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日常化与情感凝聚

新世纪以来,一系列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深入人民日常生活的纪录片涌现——《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草本中国》等。从某种角度上讲,传统文化就是生活在民族中的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处世观等。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传统风俗、传统器物其实就包含了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真切的密码。这类纪录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中彰显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并由此完成了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形象建构。

1. 中华传统文化的日常化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中国人的日常餐饮展现了延续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吃”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人们对待“吃”的态度体现了一个民族很多“心理”,不同地域的特征决定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对待食物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在不同生活习惯的影响下,人们就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和处世哲学,他们共同形成复杂的民族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表现出的民族性格以及由此升华出的民族智慧和东方哲学,诠释着中国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是民族共同体与民族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一般性的行为与性格特点,体现于外在活动、行为和态度之中。而民族性格就体现在片中一个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上,他们大多远离现代的喧嚣,而秉持传统的劳动方式,也保留着更多千年传承下来的观念和意识。

在纪录片中几乎每一位食物的制造者都传递着一种共同的性格特征——吃苦耐劳、勤劳进取。在传统的中国价值观中,劳动是一种富于正面价值的行为,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而这个曾经最简单、最基本的对于“美”的认识被现代的人们淡忘,甚至被加入了其他的含义——劳动意味着体力劳动,这种观念开始让部分人疏远这个词,甚至对其嗤之以鼻。有的人开始出现浮躁的心态,他们内心充斥着对金钱的渴望,向往着一夜暴富。在这种心理下,“劳动”似乎变成了一种为了谋生而迫不得已的手段。《舌尖上的中国》使“劳动”恢复了其原有意义。在片中,劳动常常以一种仪式化的场面出现,在精致的画面中变得唯美而神圣。制作黄馍馍的老汉在揉面时汗水布满额头,特写镜头中他的每一滴汗珠都晶莹剔透。在表现兰州拉面手艺时,背景变成干净的黑色,一束光打下来,拉面师傅的动作被放大,随着每一次用力,细细的面粉抖落空中,在黑色背景的衬托下,每一根拉面清晰可见,而拉面弹在面板上的声音也变得空灵。整个过程拥有了仪式般的庄严感。除了这些仪式化的劳动场面外,每个劳动者执着而质朴的行动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也触动人心。在《自然的馈赠》中,卓玛母女要每天凌晨3点出发,步行走进2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中寻找松茸,“步行1公里才能找到1个松茸”。在湖北每到产藕的季节,圣武兄弟会离开家7个月挖藕,在齐腰深的淤泥中费力挖掘,他们相信环境越是恶劣,回报越是丰厚。陕北的老黄,每天早上3点起床一直干到晚上9点,要做出700个馍馍。他一边拉着风箱,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辛苦就能赚来钱,懒的人,人家就不给他钱。”在去县城卖馍馍的路上,他一边费力地蹬着三轮车,一边快乐地高喊:“58岁了,我要好好干!”他们相信一分辛苦会换来一分收获,这也是每个中国人都相信的道理。这种简单的想法所折射的常常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

如此简单的想法之所以会打动观众,正是因为这种传承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已经渗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即便有时会被掩盖,但它依旧深埋在中国人的心底,牵连着骨子里的文化认同。当纪录片将这种文化精神以神圣而仪式化的方式重新展示出来时,人们心底的民族文化记忆被唤醒。

纪录片《本草中国》展现了中药从自然生长、采集挖掘到研制的过程,透视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正如总导演干超所说:“我们完完全全把自己沉浸到每一味药材的探寻、每一个医者药人的探访交流中,甚至去常人无法想象的危险环境里只为体验他们的生活,团队中很多人因此改变了自己的生命观。”纪录片正是在用一种“匠心”致敬另一种“匠心”。这种精神也打动了很多观众,首播收视率高达0.83%。纪录片《传家》,从“喜事”“新生”“团聚”“交情”“闲趣”“传承”六个角度表现中国人世代相传的习俗伦理和情趣品味。此外,《传家》还制作了67集微纪录片在互联网播出,每集5分钟左右,以时间为线索,选择一位人物为主角,从现代视角探寻传承千年的中国习俗,呈现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纪录片《云锦T台秀》讲述了第一位受法国服装协会邀请登上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T台的中国设计师劳伦斯·许的设计人生。他始终以中华文化意象为服装设计主题,把中国千年云锦面料制作成精美的时装,并将敦煌、绣球、龙袍等意象融入其中。全片记录了劳伦斯·许在南京中华门的时装展“锦绣中华”的筹备和举办过程,最后的时装展成为一场中华文化审美元素的宏大盛宴。纪录片《“字”在中国风》则通过一个10岁小男孩跟随爸爸学习书法的故事,讲述中国文字在下一代人中的传承。北京纪实频道《昨天的故事》栏目播出的纪录片《正阳门下书正香》记录了北京这个喧嚣的国际大都市安静的一隅——西四胡同正阳书局的故事。痴迷于老北京文化的崔勇继承父辈的事业在老北京胡同经营着一间名为“正阳书局”的小书店,店里收藏着上万本只跟北京有关系的书籍。借助这个小小的书店,崔勇执着地进行着他自己的寻根之旅,老北京文化也在这里得以留存与延续。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全纪录》栏目播出的纪录片《娃娃玩皮影》中,中国古老的“皮影”艺术在小学生手中传承,他们用“皮影”这种古老艺术表现着新的时代内容。纪录片《我给上海剪个影》则表现了另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剪影。在节目中,脱胎于中国的画砖和皮影、融中西方文化元素于一身的“剪影”艺术,被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与内涵。《都市武侠梦》则讲述了在医院工作的矫羽凭着对武术的热爱,在周末带着学生在翠馆练拳,切磋武艺。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矫羽却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从武术中感知中华文化精髓,传播中华文化精神。这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大多有着舒缓的节奏、细腻而精致的画面,透出醇厚的味道并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让中华文化在紧张、快速的国际化脚步中能够得到沉淀与积累,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2. 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形成

民族文化的彰显与传递最终实现了民族认同感的建立,而民族认同感的建立则形成民族凝聚力。文化记忆代表着个人和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一个联系过去与现在,厘清“我是谁”“我们是谁”的根本性问题。

对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建构是媒体的责任。纪录片作为一种表现社会文化极佳的载体多次在中国历史中发挥着整合民族文化,重建民族集体记忆,唤起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文化多元的时代,人们更加关注自己具体的生活,而无暇顾及形而上的“理想”和“主义”,在这样的时代建构民族认同,打造民族凝聚力是十分不易却又异常重要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另辟蹊径,将民族传统文化置换为每个人具体可感的日常行为,将形而上的文化变成了形而下的生活。饮食,将人们现实生活的具体性和日常性与民族文化的崇高性连接在一起。饮食文化是形成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在地域上的贴近性和差异性,使得观众很容易通过食物的味道、食物的制作方式等将自己与一种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饮食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而身体则是人类自我认同中最重要的基础,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轻而易举地便实现了。《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域几乎覆盖中国所有地区,从香港到内地,从南方到北方,中国各个地域的饮食文化涵盖其中。在讲述编排时,并没有按照“八大菜系”那样依照地域分类,而是按照食物本身的性质特征分类,将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相互拼贴,大跨度跳跃,这就在小的地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国人”这个词频频出现在片中:“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无论这是否矛盾,油脂的运用,是中国人对烹饪方法的莫大贡献。”“中国人在品尝生活的甘甜之时,似乎也很善于欣赏苦。”每次“中国人”这个词出现时,都会饱含一种民族文化的独特精神和性格。这种第三人称的讲述,凸显了“中国人”的形象,比第二人称更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因为这种方式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得以跳出来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并将自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身份之中,形成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民族认同感之上,则是国家认同感的建立。国家认同是个体自觉归属于国家的主体意识。《舌尖上的中国》选择了饮食作为切入点,通过中国人共有的生活方式来彰显民族文化,那是蕴藏在每个中国人生命血脉中又体现在每天的生活中的一种文化表现,同时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这就更加能够以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调动起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舌尖上的中国》实现了从普通民众视角到宏大国家视角的功能转化,成功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实现了国家形象的建构。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认可,人们形成了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将这种民族文化的依恋与膜拜上升到了对国家的认同与信赖。新的时代给人民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带来了新的挑战,《舌尖上的中国》从小处入手,从具体的生活入手,从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入手,以一种软性的、隐性的方式成功建构起了人们关于“民族”、关于“中国”的“想象的共同体”,以如此轻巧的方式成功实现了又一次民族文化的凸显和国家形象的塑造。

《舌尖上的中国》在建构民族认同时使用了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仪式化打造。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常用仪式化的方式表现食物的制作过程,将食物重新放置在一个崇高的位置上,表达出对食物和自然的敬畏。这种前后的变化,体现了从国家意识形态追求到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追求的演变过程,纪录片逐渐将国家意识形态融入对“人”的尊重,在对人本质需求的满足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家国情感并最终以软性的方式实现国家意识形态的传输。

此外,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同样体现了这种特征。这些纪录片虽然选择了概念化的、较为宏大的主题,但是在讲述过程中,则是着重表现一个个有着独特个性、丰富情感的个体,同时又将这些个体整合进民族精神中,对于这些个体不仅有对他们个体命运的关注,更将他们的人生片段纳入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大框架中,传达出一种共同的精神特质,通过这种概念化的主题整合民族精神,传递主流文化。主流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是积极建构国家认同感。这一点让主流文化变得更加有感召力。英国学者沃克指出,所有社会都需要某种集体认同感和共识,缺少这种共识,就会很快分崩离析。而电视连接着家庭、国家和国际,维持着“国家”“家庭”等各种共同体的形象和现实。新时期的每个时代,中国电视纪录片中的主流文化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一次次完成了国家认同感的建构。 V/nZnGu5o5gu3PlesKHOlWCZAewRvkIeV2/wyAsO2pgwHuodTkNkus+jOAsduGY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