相对完整的小句和相对重要的局部点,旋律也是如此。例如,张寒晖词曲《松花江上》:第一小节音乐从 音到 音,旋律呈连续跳进, 音的出现对前面来说有一种相对的稳定感,对后面的发展来说,其两拍的时值则预示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延伸的情感(小字二组 音)即将到来。第二小节 音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前一个 音的情感强度,紧接着旋律级进下行,情绪变化较为舒缓,行至 音时,呈相对稳定状态(仍然保留对下一句旋律出现应有的某种张力)。这里我们看到旋律一开始的跳进上行,反映的是作者当前已经远离东北松花江,而第一个 音的出现也正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向往,情感似乎已经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仿佛眼前已经呈现出东北松花江上的一草一木。而第二小节至第三小节开始处,旋律平和的级进下行则是对前面跳进的一种补充,使人似乎看到了一幅松花江美丽的远景。第三小节旋律回到 音,将旋律开始的跳进改为向上的级进,描写的是一种近景。由于上行的缘故,g 1 音的张力显然还不够充分,带有强烈向上的情感抒发的意味,而第四小节的g’音则由于旋律整体的下行趋势,预示着情感进一步补充的需要,第五小节的f 1 音较第三小节的g 1 音更为内敛,这种内敛使旋律进行产生某种程度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对旋律进行产生释放的要求,后面出现的音高和小节数(该乐句增加了一个小节作为情感释放的补充)也印证了这一点,第一乐句从 音开始,上至 音,中间经历了一些“波折”变化,最终又结束于 音,随着第二乐句的开始,人们似乎有了某种情感上的轮回感。在以上的分析中,旋律呈现的是跳进、级进、音高、上行、下行等方面的变化组合。下面,我们就旋律的一些运动形态进行一下归纳。

一、直线型

它表示旋律进行的方向呈直线发生变化,分为如下四种。

直线向上:一般作为情绪过渡来使用。例如,肖邦的波兰舞曲:三个八度的音阶由下至上作均匀的渐强,对前后两段音乐情绪在力度上进行了连接,使人获得酣畅淋漓的艺术享受。

直线向下:与前一种类似,这里不再举例。

模进向上:例如,车尔尼的《快速练习曲》Op.299第4首:旋律从第一小节处,以回音盘旋式上行,这种进行对人造成的声响效果,相对于直线向上的一种来说,情绪发展的铺垫较多,情感获得满足的理性成分也较重。

模进向下。与前一种类似,这里不做列举。需要指出的是,音乐作品中平直的旋律线条,也用以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内涵。但这种线条一般不单独使用,它往往伴随着力度、速度和音色等综合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的同音反复部分:如果我们只关注右手的话,那的确是平直的旋律线条,而且过于重复。但如果加入左手在力度方面的变化,就立刻能使人体会到剧烈运动的音乐情绪,从而产生情感表达的效果。

二、流线型

流线型表示旋律线条呈曲线方向均匀变化,也分上下两种形态,这种变化往往使人产生曲折流动的音乐感。例如,陈培勋的《平湖秋月》右手三十二分音符:或高或低、或强或弱,速度不紧不慢地进行,表现了碧波荡漾的湖水在微风吹动下,连绵不断向前涌动的情景。它让人对即将出现的主题音乐所表现的湖光月色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三、综合型

综合型是以上所有形态的综合体,有各种组合方式。例如,舒伯特的即兴曲Op.90第二首,这一旋律属于各种直线型的综合。它如同天籁之音从天而至,在大地上进行美妙传播的景象。

再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中《六月——船歌》第一段:其每一句均由直线向上和流线向下的音乐线条构成,这种从调式主音开始,一直向上直奔另外一个音区的调式主音,然后曲折向下,最后回归主音,形成一个旋律起伏较大的音乐线条,使人获得情感上较大的迂回感。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通常,旋律的出现不仅是自身多种形态的综合体,它还与音乐其他表现要素的配合使用密切相关。 VWgG9o/KATo3Smxdy36hs3e1Opc/80i5v2WqIxGOBdG8M56y29dZ1aM/ZVWcjJB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