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方法追根溯源,都源于四种最基本的演奏方法,即非连奏、连奏、跳奏和双音演奏。这四种基本演奏法既互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它们都不属于纯技术、纯方法,是表现音乐和演奏技术兼而有之的演奏方法。
非连音奏法是钢琴演奏中触键法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重量演奏法的体现,它的主要特点:演奏时,音与音之间并不连接,手指在触键后保留所需时值的一半以上后可以离开琴键,与下一个音之间留出相当的间隙。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充分体会到把手臂重量落在指尖和肩膀、手臂放松的感觉,以建立重量演奏的初步理念和感觉。练习非连音演奏技术的主要目的:体会肩臂放松,打开胳膊所有关节;体会重量落在指尖和指尖站稳的感觉。
常进行的非连奏训练有两种:一种是手臂的非连奏训练;另一种是手指的非连奏训练。
手臂的非连音奏法也分两种。第一种称为大臂的非连奏,以手臂的肘关节为界,肘以上为大臂,肘部以下为小臂;用肩和大臂的重量自然提起后下落,重量支撑在指端,音值弹足后,再提起,重复的动作弹下一个音。这种奏法用途很广,浪漫派以后的钢琴家用得更多。在整个动作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放松,要确保能够将整个手臂的力量送达指尖;其次要注意的是肘关节不要向内夹紧,以免影响肩部力量的传送;另外要注意的是手腕可以保持一个略低于手掌的位置,不能拱起,因为那样就会阻断整个手臂的力量落在指尖上,也不要将手腕刻意沉下,那样在弹完以后不容易体会放松的感觉;还有应特别注意2、3、4手指第一关节不要折指,触键面积不应过大,要让指尖和键盘呈垂直状态,但同时也要注意,不可过度弯曲,以免滑离键盘。
第二种称为小臂的非连奏,以小臂的上、下动作演奏的断奏,用小臂的重量自然下落,这种方法弹出来的声音更为干净利落,富于弹性,但在声音的宽广浑厚方面稍逊于前一种演奏方法。这种演奏方法一般多用于巴洛克时期和古典音乐的部分作曲家,如巴赫作品的八分音符非连奏。
刚开始练习非连奏时,应从手臂的动作开始,手臂非连奏是练习重量演奏法的开始。这一步走得对与否,对一位钢琴练习者的正确触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指的非连奏通常要进行半跳音训练或颗粒性手指训练。选择哪一个手指开始练习非连奏,主要取决于练习者在哪一个手指上更能体会放松与站立的感觉。刚开始练习时,练习者的手指第一关节通常较软,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手指关节及小肌肉群尚未完全发育,很难做到完全稳定的站立,可以试试发育相对完全、稳定性最好的3指,要记住这个时候的重点是让练习者体会整个手臂乃至手腕放松的感觉。
当练习者充分掌握了放松落下的感觉后,再要求练习者正确地触键,但一定要记住这个前提:在任何情况下,站立的同时必须是放松的。这是一个“锤子和钉子的关系”,如果没有“锤子”落下的力量,“钉子”不可能打进墙里去。但是如果“钉子”不是铁打的,而是橡皮或塑料的,那么无论“锤子”落下的力量有多大,也仍然无法把“钉子”打进墙里去。站立的能力不是一天或一次课可以获得的,它可以在长期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形成;而放松的感觉却可以通过正确的练习很快形成良好的运动表象,如果没有在练习伊始便形成这个良好、正确的习惯,并使之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运动技能,那么一旦形成不良的演奏习惯,再纠正起来就十分困难。
非连音奏法采用“重量演奏法”,是利用手臂下落的重量来演奏,而不是由手臂、手腕、手指发力来演奏,这一点必须明确和理解。
落—提,是非连音奏法的两个基本大动作。落就是将肩臂彻底放松,迅速自由地落下,将手臂的重量通过手腕手掌不打折扣地传到指尖;提就是通过肩、臂、腕,把手自如地提起来,手形呈自然放松的弯曲状,是两个音之间的间歇(呼吸),为弹下一个音做好准备。当手臂的重量传递到手上时,必须保持正确的手形,手指要有稳定的支撑,触键要规范,这样才能发出丰满、圆润、悦耳的音。
要求边弹、边唱、边数拍。动作一定要规范,每个动作都要做好,每个音都弹好,保证演奏质量,“三边”要求务必要做到,发音长度几乎等于音符的时值或保持原音符时值。
连音奏法是音与音之间连续的、不间断的依次发音。它的主要特征是在音与音之间、在演奏动作和音响效果上都是完全连接的,即每次弹完一个音后手指保留在琴键上,使音响得以延续至下一个音的演奏动作发生时才放开前一个音,这样就可以在钢琴上产生出类似弓弦乐器才有的连贯的、具有歌唱性的长乐句。演奏时要感觉到先后发响的音连绵不断,仿佛后一个音是从前一个音生长出来的,体现音与音更替的不间断性。
高抬手指连贯演奏法是刚开始练习钢琴时最常用的练习连奏的基本方法。它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手掌以上自腕、肘、臂、肩完全放松,手掌呈自然放松的半弯曲状态,高抬起要弹的手指,指尖与键盘呈90°直角,做预备弹下的姿势。
手指快速地击键,在触及键盘的同时借用键盘的反弹力放松全臂及已经落下的手指,将落下的手指放松地保留在键盘上,以获得声音的延留效果。
在手指击键的同时,迅速地高抬起下一个将要演奏的手指,做好演奏前的预备动作,这个预备动作和前一个击键的动作应该同时完成。
以和刚才相同的方法快速地用已高抬的手指击键,与此同时,放开前一个保留在键盘上的已落下的手指。
手指的击键和放开原有的保留在键盘上的手指以及高抬起下一个预备击键的手指,这三个动作应该在同一时间完成,同时始终要保持整个手臂及其他手指的放松状态。
高抬指演奏法追求声音的干净、利落、明亮度、共鸣度和穿透力,所以触键时要把重量、速度、触键角度、指关节的紧张度和整个手臂的放松完整地结合在一起,演奏者可以通过听觉来判断动作的正确掌握程度。
高抬指演奏法是适用于快速演奏的一种训练方法,所以即使在慢速练习时,无论动作与动作的间隔时间有多长,每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都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在瞬间完成动作,以便为今后的快速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
手腕重量移动演奏法也称为歌唱式的演奏法,它的原意是持续而流畅的旋律,它的速度通常不能太快,也不能过慢。因为太快的速度难以体现流动的歌唱旋律,而太慢的速度则会使旋律难以保持连贯。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手掌及手指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肩、臂、肘腕完全放松地向下沉,手指可以用指肚以45°或更小的角度缓缓地触键,触键的动作要尽可能的柔和,将整个手臂的重量通过手腕加在已经触键的手指肚上使声音获得延留。
将下一个预备要演奏的手指以比较平直的状态略抬起一些(有别于高抬指连奏法的手指弯曲高抬动作),用手腕带动手掌,平缓地将重量从保留在键盘上的手指上,移动到下一个预备触键的手指上,缓缓落下,保持手臂的重量落在指肚上。
当第二根手指触键后,再缓缓地放开一直保留在键盘上的第一根手指,同时预备第三根手指的重量移动演奏动作。
整个过程中,手腕自然地略微下沉,从肩以下保持放松的状态,手掌和手指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手指触键面积要尽量大一些。
由于重量演奏法只适用于中庸的速度,所以不必像高抬指演奏法那样追求每一个动作的速度,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动作之间圆滑、连贯、和缓。
连线内所有的音要连奏,即要连贯、不间断不重叠。臂、指、腕的各自功能如下:
手臂要完成“落—提”任务。首音“落”,即用手臂的自然重量落下弹第一音;尾音“提”,即弹完尾音后迅速用手臂将手掌手指提起来,完成一套“落—提”动作(不管连线内有多少音符,都要在一个落—提内完成。)
手指要完成指间重量转移。在首音即将弹完的一刹那,要像体育竞赛传接力棒一样,迅速将上一个指重量传递给下一个即将开始工作的手指,直到弹完连线内所有的音为止。手指重量转移是一个学习难点,也是演奏的核心技术,务必要过关。
手腕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音阶级进的方向,或左或右,全力配合手指的动作。
手臂、手腕、手指的功能各异,相互协作,有机配合,各尽所能。
第一,弹首音时,下键时手指要站稳,同时准备重量转移;
第二,下键与离键(抬指)要在同一个发力点上完成,以防止“指双音”和“交接断音”;
第三,除首音、尾音以外的其他中间音,个个要弹清楚,不能拖泥带水,含混不清。
在连奏练习和演奏中,连奏手指不可抬得过高,以利于实现音的连续与自然,提高演奏速度。断音和连音是两种最基本的钢琴奏法,通过比较两种奏法在指法和发声特点上的差异,进一步理解和思悟断音和连音的演奏特点及其异同。
常用的连音有:
二音连奏。用一个“落—提”连贯弹出两个音,其要领是“一落一提”,前长后短,前强后弱。学连奏要从二音连奏开始,因为它是学连奏的基础。二音连奏运用广泛,是作曲时经常采用的重要手段,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首先要把二音连奏学好。
三音连奏。用一个“落—提”连贯地弹出三个音。
五音连奏。用一个“落—提”连贯地弹出五个音。
跳奏也称为断奏。跳音奏法与非连音奏法中的断奏训练有相同之处,都要求音与音之间要断开,所不同的是跳音的每一音都有弹下去反弹起来的快速下键、快速离键动作。
跳奏的记号是在音符的符头上方或下方有一圆点或三角标志。离键反弹的速度根据跳音记号而定,如音符上标有圆点,只能弹原音符时值的1/2时间;如音符上标有三角,只能弹原音符时值的1/3时间。第二种跳奏要求手指反弹离键速度更快、更敏捷,例如布格缪勒练习曲作品100号第9首《行猎》。
跳音根据时值的长短,可分为半跳音、短跳音以及长跳音三种。
符头上方或下方标有小圆点的是半跳音,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跳音。半跳音一般只奏出该音符时值的一半,如四分音符只需奏出半拍;八分音符只需奏出1/4拍。在演奏实践中,演奏者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一碰到跳音,不论是四分音符还是八分音符都弹得一样长短。
符头上方或下方标有小黑三角的是短跳音,一般只奏出该音符的1/4时值,有时也称为顿音。
在半跳音标记的圆点之上或下方加有横线的称为长跳音,一般只奏出该音符时值的3/4。
根据所演奏的作品的音乐要求和用力部位的不同,跳音演奏又可分为四种基本演奏方法。
这是一种源于高抬指连奏法的跳奏演奏方式,它的主要演奏方法是利用手指第三关节做小幅度向下击键的动作。它对手指的灵活性、独立性、稳定性与弹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可用于对声音质量要求较高的、类似“大珠小珠落玉盘”音乐效果的段落。它能产生颗粒性强、轻盈剔透、富有穿透力和明亮色泽的声音效果,可以在很快速的乐段演奏中使用,适用性非常广泛,从巴洛克时期模仿古钢琴的演奏效果到近现代作品中模仿工业社会各种声音效果,手指跳奏弹法都能取得非常好的演奏效果。
这种跳音奏法是初练跳音时比较常用的方法,也是跳音演奏法中与非连奏演奏法最为接近的一种演奏方法。二者主要区别于非连奏演奏法的地方在于:非连奏演奏法在手指触键后,必须在键盘上做一定时值的延留,再由肘关节或肩部带动抬起,而小臂跳奏演奏法是借助手指触键时键盘的反弹力立刻顺势弹起,而不是由肘关节将手臂主动带起的,手指在击键后并不在键盘上再做延留。这种跳音演奏法对钢琴练习新手来说比较容易掌握,它适用于对跳奏力度有一定强度要求的音乐表现,在速度上通常不会要求太快,在声音色彩上多要求比较明快简洁、铿锵有力,常见于巴赫、海顿、贝多芬等人的作品中,在三和弦、双音和有一定力度要求的单音的跳奏中可使用这种演奏方法。
这种演奏方法与小臂跳奏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以手腕为轴心,手指保持一定的弯曲度和紧张度,由手腕做向下击键的动作,其他的演奏技术要领与小臂跳奏法大致相同。它的声音效果比较轻快、明亮,富于弹性和光泽,在力度上相对弱于小臂跳奏演奏法。但由于以腕部为轴心的动作幅度较小,可适用于单音、双音的断奏和速度较快的断奏段落,在很多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中都经常使用到这种演奏方法。
相比于小臂跳奏演奏法,这种演奏方法动作幅度较大,它的特点是以肩部为轴心,由整个手臂向下快速击键,手掌牢牢地保持一定的弯曲击键形状,其他方面与小臂跳奏演奏法的技术要领基本一致。这种演奏法多用于在音乐表现上对力度有相当高要求的地方,但在速度上不会要求太快。事实上,由于动作幅度很大,也不可能弹得很快,但是跳奏的本身对音符延留时值的要求不变,音符的延留时值仍然是跳奏本身所要求的比较短促的时值。这种演奏方法多见于贝多芬以后的浪漫派和现代派作品中,也常见于终止式的大和弦中。
演奏跳音的技术动作要点:手指要尽量贴近键盘,有触摸感;触键要敏捷,手指被琴键反弹后,迅速离键;指尖特别牢靠,想象如充足气的皮球,极有弹性;掌关节稳固,手腕保持潜在的高度灵活性,然后突然离去,离去的方向大致是向上,离去的动力主要来自腕关节猛然发动的弹性,离去的状态是骤然间向上飞射出去,离去的同时就要放松;声音要集中、透亮而有弹性,切忌手臂拍打琴键。
双音奏法,就是用一只手的两个指同时演奏两个音,即两个手指同时触键,同时离键。双音即和声音程,包括二度音程、三度音程……八音程等和声音程。双音能使旋律丰满,富有和声效果。钢琴乐曲大量运用了和声,尤其是左手伴奏。
钢琴作品是多声部音乐,双音演奏是演奏钢琴作品的基础,也是和弦与八度演奏的基础,因此双音奏法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奏法。双音演奏分为双音断奏、双音跳奏、双音连奏。双音断奏是学习双音连奏的基础。
首先从学习双音断奏开始,熟练之后再学双音跳奏、双音连奏。
两个手指同时触键、同时离键。两个手指触键必须整齐,一同落下、一同提起。
判断触键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听声音,要整齐、清晰。
双音在乐谱上无特殊标记,演奏双音的两个音(一度音程的两个音外)在乐谱上都是上下排成一竖排(纵队),合用一个符干,其指法也是竖标。如果两个音相距二度,由于两个音上下方向、位置拥挤而不得不将两个音符适当横向拉开适度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