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定义概论

定义可以用来澄清含糊不清的概念,使模糊的术语更明确。日常生活中,说话有逻辑性,就要把概念定义清楚。要想掌握“精确的语言”,首先就要掌握语词“精确的定义”,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不是基于同一个定义。

一、定义的意义与作用

无论是在科学理论中,还是在日常思维中,定义都是一种普遍使用的逻辑方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定义的意义与作用有以下几点。

1.认识作用

通过定义,人们能够把对事物的已有认识总结、巩固下来,作为后续的认识活动的基础。

例1: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凝结出许多新的概念,如“四维空间”“同时性的相对性”等,要真正弄懂这些概念,就必须去学习、理解相对论本身。这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一个理论就是靠其核心概念来支撑的。

例2: 万有引力定律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条定律,1687年为牛顿所发现。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案例 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在论辩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在教学上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

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道德是什么?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

有一天,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忠厚诚实,不欺骗别人。”那人答道。

“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苏格拉底继续问道。

那人马上解释道:“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拼杀突围,最后突围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道:“假如你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那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道:“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便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分析: 这一典故说明要给事物下个确切的定义并不容易,虽然这一故事中并没有明确“道德”的定义,但排除了一些认识上的谬误,逼近了“道德”的本质。

2.分析作用

通过定义,人们能够揭示一个词项、概念、命题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明确它们的使用范围,进而弄清楚某个词项、概念、命题的使用是否合适。

例1: 粒子对撞机是一种通过两束相向运动的粒子束对撞的方法提高粒子有效相互作用能量的实验装置。

例2: 脑死亡被作为判定人是否死亡的一个重要证据。那么,什么是“脑死亡”?弄清楚这一点显然是非常关键的。哈佛大学医学院给出的定义是:脑死亡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全部死亡,包括脑干在内的整个人脑机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具体标准是:①不可逆转的深度昏迷,对外界刺激无感应性,无反应性;②无自主呼吸和自主运动;③生理反射作用消失,对光无反应;④脑电图平坦。以上四项要在24小时内反复测试多次,结果无变化。

例3: 如果一个儿童体重与身高的比值超过本地区80%的儿童的水平,就称其为肥胖儿。根据历年的调查结果,15年来,临江市肥胖儿的数量一直在稳定增长。那么,能否推出,临江市非肥胖儿的数量15年来是增长还是下降?

分析: 上述肥胖儿的定义是,如果一个儿童体重与身高的比值超过本地区80%的儿童的水平,就称其为肥胖儿。这意味着,一个地区肥胖儿的比例始终占所有儿童的20%。而且以上断定,15年来,临江市肥胖儿的数量一直在稳定增长。因此,20%的儿童的数量在增加,也就是儿童的总数在增加,当然80%的儿童的数量也肯定增加,这就必然能推出,临江市非肥胖儿的数量15年来不断增长。

案例 男女平等

甲:男女天生有不同的性格和生理状况,要做到男女平等是没有可能的。

乙: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的生命,均同等价值,应受到同等的尊重,因此男女是平等的。

到底甲和乙的意见是否真的有冲突呢?我们可以应用定义,把“平等”的两个意思分开。

“平等”的其中一个意思,是指拥有相同的性情或身体特征。从这个意义来看,男女平等确实是没有可能的。

但“平等”的另一个意思,是指拥有相同的基本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等。

甲用“平等”一词时是第一个意思,而乙则是用了第二个意思,那么他们的意见并无矛盾。

3.解释作用

通过定义,人们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例1: 电位即电势,是衡量电荷在电路中某点所具有能量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电路中某点的电位,等于正电荷在该点所具有的能量与电荷所带电荷量的比。电位是相对的,电路中某点电位的大小,与参考点(即零电位点)的选择有关,这就和地球上某点的高度,与起点选择有关。电位是电能的强度因素,它的单位是伏特。

例2: 本体指天地万物的内在基础,在天地形成之后,作为天地基础的本体并不消失,而继续作为天地万物的内在依据永恒存在着。

例3: 社会生活噪声是指人为活动所产生的除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之外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下列属于社会生活噪声的是哪项?

Ⅰ.一个月以来新邮政大楼施工声。

Ⅱ.火车鸣笛划过夜空的声音。

Ⅲ.楼上小李夫妇在中午下班后因争执发生的摔砸声。

分析: Ⅰ属于建筑施工噪声。Ⅱ属于交通噪声。只有Ⅲ符合定义,属于社会生活噪声。

定义的解释作用在法律中应用广泛,法律语言是一种自然语言,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某一法律规范的条件是否得到满足常常并不清楚明了,如“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等一些典型的模糊性术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仅“情节严重”就出现了124次,“数额较大”出现了37次。然而,什么是“情节严重”呢?刑法没有也不可能作出具体规定,只能根据具体案情委托法官去判断。这里问题就产生了:对于同一案件,如果由不同的法官去审理的话,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因为人的主观判断不可能完全一致,有的法官认为已经达到“情节严重”,而其他的法官则完全可能有相反的意见。尽管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立法上的不足,但是司法解释毕竟不能也不可能涵盖所有情况,因为司法解释本身所使用的语言有时就是模糊的。但法律具有开放性,法律总是处于不断修订和完善之中。

案例 公园睡觉

在某个城市有这样一条法规:“任何人都不得在城市公园里睡觉。”在第一个案件中,一位绅士被发现在午夜的时候,直立于公园的长椅上——他的下巴搭在胸前,闭着眼睛,同时鼾声可闻。在第二个案件中,一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被发现在午夜的时候躺在同一条椅子上——头下枕着枕头,身上有一张报纸像毯子一样盖着。但是,该流浪汉患有失眠症。根据上述规则,他们两个人皆被逮捕并送交法院。谁将被判罪?这取决于法律对“睡觉”的解释。

4.交流作用

通过定义,人们在理性的交谈、对话、写作、阅读中,对于所使用的词项、概念、命题能够有一个共同的理解,从而避免因误解、误读而产生的无谓争论,大大提高成功交际的可能性。

案例 什么是牛奶

两个人在饭店里,其中一个是盲人。

“您想喝杯牛奶吗?”不是盲人的那一个问道。

“什么是牛奶?”盲人问。

“是一种白色的液体。”

“懂了。那么白色是什么呢?”

“嗯——例如天鹅就是白色的。”

“什么是天鹅呢?”

“天鹅?就是那脖子又长又弯的鸟。”

“弯是什么意思?”

“我把我的胳膊弯起来,你来摸摸,就知道什么是弯了。”

盲人小心地摸着他向上弯曲的胳膊,然后兴奋地喊道:“我现在知道什么是牛奶了!”

分析: 这则笑话反映了不能正确定义,所带来的交流上的障碍。

定义对于解决语言上的争执非常有用。日常交流中的分歧有时候是真正立场上的分歧,有时候则是情感态度上的分歧,但也有时候实际上没有分歧,只是由于误解而造成了分歧。这点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是辩论台上大多数争执发生的原因。因此,你首先应该给争辩下一个定义,然后再想想你下的定义完整吗,和别人一样吗。而如果争辩的概念都有这么多分歧,那你又要如何去确信裁判、观众或对方辩友会与你采取同一概念呢?而如果他们连概念都与你不同,那你所谓的“说服”又从何而来呢?

案例 “停下来”与“慢下来”

有位来自美国纽约的资深律师在美国南部一个小镇上误闯了停车线,一位警察拦住了他,示意他马上靠边停车,出示驾驶证。这位律师认为自己受过的高等教育绝对高过这个南部警察,智商也肯定在其之上,于是便装出一副很疑惑的样子问:“为什么?”“刚才你在停车线没有把车完全停下来,闯过了停车线。”“但我的确把车慢下来了。”“你必须把车完全停下来,这就是法律。”但律师还要争辩:“这有什么不同吗?如果你能告诉我‘停下来’和‘慢下来’这两个概念在法律意义上的区别,我才会交出我的驾驶证,否则你就得让我离开。”“好吧,请你下车,我来告诉你。”当律师刚一出车,这位警察抡起警棍就打律师,一边打一边问:“你是让我停下来,还是慢下来呢?”

分析: 在这个言语交际过程中,律师的要求就是让警察对“停下来”和“慢下来”分别作出解释,即给出定义,而警察也以自己的行为语言给出了言简意赅的解释。

二、定义的结构与规则

定义就是以简短的形式揭示语词、概念、命题的内涵和外延,使人们明确它们的意义及其使用范围的逻辑方法。

例1: 原子指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但在物理状态中可以分割。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例2: 太阳风,是太阳外层大气(日冕)因高温膨胀不断向外抛射出的稳定的粒子流。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柏克把这种粒子流定名为“太阳风”。

(一)定义的一般结构

定义的一般结构是:被定义项X具有与定义项Y相同的意义。

例如:“组成分子的所有原子的原子量的总和”和“分子量”是相同的意义。

这种相同的意义也意味着,定义项和被定义项指的是完全相同的对象。定义就是用更易于理解的概念来替换另一个概念。

定义包括三个部分: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

被定义项就是在定义中被解释和说明的语词、概念或命题。内涵定义的被定义项,即被揭示内涵的概念,在陈述句中一般是主语。

定义项就是用来解释、说明被定义项的语词、概念或命题。定义项用来揭示被定义项的概念,在陈述句中一般是宾语。

定义联项是连接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的语词,例如“是”“就是”“是指”“当且仅当”等。定义联项联结被定义项与定义项的概念,在陈述句中一般是谓语。

根据定义,定义项是与被定义项具有相同意义的另一种符号或符号串。我们已经看到,在推理中,定义的主要用途是消除歧义。

例1: 量子是能表现出某物质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单元。

例2: 大爆炸宇宙论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

案例 温度到底是什么

近代之前,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物质的冷热,但对温度的本质却并不了解。

虽然人们不知道温度到底是什么,但科学家很早就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利用这一点,人们很早就发明了温度计,利用液体不同体积和其温度的对应关系,来测量温度。

为了描述温度的高低,人们发明了不同的温标。例如摄氏温标(℃)规定,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将其中的温度差平均分为100份,每份就是1℃。

而华氏温标(°F)规定,水的凝固点是32°F,沸点是212°F,其中的温度差平均分为180份,每份就是1°F。

直到近代,物理学家才了解到物质都是由小微粒组成的,而且这些小微粒都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人们发现,越热的物体,其中的小微粒的运动也越快,而越冷的物体,其中的小微粒的运动就越慢。(其实准确地说,热的物体其单独的某一分子运动并非一定比冷的物体快,只是整体平均来看,热的物体所有分子的“平均速度”比冷的物体的分子平均速度快。)

此时我们才真正理解温度的本质:温度是构成物体的微粒的平均运动速度的量度。(按定义来说,温度是构成物体的微粒的“平均动能”的量度,温度正比于这一平均动能,而动能正比于运动速度的平方。为了方便理解,此处简化为温度与微粒的运动速度相关。)

于是,人们就找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温度的零点,也就是当微粒的随机运动完全停止的时候,此时的温度就应当定义为零度。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绝对零度”(absolute zero)。

经过理论计算可以发现,这一绝对零度的数值约为-273.15℃。如果把摄氏温标中的零点位置向下挪动273.15℃,这样所有的温度就都是正数,这种温标也被称为开尔文温标(K)。

(二)定义的规则

定义的目的是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并因此判定该概念的某一次具体使用是否适当。

一个好的定义,或者说一个可以接受的定义,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或标准,遵守一定的规则。下面列出定义的基本规则:

1.定义必须揭示被定义对象的区别性特征

定义应当揭示被定义项的规约内涵,即定义应当揭示种的本质属性,即定义应该陈述被定义项重要的和约定俗成的性质。为了做到特定的概念与特定的事物相配,该概念的定义就必须反映一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那些特性或特征,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思维中造成混乱。

例1: 水是一种透明的液体。

这一定义显然没有揭示水区别于其他液体的特征,不是一个好的或可以接受的定义。

例2: 千里马是善于奔跑的马。

这个定义不能把千里马与一般的马区别开来。根据古文献记载,千里马不仅有速度的要求,而且有形体、风度的表现,并且更多地喻指那些特别有才能的人才。

下面给出好的定义:

千里马,原指特别善于奔跑的骏马;喻指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既然事物本身具有几乎无穷多的属性,由于认识和实践的需要不同,这些属性中能够起区别作用的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起区别作用的属性。但不管怎样,定义必须揭示被定义对象的区别性特征,这一点却是确定无疑的。

2.被定义项的外延和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关系

正确的定义,应该定义项和被定义项所指称的外延是相等的。定义项指谓的事物既不应当比被定义项指谓的事物多,也不应当比被定义项指谓的事物少。否则,会犯“定义过窄”或“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1)定义过窄

“定义过窄”是指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即一个定义把本来属于被定义概念外延的对象排除在该概念的外延之外。

例1: 古生物学是研究各个地质时代的动物形态、生活条件及其发展演变的科学。

上述定义过窄了,因为古生物学除了研究古动物之外,也研究古代植物、古代微生物。

例2: 商品是通过货币交换的劳动产品。

上述定义过窄了,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或在当代某些不发达地区和角落,以物易物的“物”也是商品;或者通过给人家干某件活,来换取对方的某件物,这也是在进行商品交换。

例3: 直系亲属是指和当事人具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

上述定义过窄了,具体来说,直系亲属是指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包括直系血亲和直系姻亲:①直系血亲是指彼此之间有直接血缘联系的亲属,包括己身所从出和从己身所出两部分血亲。己身所从出的血亲,即是生育己身的隔代血亲,如父母、祖父母等;从己身所出的血亲,即是己身生育的后代,如子女、孙子女等。值得注意的是,直系血亲除自然直系血亲外,还包括法律拟制的直系血亲,如养父母与养子女、养祖父母与养孙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等都是直系血亲。②直系姻亲即配偶的直系血亲,包括儿媳与公、婆,女婿与岳父、岳母。所以,直系亲属的范围包括配偶、父母(公婆、岳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及其配偶、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

(2)定义过宽

“定义过宽”是指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即一个定义把本来不属于被定义概念外延的对象也包括在该概念的外延之中。

例1: 汽车是适用于街道或公路的自动车辆。

根据上述定义,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似乎应归于“汽车”之列。

例2: 哺乳动物是有肺部并要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

上述定义过宽了,鸟类、爬行动物及大多数成熟的两栖动物也都属于哺乳动物了。

例3: 平反是对处理错误的案件进行纠正。

分析: 处理错误的案件包括重罪轻判、轻罪重判和无罪而判。对后两种案件进行纠正都可以叫作平反,而对于第一种进行纠正,即对原来重罪轻判的案件进行纠正不能叫作平反。可见,本例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案例 什么是人

相传古希腊时期,有人问当时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什么是人?”

苏格拉底说:“人是有两条腿的动物。”

问话的人又指着一只鸡说:“这是人吗?”

苏格拉底发现自己给“人”下的定义有问题,又补充说:“人是有两条腿的而无羽毛的动物。”

问话的人又找来一只被拔去了羽毛的鸡说:“那这就是人?”

苏格拉底无言以对。

分析: 这个传说里苏格拉底对人下了一个过宽的定义,因此受到了别人的讥讽。

另有传说,当柏拉图在雅典学园的继承者最终决定把“人”定义为“无羽毛的两足动物”时,他们的批评者第欧根尼把一只鸡的毛拔光后,把它从墙上扔进了学园。一个无羽毛的两足动物出现在他们面前,但它肯定不是人,可见,这个定义依旧过宽了。

找到或构建适当的定义项,使之具有精确的正确宽窄度来说明被定义项,常常具有很大挑战性。

例如:如果“鸟”被定义为任何有翅膀的温血动物,那么这个定义就太宽了,因为那将包括蝙蝠,而蝙蝠不是鸟。而如果“鸟”被定义为任何长有羽毛能飞的温血动物,那么这个定义就太窄了,因为那将排除不能飞的企鹅、鸵鸟等。

3.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这是要求定义不能循环。定义的功能在于用更易于理解的概念或语词替换不好理解的概念或语词。如果定义是循环的,那么它就达不到解释被定义项的意义的目的。违反了这条规则将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1)同语反复

“同语反复”是逻辑学中的专用名词,是在定义项中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

如果被定义项本身出现在定义项之中,那么就只有已经理解被定义项的人才能理解定义项的意义,这就不是一个合适的定义。

例如:下述定义都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

·一个赌博迷就是对赌博着迷的人。

·形式主义者就是形式主义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人。

·物理学就是研究物理的科学。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规律的科学。

需要区别的是,“同语反复”是定义中的逻辑错误,而“同义反复”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用不同的词句重复同一个意思,同语表达的命题在任何情况下都为真值,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同义反复可以用作定义和说明,比如同义词定义。说明的词语虽然和被说明的词同义,但因为可能更通俗,可以帮助人理解新词。比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成年男子。”

但是,当人们把同义反复的句子当作事实陈述(综合陈述)、当作因果陈述来推理、论证时,就会产生空洞的问题。

例如:“为何鸦片使人睡觉?因为鸦片中有一种效力使人昏昏欲眠。”这“使人睡觉”和“使人昏昏欲眠”有什么区别?其实是一样的意思。这是在需要指出起因的地方把结果又说了一遍,它不是证明,也没有给人任何信息。

(2)循环定义

“循环定义”是指在用定义项去刻画、说明被定义项时,定义项本身又需要或依赖于被定义项来说明。

“循环定义”之所以不是合适的定义,是因为如果两个概念的定义相互循环,那就表明它们同样是难以理解的,因为一个语词自己定义自己,等于没有完成有助于理解的替换。循环定义的典型实例是一组定义连环相套,但没有通过定义揭示出自己的内涵。

例1:

原因是引起结果的事件;

结果就是原因引起的事件。

分析: 用原因定义结果,用结果来定义原因,这就是循环定义。

例2:

甲:什么是生命?

乙: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甲:什么是有机体?

乙: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分析: 乙的回答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即为了定义“生命”要用到“有机体”,而定义“有机体”时又用到“生命”的概念。

例3:

甲:什么是逻辑学?

乙: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的科学。

甲:什么是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

乙: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逻辑规律。

分析: 通过上述定义,我们还是没搞明白什么是逻辑学,什么是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

例4: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理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

高级神经活动是人的理性活动。

分析: 通过这三个定义,我们既没有明白什么是人,也没有明白什么是理性和什么是高级神经活动,因为它们相互依赖,谁也说明不了谁。

4.定义项中不得有含混的、晦涩的、歧义的词语

定义必须清楚确切,如果一个定义项中的词项是有歧义的或者是模糊的,这个定义就起不到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的作用。违反了这条规则将会犯“定义含糊不清”的错误。

当然,普遍的清楚和明白是困难的,定义的清楚确切也只是相对的。因为,第一,任何一个词项都有相对的模糊性,行内人清楚的词项对行外人就可能是模糊的。例如,对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不是对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非常在行的人,都只可能是一种模糊的理解。第二,晦涩也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业余者来说晦涩的词语对专业人员来说却可能是很熟悉的,对儿童晦涩的词语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却可能是合理清晰的。

但不管如何,人们应该在定义中使用尽可能最简单明晰的词语。在科学技术领域,概念清楚明白肯定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弄懂一个专业术语,既要其定义清楚明白,也需要专业的背景知识。对于人文科学和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概念,更需要有清楚明白的定义,否则人们若不能理解这些概念,就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例1: 一个晦涩定义的例子是萨缪尔·约翰森博士关于“网”这个词的著名定义:“在交点之间有等距离空隙的任何栅格状的或交叉成X形的东西。”

例2: “信任”的意思是真的相信。

这个定义就是有歧义的,因为包含了一个有两种可能含义的词。“真的相信”在这里的意思是“真诚的或真正的相信”还是“相信它是真的而不是假的”?两种意思在“信任”定义的上下文中似乎都可以。

案例 “生命”与“进化”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给出了以下两个定义。

生命是内在关系对外在关系的不断适应。

进化就是物质以及伴随着运动的耗费这两者的整合,在这个整合过程中,物质从不确定的、不一致的同质性转化成为确定的、一致的异质性,而且,在这个整合过程中,那个仍在进行的运动经历了平行的转换。

这两个定义都很模糊,缺乏明晰性,让人感觉不知所云,人们很难从这个定义中知道“生命”“进化”这两个概念究竟是什么含义。

5.定义不能用比喻

排除定义的模糊歧义还要求在定义中不能使用比喻或者隐喻。违反了这条规则将会犯“用比喻下定义”的错误。

因为通过比喻不能指出概念的内涵,任何含有或者依赖比喻性语言的定义,都不可能是对被定义项的精确解释。这样通过比喻来对概念下定义,人们还是不能了解这些概念本身确切的内涵和外延,它们就是不合宜的定义。

例如:下面这些句子作为一般的句子,是好的句子,甚至含有深刻的意义,但这是修辞,作为定义却是糟糕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面包是生命的拐杖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记忆像一条狗,躺在它怡然自得的地方。

·爱情是一根魔杖,能把最无聊的生活点成黄金。

·艺术是人类心灵中贮藏的蜜,聚集在苦难和艰苦生活的翅膀上。

在定义中使用比喻或隐喻可以表达关于被定义项用法的一些情感,可以是有趣的、生动的,但是却不能对被定义项的意义给出清楚解释。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比喻为任何一个其他的事物,但通过这样的比喻,却不能真正认识一个事物,或者弄清楚一个概念。

6.定义尽量不用否定

定义在可以用肯定的地方就不应当用否定定义。除非必要,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或负概念。

给概念下定义是把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圈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不是把概念的意义排除在某个范围之外。把一个概念的意义排除在某个范围之外,一般来说,我们还是没有确定这个概念的意义。

定义是要说明一个概念具有什么意义,而不是要说明它没有什么意义。通过定义,我们是要弄明白一个事物本身是什么,而不是它不是什么。因为一个事物除了是它本身之外,不是世界上其他的一切事物,而这样的事物是列举不完的。

例1: 将“长椅”定义为“一件既不是床也不是椅子的家具”来说明它的意义,就是一个完全失败的定义,因为还有其他很多种既不是床也不是椅子的家具,“长椅”这个词也不意指它们。

例2: 下面是用否定作定义的一些不合适的例子。

·圆是不方的几何图形。

·平行四边形不是三角形。

·商品不是为自己使用或消费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健康就是没有不良的自我感觉。

·忠诚是你相信的某些不真实的东西。

·矿物是一种非动物非蔬菜的物质。

·哺乳动物是一种非爬行类动物、非两栖类动物以及非鸟类的动物。

案例 真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有一句名言:

真理不是口袋中现存的铸币。

它具有深刻的哲理,但不能作为“真理”的定义。黑格尔的意思是:真理不是唾手可得的,真理是一个过程,人们要真正学会、领悟一个真理,就必须以压缩的形式去重复人类认识和掌握这个真理的全过程。因此,他说:同一句格言,在一位初涉人世的小伙子嘴里说出来,与在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个相对肯定性的定义比一个相对否定性的定义更有信息含量,因而它是首选的。然而,有些概念本质上的意义就是否定的,对于这类概念,这个规则就是例外,它们只能用否定的方式来定义。

适合用否定的定义举例如下。

·“秃头”意指缺乏头发。

·“黑暗”意指缺乏光亮。

·“孤儿”这个词的意思是“没有父母的孩子”。

·“未婚妇女”一词被定义为“一个从未结过婚的年长妇女”。

7.定义应该避免情感的用辞

情感用辞是指各种煽动受众情感的用法,包括讽刺和幽默以及任何其他种类的能影响看法的语言。

例如:“有神论”意指相信天空中的那位伟大慈祥的圣诞老人。

上述用了情感的用辞,因此不是合适的定义。

案例 家庭的定义

目前关于家庭的定义,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本原论,家庭是为法律道德所承认的两性结合;第二种是目的论,家庭是人类进行人口生产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第三种是经济论,家庭是建立在生产和生活需要基础上的社会组织形式。

正常定义的家庭可以概括为:家庭是指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为基础的小型社会单位,它具有独立的经济单元,以人本身的再生产为其基本职能。这是正常定义的家庭概念。

那么非正常定义的家庭呢?所谓非正常家庭是指为习俗或亚文化等所认可的,或社会结构为了运行的方便而接纳的、部分地具备正常定义家庭的某些性质或特征的家庭形式。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几种非正常定义的家庭,这几种家庭分别是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和单身家庭。

同居家庭是两个未经过法律承认的男女组成的社会单元,这种家庭同传统家庭相比,其婚姻关系是不被法律承认的或是不稳定的。但是,同居家庭仍然具有传统家庭的一些特点,比如说,它可能产生血缘关系,成员具有特殊的互助和亲切感,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依赖,同社会保持一定关系并努力适应社会,具有独立的经济,具有家庭的基本职能等。而且,在这些同居家庭中,有一部分通过法律手续有可能转化为传统家庭。目前,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同居群体存在,他们完全过着传统家庭式的生活,所以很难找出理由把他们排除出家庭。

对于同性恋,这是一种很难给予判定的社会现象,由于他们中有些人公然模仿男女结婚的样子,举行结婚仪式,同时,又具备了家庭特点中具有独立的经济,成员之间具有特殊的互助和亲切感,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等特点,所以我们只能作为一种特殊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暂时存放于非正常家庭中,而不能把它看作传统的正常家庭。目前,在西方同性恋被默认,并且有一些政府官员和社会学家也在替同性恋者说话。尽管如此,也只能看作一种非正常的社会现象。

至于单身家庭,这是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种家庭形式,我之所以把它当作家庭看待,是因为,它虽然没有明显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也就是说没有成员间的互相依赖(这些就是其非正常的部分),但是,它具有独立的经济单元,同社会保持着如同正常家庭一样的关系并努力适应于社会,更重要的是它已被人们的观念和文化所认可和接纳,所以,我认为,单身家庭一定程度上具有家庭的特点,不能排除在家庭之外。但是,鉴于它又具有特殊性,所以就作为非正常定义的家庭处理。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单身家庭存在。

同性恋家庭、同居家庭、单身家庭这三种家庭形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传统的家庭观念不相符合,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其存在。既然它有些不正常,就暂且放入不正常之列,也许多少年以后,我们的观念会接受它,也许随着时代的潮流,它将被淘汰掉。

分析: 可以从“核心家庭”和“非核心家庭”来考虑。

“核心家庭”定义为:由夫妇和受抚养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核心家庭的典型特征是“夫妇式的”,这个群体的巩固依赖于夫妇关系。

以这个核心家庭的定义为中心,可以将其他各种类型的“家庭”放在一个“非核心家庭”之中: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

非核心家庭缺少核心家庭的某个或某几个因素,但仍具备家庭的特点:共同生活、社会经济单元、住户等。

三、定义的评价与判断

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是认识主体使用判断或命题的语言逻辑形式,是确定一个认识对象或事物在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和界限,使这个认识对象或事物从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彰显出来的认识行为。

1.定义评价

对定义的评价需要批判性思维,推理和论证的关键步骤往往就是定义的澄清或者再定义的过程。定义澄清之后原来的论证就改变了。可以通过对定义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对问题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案例 替富人说话

某经济学者指出如今社会上有仇富心理,这正是历史上中国穷的原因之一,所以他要“替富人说话,替穷人办事”。为此他遭到一些人的批评。记者访问他:

记者:但现在民众中有不少富人“为富不仁”的观点。

学者:我这里所说的富人不包括贪污盗窃、以权谋私、追求不义之财的那些人,而是指诚实致富,特别是兴办企业致富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我愿意为这样的富人说话,那些是寄生虫甚至害虫的不在此列。

通过澄清他的富人概念,是诚实致富的人,而不是那些“寄生虫甚至害虫”,学者愿意为这样的富人说话,看来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者会少得多。然而,这样一来,原来说的社会的“仇富心理”指的是什么呢?有没有可能那些民众的“仇富”对象是“为富不仁”的富人,而不是这位学者要保卫的“诚实致富”的富人?所以,概念澄清之后,问题就转化了,他面临的任务,是要证明:他说的那种有危害的社会“仇富”倾向,仇视的是正当致富的人,而不是为富不仁者。

下面列出一些对定义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以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概念。

·如何准确理解概念的定义?

·定义的标准是什么?

·定义是否揭示了种概念的区别性特征?

·定义是否清晰、精确?

·在对词语的解释中有无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如何通过语词解释判定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

·是否存在曲解概念?是否存在偷换或混淆概念?

·定义是在何种语境下完成的?

·如何发现和评价定义中的价值冲突?

案例 关于“学习”的巧辩

古希腊时期,智者尤苔谟斯和狄奥尼索德鲁曾用巧辩法击败了认为“学习者比不学习者更聪明”的人。他们首先把人分成聪明的和无知的两类,然后把学习者归为无知的人一类。下面是他们和一个孩子之间的对话:

“当你正在学习的时候,你的处境和你在不知道你在学习的东西之时的处境有区别吗?”

“没有。”

“当你在不知道这些东西的时候,你是聪明的吗?”

“根本不是。”

“那么,如果你没有智慧,你是无知的吗?”

“当然。”

“因此,在学习你不知道的东西时,你是在无知状态中从事学习的。”

这个孩子点头同意。

“因此,你看,学习的人是无知的,而不是聪明的。”

分析: 上面这段对话显示出了古希腊智者巧辩术的几个特征:

1.不适当的区分(如把人分为“聪明的”和“无知的”两类);

2.混淆概念(如把“不知道”混同为“不知道正在学习的东西”);

3.不适合的定义(如把“无知”笼统地定义为“不知道”);

4.在对话中通过提问方法逐步使对手接受自己预先设计的答案。

2.定义判断

定义判断是公务员等相关考试固定测试的一种题型,具体考查的是应试者运用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在每一道定义判断题中,上文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再给出一组事件或行为的例子,要求应试者根据上文中给出的定义,从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为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物或行为。其解析要点如下。

①上文给出的这个定义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②紧扣题目中给出的定义,尤其是定义中那些含有重要内涵的关键词。

③然后再阅读下面给出的事例选项,把选项依次和定义对照,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定义的规定与要求。如果能够区分开哪些符合哪些不符合,则正确答案不难得到。

例1: 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人的动机可分为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两种。原始动机是与生俱来的动机,它们是以人的本能需要为基础的,习得动机是指后天获得的各种动机,即经过学习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动机。

根据以上陈述,以下哪项最可能属于原始动机?

Ⅰ.尊敬老人,孝敬父母。

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分析: 上文断定,原始动机是与生俱来的动机,它们是以人的本能需要为基础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与生俱来的,属于原始动机。其余两项说法都是后天获得的各种动机。

例2: 如果一个用电单位的日均耗电量超过所在地区80%用电单位的水平,则称其为该地区的用电超标单位。近三年来,湖州地区的用电超标单位的数量逐年明显增加。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并且湖州地区的非单位用电忽略不计,则以下哪些断定也必定为真?

Ⅰ.近三年来,湖州地区不超标的用电单位的数量逐年明显增加。

Ⅱ.近三年来,湖州地区日均耗电量逐年明显增加。

Ⅲ.今年湖州地区任一用电超标单位的日均耗电量都高于全地区的日均耗电量。

分析: 由上文,湖州地区用电单位中,超标单位占20%,不超标单位占80%。又近三年来,湖州地区的用电超标单位的数量逐年明显增加,因此,显然可以得出结论:近三年来,湖州地区不超标的用电单位的数量逐年明显增加。所以Ⅰ一定为真。

Ⅱ不一定为真。因为由上文,一个单位是否为用电超标单位,不取决于自己的绝对用电量,而取决于和其他单位比较的相对用电量。因此,用电超标单位的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实际用电量的增加。

Ⅲ不一定为真。例如,假设该地区共有10个用电单位,其中8个不超标单位分别日均耗电1个单位,2个超标单位中,一个日均耗电2个单位,另一个日均耗电30个单位。这个假设完全符合上文的条件,但日均耗电2个单位的超标单位,其日均耗电量并不高于全地区的日均耗电量(8+2+30)/10=4个单位。 AT0Sv1phhn4R6shysN3MkyNEm9gGnhjXgoVY5m+PFvVn77grqjxAEWQru/X+GcA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