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家庭预算。预算不仅仅是学费,还有生活费。因此要考虑目标国家(地区)的生活成本,留学年限。特别是本科阶段留学的学生回国考研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国内考研科目中的思想政治国外都不教,数学的解题能力训练也远不如国内),特别是理工农医类,至少要在海外读到硕士才能回国。
②要更多地考虑目标院校、专业在国内的认可度,是否能在就业、薪资、长期发展上带来有效的提升。还要考虑目标国家的政策、就业(结合目标院校、专业,在当地是否有就业竞争力)、治安、整个社会对华人的包容度、长期发展等,是否有亲友在目标国家生活及其能否提供必要的帮助,也是考虑的主要因素。
③什么阶段出国。这一方面取决于孩子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家长从价值观培养上的考虑。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在国内读完本科,价值观更加成熟再出国,有些家长则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④留学的院校层次。海外留学的院校一般有三个层次。
一是,直奔名校,希望考生能够就读QS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更高的高校,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科研舞台,也为考生今后的科研、发展提供更好的背景支撑。
二是,高考分数在国内确实没有很好的去处(比如:只能去三本院校),希望就读一个海外一般的学校;或者是因为研究生阶段海外高校的学制短,且无须卷考研。
三是,关注就业的,紧盯海外高校的就业对接渠道,哪怕职业院校都可以。
层次不同,在选择升学路线上大有不同。
⑤是否限英语国家。非英语国家留学,考生需要有额外的语言基础、特殊的预科项目。
⑥家长和考生的身份。身份不同(比如有境外身份),可选择的路线不同。一些海外升学规划机构,在规划海外升学时,首先会考虑家长的身份。
⑦考生的备考项目。考生在国际学校或公办高中国际部就读,学习IB、A-Level、SAT+AP、HKDSE,还是在国内普通高中就读,以高考为主。
关于家长和考生有境外身份,及国际学校就读考生的升学,超出本书讨论范畴。本书仅梳理普通高中,以高考升学为主,不依赖境外身份的升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