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提前规划的项目,在录取和报考志愿的环节、录取规则上,大都具有特殊性,不加以正确理解,就会出现填报失误。
从招录流程看,所有类型的招生(无论是否最终上高考考场),都必须参加高考前一年11月的高考报名,即便保送生也要报名。按录取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包括保送、体育单招、高职春季自主单招、部分少年班类项目(非应届生,入围后可补高考报名)。
对于这类项目,一旦录取,提前锁定,考生不上高考考场,也不计入学科的赋分,不计入高考参考人数,当然,也不必填报高考志愿(部分项目招生,如体育单招,是在单独的志愿填报系统内填报志愿)。
包括港澳高校单招、强基计划、部分高水平综合评价招生院校面向江苏浙江的招生、部分少年班类项目(非应届生,入围后可补高考报名)。
对于这类项目,考生需参加高考,一旦成绩达到目标院校要求,即便考生的分数可以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会被提前锁定录取。考生家长要预估高考分数,在正常录取环节能够被什么样的院校、专业录取,决定是否放弃提前录取项目。考生家长原则上仍需费脑筋填写高考志愿表,以用于提前录取项目未被录取的情况。
包括艺术类专业、体育类专业、绝大多数综合评价招生、飞行员选拔、军校、警校、部分特殊院校、高水平运动队、“三大专项”。
这类项目是出分后,知分、知排名再报志愿。因此,考生如果高考成绩有更好的去处,只需要在志愿填报环节放弃填报就可以,这也是综合评价招生和强基计划在流程上最大的区别。如果考生准备了多个需要提前准备的项目,可以根据高考成绩,选择适合的填报。比如:考生同时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的校考,考生可以在出分后,根据分数决定报考哪个学校。
但是,这些项目大多在提前批录取。提前批的项目,也是优先于普通批录取的,考生如果在提前批填报了目标院校,一旦录取,就会失去普通批录取的机会,所以同样需要衡量考生分数在普通批的正常去向,从而科学填报。
不同项目招录流程不同,考生运用招生项目的策略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