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属性。传统文化是某个地域内历史的凝聚,表征着过去人们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奠定着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提供着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它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有生命力的文化都应该是包容的,善于接纳吸收其他文化,满足人们的多元追求,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吐故纳新。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变化的,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提高。“文化自觉”不仅仅是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识,更是将本民族文化放置在世界文化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坐标,并在新时代文化思潮中不断变革创新,适应现代人的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开始深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中,全球化也开始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的共同特征。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决定了一种社会心态、文化心态,中国需要在世界文化中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同时也需要用一种国际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自己的价值观。这时的中国人拥有了越来越开放的心态,他们需要一种开放的国际化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找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开放的国际文化的对接点。国际化的社会背景和开放的文化心态,使得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站在世界历史的更高视角审视中国历史文化,从而创造了一种国际化的宏观视角。
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将中华文化放置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之下,表现出开放的国际化姿态,在纪录片中实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在自如的穿越中,实现碰撞和对话。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2019年播出了《外国人在中国》《中国缘》《华人故事》《远方的家》等多个纪录片栏目,体现出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巨大价值。其中《外国人在中国》栏目通过记录外国人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的故事,以外国人的独特视角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折射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人开放包容的精神。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栏目2019年播出的《武林外传》系列纪录片表现了武术文化漂洋过海、全球传播的故事。《英伦武魂》一集表现了杨氏太极拳传承人叶泳湘作为新生代太极传人借助互联网灵活多样的渠道,赋予太极拳优雅、灵动、飘逸、时尚的风姿,她也成为新时代侠女形象的代表。叶泳湘计划在伦敦建立太极俱乐部,传播太极文化,却处处碰壁。但她依然执着地寻找其他方式,如在泰晤士河边、汉普斯特荒野公园等地表演太极拳并进行直播,这些视频发布网络后引起国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天津卫视的《泊客中国》纪录片栏目在2017年记录了几位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毕生理想的外国人。这其中有终其毕生心血研究汉字并建立汉字字源网站的汉字叔叔理查德·希尔斯;有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几十年,与中国古代诗人进行灵魂对话的诗词翻译家比尔·波特。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痴迷让人动容。
纪录片《瓷》通过“瓷器”这样一个点,提炼出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线索,展示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纪录片通过大量外国专家的讲述,以西方人的视角看待中国瓷器在世界的影响力。纪录片《孔子》用中西方的双重视角、真实再现的表现方式揭示了孔子的文化思想在全世界潜移默化地渗透与传承。著名纪录片导演陈光忠评价《孔子》:“孔子不再是一个消失的背影,而是正向观众缓缓地走来。”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件件载体集纳了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当这种传统文化被放置在国际化的传播环境时面临的是语境的改变。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了“文化语境”的概念,认为中国等东方国家多属于高语境传播社会,而西方社会多属于低语境传播社会。有着长久统一建制的中国也同样有着共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同质”社会,社会成员由于历史、传统、风俗等高度的重叠性,习惯了在一种共同语境下的交流,因此形成了太多共同且独有的文化密码,使得这个团体能够以一种相对含蓄隐晦的方式传递信息。而西方社会成员缺乏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很难形成心灵感应,所以他们的交流更倾向于直白、外向地交流。在这样的国际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所要做的就是降低自己文化密码的难度,适应低语境的传播环境,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人类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观。例如,纪录片《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以这样生活化的方式开篇:“公元1403年1月23日,中国农历癸未年的元月一日。这一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依然延续着自古以来的传统度过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农历元旦。这一年,人们收到的类似今天的贺年卡上不再有建文的年号了。建文帝四年的统治在一场史称靖难之变的战争后成为了往事。”朝代更迭有着中国特有的传统历史文化内涵,而这样一个复杂而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故宫》中被轻巧地转换成民间的一个细节。而在展现帝王时,常常脱去他身上厚重的历史承载,还原他作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在第一集《肇建紫禁城》中,对于明皇帝朱棣有这样的描写:“从目前看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元1403年的朱棣正处于一种十分微妙而不安的气氛中。作为一个从侄儿手中夺取皇权刚登大极的皇帝,他面临太多棘手的问题。”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在个体内心的折射,赋予晦涩历史以人的生动情绪、情感,这正是一个文化解码的过程。
国际化的社会背景和开放的文化心态,使纪录片在表现中华传统文化时站在世界历史的维度上。纪录片《中国皇帝在卢浮》将约300年前的两位年轻的君主康熙和路易十四巧妙地关联在一起,而这种关联其实是他们身后的两个国家的文化之间的勾连。片中通过在卢浮宫展出的中国文物中的世界元素——如雍正戴着西方假发套穿着西式礼服的画像,表现他的“世界人”的思想。纪录片在《十二美人图》找到的贵族审美情趣也体现在西方的欧洲宫廷绘画中——欧洲美人图中的人物有着与中国皇家美人图相似的神态、心境、情绪。该片表现了古代西方人与古代中国人之间的文明对视。时间、地域的自由穿越形成了该片巨大的张力,也凸显了文化的魅力。
纪录片《故宫》中最早的一段故宫的真实历史影像,并没有被用作展示那个时代的故宫面貌,而是由此提出了一个人们很容易忽视的问题——拍摄角度。这个画面配以如下解说词:“这是我们在美国国家图书馆寻找到的关于故宫最早的影像,摄于1903年,拍摄者是一位美国人。中国人仰视了五百多年的故宫,在那一年,已经可以被俯瞰,被窥视了。”正是这样一个视点,预示着中国历史开始出现转折,封建王朝转向没落。纪录片《故宫》用这种举重若轻、微言大义的方式赋予了中国历史文化以国际化的注解。站在世界文明进程的高度审视中国历史,这赋予了《故宫》以客观、冷峻的目光。在拍摄《故宫》的时候,周兵曾经提出一个全片的基调——“光明正大”,不去猎奇,而以一种端正严肃的态度去传播历史信息。这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全景式的展现,没有纠缠于意识形态的对错,而更多着墨于伟大的文化成就本身。以理性精神与全球立场取代主观的价值判断,让观众摆脱单一视角的束缚,站在更加国际化的高度审视中国的历史、当下和未来。这种文化上的从容大气,正是基于新世纪中国整体国力提升之后所带来的大国自信,更显示出了大国文化的一种包容与淡定。
以国际的视角看中国是很多纪录片的文化选择。纪录片《五大道》将近代天津的历史放在整个世界发展进程的维度下重新审视,捕捉世界文化在天津留下的印记。另外,还通过“九国旗帜下的天津”跨国学术组织中西方学者对于天津这段历史的讲述,展示西方人视角下的天津历史与文化。国际视角的加入,使得这段国人熟知的历史有了新的读解文本。纪录片《大运河》也在讲述中国运河的同时,穿插进意大利、法国、英国等世界其他国家的运河,借此实现中西方的对比。纪录片《敦煌》也加入了外国学者的视点。在《敦煌》第一集中,通过诵读斯坦因的信,让我们从一个外国学者的视角审视敦煌。这种视角的打开,让观众摆脱了单一视角的束缚,从而站在更加国际化的高度审视中国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也是把视野扩大到异国文化,以影像的方式展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