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拔尖人才、学科竞赛生需要关注的升学方式包括:学科竞赛集训队保送、几大名校的少年班、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高校专项、港校单招、海外路线等。
对于学科竞赛生,学科竞赛成绩是升学规划的主要依据。
国家集训队成员直接获得保送资格。全国每年数学类有60个名额,其他4科各50个名额。考生只要在每年一次的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高中组)决赛中取得所需名次即可。国家集训队成员享有法定的保送权利,接收高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只是专业需要协商。
如果学生是在高二甚至更早进入国家集训队,既可以等高三走保送,也可以参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面向低年级的各类少年班项目的选拔。在少年班项目选拔中,国家集训队成员是名校抢夺的对象,如果想提前上大学,基本不会有阻力。而且,高校在选拔活动中,对国家集训队成员有明确的优待政策,因参加集训、比赛错过一些选拔流程的,可以经审核,直接进入下一流程。
同时,国家集训队成员在争取清华大学计算机实验班(姚班)等一些“二招”项目(不通过高考志愿填报录取,而是从已经录取的考生中,进行二次选拔)时,也拥有绝对优势。
由于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保送打底,集训队成员几乎不会考虑强基计划、港校单招、综合评价招生、高校专项。他们海外升学也只关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名次在北大、清华之前的名校。如希望申请这些海外名校,需要提前了解目标院校的申请条件,并提前准备托福、雅思成绩。
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高中组)决赛二等奖以上获得者,可以在强基计划中享受单独的录取通道,同时也可以争取几大名校的少年班项目。在综合评价招生、港校单招、海外路线等方向也拥有巨大优势。
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名校的少年班项目。这些招生项目,虽然没有硬性的奖项要求,但省一等奖基本上是参加入营选拔的最低门槛(低年级会放宽)。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竞赛成绩、平时成绩、选拔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遴选。其中,数学、物理的全国决赛金牌选手具有绝对竞争力。
由于这几个渠道可以在高二,甚至更早提前录取,没有进入集训队获得保送资格的选手都会尽力争取,这些选手如果进入高三仍未入选,才会走强基计划。
②以学科竞赛生(二类生)身份申请强基计划。强基计划招生院校包括原“985”的39所高校,招生对象包括两类:综合素质优秀生(一类生)、学科竞赛生(二类生)。其中,综合优秀生需要高考成绩达到院校入围线或通过院校校考初试入围,并且有分省招生计划;而对学科竞赛生,要求考生在五大学科竞赛中取得全国决赛二等奖或以上(部分院校需单独审核),只要审核通过,高考达到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一本线”)就可破格入围。
考生入围后参加校考,学校统一采用高考成绩占85%+校考成绩占15%的加权分录取。一类生依加权分排队,按招生计划人数划定录取;二类生需要加权分达到一类生的录取分数线方可录取,但二类生的校考单独组织,并且无名额限制。
在强基计划最早推出的时候,五大学科竞赛取得全国决赛二等奖或以上的学生,可以直接获得二类生身份,只是部分院校由于招生专业的缘故,限定竞赛学科(比如:不招生物专业的院校不接收生物竞赛生),或明确什么学科的奖项可以报哪些强基专业。但是近些年,由于部分学科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的获奖名额大幅度提高,超出了高校的承载能力,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部分高校,在强基报名时,针对二类生增加了审核环节。
院校结合竞赛科目、等级、平时成绩、学科营活动中的表现,决定是否通过审核。如审核没通过,考生可以以一类生身份申请或转投其他高校二类生。一般来说,全国决赛一等奖即便申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审核失败率也是很低的。
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高中组)决赛一、二等奖获得者,如审核通过,拿到破格生身份,在强基计划录取中的优势总结如下:
高考过“一本线”就可以入围;
校考单独考核,如果校考题目有区分度,逆袭空间大;
录取没有名额限制;
如考生在清北的学科营拿到学科“A+”评定,被强基计划录取后,在选择专业时,具有优先权;
此外,很多院校对破格录取的学生没有审核环节,只有“一本线”入围的门槛和校考的把关。因此,金银牌扩容,使更多竞赛生受益。
对于全国二等奖以上的选手,如果高考文化课成绩有保证,选择面非常大。但如果偏科,高考文化课成绩比一本线高得有限,强基二类生方式是最有保障的通路,考生应结合成绩,理性选择强基的报考目标,提高“上岸”率。
③以综合优秀生身份申请强基计划。学科竞赛生即便以一类生身份申请强基(不仅限于全国决赛二等奖以上选手,也适用于“全国三等奖”“省一等奖”“省二等奖”,甚至“省三等奖”选手),也有很多优势。
a.部分高校(华东五校
、北航
、同济
、西交
、厦大
、兰大
)以初试的方式入围。由于初试环节为笔试,并且是竞赛难度的题目,可以将很多高考分数高、但数理不那么出众的考生挤出复试环节。复试结束后,等高考出分计算综合分时,哪怕高考成绩再高,如果初试被挤掉,都不构成竞争。最后,参与竞争的都是数理竞赛生。在这些有竞赛功底的考生中,比拼的是高考和校考的综合分。
b.部分高校校考采用笔试,而且往往超前,这对于竞赛生是有利的。但前提是,竞赛生的高考成绩要达到入围条件,不能偏科。
c.即便高校校考不采取竞赛难度的笔试,档案中有过硬的竞赛成绩,在根据面试进行综合打分时,也有一定的潜在优势。
④综合评价招生、高校专项、港校单招、海外路线。由于单招的港校及海外院校均采用递交简历文书,结合高考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或面试的录取方式,因此,学科竞赛作为考生在自己有兴趣的领域学有建树的证明,能起到相当的参考作用(视具体院校,也看成绩等级)。
学科竞赛有突出成绩的考生,还可以在高三上半学年申请香港大学多元优惠计划、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推荐计划、香港理工大学的德艺计划。如果拿到加分优惠,录取概率大增,对高考也能起到很好地稳定心理的作用。
当然,针对港校和海外路线进行规划,也要结合家庭经济情况和考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此外,综合评价招生采用高考和校考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录取,学科竞赛成绩可以在校考打分中体现优势。农村考生申请名校的高校专项,如果有学科竞赛奖项,机会也会大增。
由于全国决赛二等奖以上的选手一部分通过集训队保送,一部分通过少年班类项目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提前录取(主要是数学、物理学科的全国一等奖),其他大多通过强基计划(无论是竞赛生身份,还是综合优秀生身份)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录取,因此,申请综合评价招生、高校专项、港校单招、海外高校的考生不多。全国决赛二等奖对于这些项目的申请已经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成绩,结合高考成绩和英语成绩,考生能够申请到很优秀的学校。
没有拿到全国决赛二等奖的考生,不能享受强基二类生的通道。
考生仍然可以报名少年班类项目,但需要平时成绩优秀,并在选拔过程中有出色表现。如果考生没有达到全国决赛二等奖,但有兼项,机会也会大增。
以综合优秀生身份申请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高校专项、港校单招、海外高校,虽然竞赛成绩不如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有决定性,需要平时成绩、高考成绩、英语成绩、面试表现的配合,合理地选择报考目标,但也都能充分体现竞赛生的价值,前面已经做了论述。特别是部分高校(华东五校、北航、同济、西交、厦大、兰大)强基计划以初试的方式入围,或者校考采用笔试,对竞赛生是非常有利的。
在学科竞赛方面,全国联赛决赛二等奖以上的考生路线较宽,如果只是省一等奖的奖项,需要配合更出色的高考成绩或校考的发挥。
除了在升学通路上有更多的选择,竞赛生还有以下一些潜在“福利”:
①一些高校特殊班型,采用入校后二次选拔,格外青睐学科竞赛生;
②一些高校,在转专业上,会给予竞赛生更多机会;
③一些高校(特别是内港合作院校),对竞赛生有额外的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