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大多以从容大气、兼容并包的叙事基调,构建起中华传统文化的气韵与风貌。纪录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中很多的镜头是宏大而壮阔的,这些多为航拍或大远景镜头,有的表现山川河流,有的表现现代化的工业建设。纪录片《望长城》也同样以连续长镜头航拍的方式,展现古长城的宏伟壮阔以及长城两边人民的生活风貌。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市场经济全面推进,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步上升。经济力量的强大让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大大增强,文化大国意识越来越强烈,对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有学者曾认为,这些带有强烈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特征的纪录片是“国家叙事以新的面目‘复活’,‘新一波的国家认同动员的开始’”。这种文化主题既是时代的需要,也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进入21世纪,中国市场经济全面铺开、全速推进,经济力量的逐步强大让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大大增强,文化大国意识在人们心中逐渐强烈。媒体也成为市场经济中独立迎接挑战的个体,开始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媒介产品的生产,大众文化渗透进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新世纪以来,一种国际视野之下的文化观、历史观正在形成,一种中西交融的文化形态正在以影像的独特方式呈现。新世纪中华传统文化纪录片诞生在这样的现实文化背景下,也同时诞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吸收了时代、历史文化营养的中华传统文化纪录片以时代赋予的开阔、大度的胸襟,独特的观察和思考角度,新颖的影像表达方式,孕育、引导着新的文化,在国际化的视野和对中华文化独特的视角之下以创新的讲述方式完成了对于中华文化的一次次全新读解。
用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去重新思考世界,是文化自信的一种标志,从而形成从容大气的文化风度和兼容并包的国际视野。2005年央视推出的纪录片《故宫》在开拍之初,周兵导演就确立了全片的整体基调——“光明正大”。不去猎奇,也不去过度追求叙事中的矛盾冲突,以一种端正严肃的态度去传播历史信息。《敦煌》延续了从《故宫》开始的以宏大叙事对中华文化进行梳理和传播的范式,带有强烈的人文气息,精致而意味深长的解说词凝结着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为了提高传播效果,《敦煌》片头使用了原创歌曲,片中音乐制作则由摇滚歌手完成,鲜明的摇滚风格音乐使得全片充满了时尚之感。电视学者胡智峰评价《敦煌》的时候曾说,切入敦煌的角度有很多,比如奇情的、悲叹的,然而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走得更远,而是在轻轻一点之后,用一种更具欣赏、浸入的方式,展示敦煌。这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全景式展现,没有纠缠于意识形态的对错,而是更多着墨于伟大的文化成就本身。这更显示出了大国文化的一种包容与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