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冬青
【学名】 Rhododendron micranthum
【科属】 杜鹃花科,杜鹃花属。
【识别特征】 常绿灌木;茎灰棕褐色。叶近革质,长圆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常被疏鳞片,下面黄绿色,被淡或深棕色有宽边的鳞片。花密生成总状花序,花冠钟状,白色,花裂片5,较花管稍长。蒴果长圆形,被疏鳞片。花期5~6月;果期8~11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及山东、四川等地。生于山坡灌丛、山谷、峭壁及石岩上。
【成分及药用功效】 含梫木毒素和黄酮类物质,有大毒。有清热解毒、祛风通络、调经止痛、止血、止咳祛痰的功效。
【毒性】 全株有毒,以春天的幼嫩枝叶毒性最大。不可以食用。
【别名】 枸杞菜
【学名】 Lycium chinense
【科属】 茄科,枸杞属。
【识别特征】 落叶多分枝灌木;枝条细弱,有棘刺。叶纸质,单叶互生或2~4枚簇生,卵状披针形。花生于长、短枝上,单生、双生或簇生;花冠漏斗状,淡紫色,5深裂,裂片卵形,基部耳显著。浆果红色,卵状。种子扁肾形,黄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西南、华南、华中及陕西、甘肃、吉林、辽宁等地区。生于林缘、灌丛、山坡及路旁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矿物质、维生素等。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集,洗净后可直接生食,也可以晒干后食用,或者做成果汁、果酒等。
【别名】 达乌里杜鹃
【学名】 Rhododendron dauricum
【科属】 杜鹃花科,杜鹃花属。
【识别特征】 半常绿灌木;叶片近革质,椭圆形或长圆形,上面深绿,散生鳞片,下面淡绿,密被鳞片。花序腋生枝顶,1~4花,先叶开放,伞形着生;花冠宽漏斗状,粉红色或紫红色,雄蕊10,短于花冠。蒴果长圆形,先端5瓣开裂。花期5~6月;果期7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生于干燥石质山坡、火山迹地、山地落叶松林、排水良好的山坡、蒙古栎林下。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花青素、矿物质、维生素等。有解表化痰、止咳平喘、利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春季采集,去杂洗净后,稍烫一下,直接泡茶或煲汤喝。
【别名】 映山红
【学名】 Rhododendron mucronulatum
【科属】 杜鹃花科,杜鹃花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叶椭圆状披针形。花序腋生枝顶或假顶生,1~3花,先叶开放,花冠宽漏斗状,淡红紫色;雄蕊稍短于花冠,花丝下部被短柔毛,子房5室,密被鳞片,花柱光滑,长于花冠。蒴果长圆形,先端5瓣开裂。花期4~5月;果期6~7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等地。生于山地灌丛中、干燥石质山坡及石砬子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花青素、矿物质、维生素等。有解表、清肺、止咳、祛痰、平喘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春季采集,去杂洗净后,稍烫一下,直接泡茶或煲汤喝。
【别名】 多花栒子
【学名】 Cotoneaster multiflorus
【科属】 蔷薇科,栒子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枝条细瘦,常呈弓形弯曲。叶片卵形或宽卵形。花多数,呈疏松的聚伞花序,萼筒钟状,萼片三角形,花瓣平展,近圆形,基部有短爪,内面基部有白色细柔毛,白色。果实近球形或倒卵形,红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西北、西南及黑龙江、辽宁等地。生于沟谷、山坡杂木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有祛风除湿、健胃消食、降血压、化瘀滞、退烧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集,洗净后可直接生食,也可以晒干后食用,或者做成果酱、果脯等。
【别名】 醋柳
【学名】 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科属】 胡颓子科,沙棘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或乔木;棘刺较多,粗壮。单叶近对生,狭披针形,下面被银白色鳞片。花先叶开放,雌雄异株,短总状花序腋生于头年枝上;花小,淡黄色,花被2裂。果实圆球形,橙黄色或橘红色。花期5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及吉林、辽宁、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生于山坡、沟谷、沙丘、多砾石或沙质土壤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有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有止咳化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集,洗净后可直接生食,也可以晒干后食用,或者做成果汁、果脯等。
【别名】 蓝靛果
【学名】 Lonicera caerulea
【科属】 忍冬科,忍冬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树皮片状剥裂。常有大形盘状的托叶,茎犹如贯穿其中。叶矩圆形,两面疏生短硬毛。花生于叶腋,花冠黄白色,常带粉红色,筒比裂片长1.5~2倍。浆果蓝黑色,稍被白粉,椭圆形。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及黑龙江、吉林、宁夏、四川、甘肃、青海、云南等地区。生于河岸、山坡、林缘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矿物质、维生素等。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集,洗净后可直接生食,也可以晒干后食用,或者做成果汁、果酒等。
【别名】 丁香
【学名】 Syringa oblata
【科属】 木樨科,丁香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较粗,疏生皮孔。叶片革质或厚纸质,卵圆形至肾形。圆锥花序直立,由侧芽抽生,近球形或长圆形;花冠紫色,花冠管圆柱形,裂片呈直角开展,花药黄色。果长椭圆形,先端长渐尖,光滑。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生于山坡丛林、山沟溪边及山谷路旁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花含芳香油、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有清热燥湿、止咳定喘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春季采集,可糖渍食用或用以提取芳香油、熏茶等。
【别名】 藏花忍冬
【学名】 Lonicera tatarinowii
【科属】 忍冬科,忍冬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叶片矩圆状披针形或矩圆形,上面无毛,下面除中脉外有灰白色细茸毛。总花梗纤细,苞片三角状披针形,无毛,杯状小苞有缘毛,萼齿三角状披针形,比萼筒短;花冠黑紫色,唇形,中裂较短,下唇舌状。果实红色,近圆形。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辽宁、河北及山东等地。生于山坡、杂木林或灌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矿物质、维生素等。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集,洗净后可直接生食,也可以晒干后食用,或者做成果汁、果酒等。
【别名】 四月红
【学名】 Lonicera elisae
【科属】 忍冬科,忍冬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高可达3米。叶纸质,叶片卵状椭圆形,两面被短硬伏毛。花与叶同时开放,总花梗生小枝顶端苞腋,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长漏斗状,裂片稍不整齐。果实红色,椭圆形,疏被腺毛。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及四川等地区。生于沟谷、山坡丛林或灌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矿物质、维生素等。有清热解毒、抗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夏季采集,洗净后可直接生食,也可以晒干后食用,或者做成果汁、果酒等。
【别名】 马氏忍冬
【学名】 Lonicera maackii
【科属】 忍冬科,忍冬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高达4米。叶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花芳香,生于幼枝叶腋,苞片条形,相邻两萼筒分离;花冠先白色后变黄色,外被短伏毛或无毛,唇形,筒长约为唇瓣的1/2。果实暗红色,圆形。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陕西、甘肃等地区。生于林下、灌丛间、荒山坡及河岸湿润地。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胡萝卜素、矿物质、维生素等。有清热解毒、祛风解表、消肿止痛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蕾。春末夏初采摘,放在凉席上摊开,晒干后泡水喝。
【别名】 黄花忍冬
【学名】 Lonicera chrysantha
【科属】 忍冬科,忍冬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高达4米。叶菱状卵形。总花梗细,苞片条形或狭条状披针形,小苞片分离,卵状矩圆形,相邻两萼筒分离,萼齿圆卵形;花冠先白色后变黄色,外面疏生短糙毛,唇形。果实红色,圆形。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山东、江西、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区。生于沟谷、林下、林缘及灌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胡萝卜素、矿物质、维生素等。有清热解毒、消散痈肿、消炎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蕾。春末夏初采摘,放在凉席上摊开,晒干后泡水喝。
【别名】 冻青
【学名】 Loranthus tanakae
【科属】 桑寄生科,桑寄生属。
【识别特征】 灌木;茎常呈二歧状分枝。叶对生,纸质,倒卵形或椭圆形,先端圆钝或微凹,基部楔形,稍下延。穗状花序顶生,花两性,淡青色;花盘环状,花柱柱状,顶端钝或偏斜,柱头稍增粗。果球形,橙黄色,果皮平滑;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四川、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生于山地阔叶林中,寄生于栎属、榆属、李属、桦属等植物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茎叶入药。初冬和早春采收,切段,晒干,或蒸后晒干。水煎服;外用治冻疮。
【别名】 冬青
【学名】 Viscum coloratum
【科属】 桑寄生科,槲寄生属。
【识别特征】 灌木;茎、枝均圆柱状,二歧或三歧分枝。叶对生,稀3枚轮生,厚革质或革质,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雌雄异株;花序顶生或腋生于茎叉状分枝处。果球形,具宿存花柱,成熟时淡黄色或橙红色,果皮平滑。花期4~5月,果期9~11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全国各地(除新疆、西藏、云南、广东外)。寄生于杨属、桦属、柳属、椴属、榆属、李属、梨属等阔叶树的树枝或树干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有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通经络、益血、安胎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茎叶入药。全年可采收,切段,晒干,或蒸后晒干。水煎服,入散剂、浸酒;外用熬膏或煎水洗。
【别名】 黑果腺肋花楸
【学名】 Aronia melanocarpa
【科属】 蔷薇科,涩石楠属。
【识别特征】 落叶丛状灌木;二年生枝黑褐色,芽红褐色,锥形。叶片深绿色,单叶互生,叶面光滑,卵形或椭圆形。复伞房花序,花序柄被茸毛,由5~40朵小花组成,瓣卵形至倒卵形,先端圆钝,白色。果球形,先端萼片脱落后留有圆穴。花期4~5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原产于北美洲,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和江苏等多个省份大面积种植。
【营养及药用功效】 富含黄酮、花青素、维生素等。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洗净后可直接食用,也可以酿造果酒、醋、饮料以及生产天然色素等。
【学名】 Salix koriyanagi
【科属】 杨柳科,柳属。
【识别特征】 灌木;枝细长,红褐色或紫红色。芽卵圆形,有光泽,长于叶柄。叶对生,倒披针形,上部有细锯齿,中部以下全缘。花序先叶开放,细圆柱形,无梗,对生,苞片有长柔毛,黑色,雄蕊2,花丝合生,花药圆球形,紫红色,柱头全缘或2浅裂。花期5月;果期6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区。生于山坡、湿地及河边。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有散风、祛湿、清湿热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芽。春季采摘,除去杂质洗净,用开水焯熟,再用清水投凉,滤干水分,凉拌或做馅,也可以泡水喝。
【学名】 Salix gracilior
【科属】 杨柳科,柳属。
【识别特征】 灌木;小枝纤细,淡黄或淡绿色,无毛。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边缘有腺齿。花序几与叶同时开放,细圆柱形,果序较粗或很密,花序梗基部具小叶,苞片长倒卵形,淡褐色,细小,雄蕊2,花丝合生,基部有柔毛,花药黄色。蒴果有茸毛。花期5月;果期5~6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等地区。生于河边、沟渠边、沙区低湿地。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矿物质等。有散风、祛湿、清湿热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芽。春季采摘,除去杂质洗净,用开水焯熟,再用清水投凉,滤干水分,凉拌或做馅,也可以泡水喝。
【学名】 Salix nipponica
【科属】 杨柳科,柳属。
【识别特征】 灌木或乔木;芽褐色卵形,急尖,有棱,叶片阔长圆状披针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色,边缘锯齿有腺点。花序与叶同时开放,有梗,雄花序轴有长毛,苞片长圆形或卵形,黄绿色,两面有疏短柔毛;雌花序有梗,着生有锯齿缘的叶,子房卵状圆锥形,花柱短。花期4月;果期5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及山东、河北等地区。生于林区,多沿河生长。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矿物质等。有散风、祛湿、清湿热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芽。春季采摘,除去杂质洗净,用开水焯熟,再用清水投凉,滤干水分,凉拌或做馅,也可以泡水喝。
【别名】 王八柳
【学名】 Salix raddeana
【科属】 杨柳科,柳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或乔木;枝暗红色或红褐色。叶革质,倒卵状圆形,全缘或有不整齐的齿牙。花先叶开放,雄花序无梗,雄蕊2,花丝纤细,花药黄色,苞片近黑色;果序有短梗,基部有1~3枚鳞片,子房长圆锥形,有长柄,柱头2~4裂。蒴果长达1厘米。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生于林缘、灌丛或疏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矿物质等。有解热、镇痛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芽。春季采摘,除去杂质洗净,用开水焯熟,再用清水投凉,滤干水分,凉拌或做馅,也可以泡水喝。
【别名】 京山梅花
【学名】 Philadelphus pekinensis
【科属】 绣球花科,山梅花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当年生小枝表皮黄褐色,不开裂。叶卵形或阔椭圆形。总状花序有花5~9朵,花序轴、花萼黄绿色,裂片卵形,花冠盘状,花瓣白色,倒卵形。蒴果近球形,宿存萼裂片近顶生。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等地。生于山坡、杂木林中或灌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胡萝卜素、矿物质、维生素等。有解热、镇痛、截疟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茎叶。春季采集,开水中煮3~5分钟,在凉水中多次浸泡,捞出后可凉拌或蘸酱食用,也可以晒干后冬天烀咸菜吃。
【别名】 山樱桃
【学名】 Prunus tomentosa
【科属】 蔷薇科,李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小枝紫褐色。叶片卵状椭圆形,被疏柔毛,边有急尖或粗锐锯齿。花单生或2朵簇生,花叶同开,近无梗,萼筒管状;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倒卵形,先端圆钝。核果近球形,红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山东、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生于山坡林中、林缘、灌丛中及草地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有机酸等。有除热止泻、益气、固精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夏季采摘,可以鲜食,还可以加工制作成果汁、果脯、果酒、果酱等。
【别名】 东北蕤核
【学名】 Prinsepia sinensis
【科属】 蔷薇科,扁核木属。
【识别特征】 落叶小灌木;小枝红褐色,有枝刺。叶互生,稀丛生,叶片卵状披针形。花1~4朵,簇生于叶腋,萼筒钟状;花瓣黄色,倒卵形,先端圆钝,基部有短爪。核果近球形,红紫色或紫褐色,萼片宿存。核坚硬,卵球形,微扁。花期5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东北三省。生于杂木林中、阴山坡的林间、山坡开阔处以及河岸旁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有机酸等。有清肝、明目、消肿、利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夏季采摘,可以鲜食,还可以加工制作成果汁、果脯、果酒、果酱等。
【别名】 水李子
【学名】 Prunus japonica
【科属】 蔷薇科,李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小枝灰褐色,嫩枝绿色或绿褐色。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有缺刻状尖锐重锯齿,侧脉5~8对。花1~3朵,簇生,花叶同开或先叶开放,萼筒陀螺形,长宽近相等;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倒卵状椭圆形。核果近球形,深红色。花期5月;果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生于向阳山坡、路旁、林缘及灌丛间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有机酸等。有润肠通便、利水消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夏季采摘,可以鲜食,还可以加工制作成果汁、果脯、果酒、果酱等。
【别名】 榆叶白鹃梅
【学名】 Exochorda serratifolia
【科属】 蔷薇科,白鹃梅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小枝圆柱形,幼时红紫色,老时暗褐色。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倒卵形,中部以上有锐锯齿,下面全缘。总状花序,有花4~7朵,萼筒浅钟状;花瓣长圆形至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有长爪,白色。蒴果倒圆锥形,具脊棱,5室。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吉林、辽宁、河北等地。生于山坡、河边及灌木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矿物质、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等。有强筋壮骨、活血止痛、健胃消食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与叶。春季采集,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煎汤代茶喝。
【别名】 酸丁
【学名】 Cerasus humilis
【科属】 蔷薇科,樱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小枝灰褐色或棕褐色。叶片倒卵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中部以上最宽,边有单锯齿或重锯齿。花单生或2~3花簇生,花叶同开,萼筒长宽近相等;花瓣白色或粉红色,长圆形。核果成熟后近球形,红色或紫红色。花期4~5月;果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生于阳坡沙地、山地灌丛及半固定沙丘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等。有润肠通便、利水消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以鲜食,还可以加工制作成蜜饯、果脯、果干等。
【别名】 白饭花
【学名】 Hibiscus syriacus
【科属】 锦葵科,木槿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小枝密被黄色星状茸毛。叶菱形卵状,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萼和花均为钟形,花淡紫色,呈倒卵形。蒴果卵圆形,密被黄色星状茸毛。种子肾形,背部有黄白色长柔毛。花果期7~10月。
【分布及生境】 原产于我国中部各地,国内均有分布。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蕾。夏季采摘,清洗干净后可炒蛋、挂糊油炸或做汤、煮粥等。
【别名】 棘刺花
【学名】 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科属】 鼠李科,枣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上有直和弯曲的刺。单叶互生,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小花黄绿色,2~3朵簇生于叶腋,萼片5,卵状三角形,花瓣5片,与萼互生。核果近球形,熟时暗红褐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西北及山东、辽宁、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区。生于向阳干燥山坡、丘陵或岗地。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有糖类、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养心、安神、敛汗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以少量鲜食、煮粥,也可以加工制作成果汁、果酒等。
【别名】 鬼箭羽
【学名】 Euonymus alatus
【科属】 卫矛科,卫矛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树皮灰白色,枝绿色,小枝常具2~4列宽阔木栓翅。叶卵状椭圆形,边缘具细锯齿。聚伞花序1~3花,花白绿色,4数,花瓣近圆形,花盘近四方形。蒴果1~4深裂,假种皮橙红色,全包种子。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生于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林缘、灌丛、沟谷及路旁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行血通经、散瘀止痛、杀虫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茎叶。春季采摘,洗净用开水煮一下,再用清水浸泡后,可凉拌,炒食或做成什锦袋菜等。
【别名】 弗氏绣线菊
【学名】 Spiraea fritschiana
【科属】 蔷薇科,绣线菊属。
【识别特征】 灌木;小枝具明显棱角。叶片卵形、椭圆卵形或椭圆长圆形,边缘有不整齐重锯齿或单锯齿。复伞房花序顶生于当年生直立新枝上,多花,无毛;花瓣卵形,先端圆钝,白色;子房具短柔毛。蓇葖果几直立,开张,花柱顶生。6月开花,7~8月结果。
【分布及生境】 产于河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生于山坡杂木林下、林缘、山谷及多石砾地和石崖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有清热止咳的功能,用于发烧、咳嗽等。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入药。秋、冬季采摘果穗,除去杂质,晒干。水煎服。
【别名】 柔毛绣线菊
【学名】 Spiraea ouensanensis
【科属】 蔷薇科,绣线菊属。
【识别特征】 灌木;小枝稍弯曲,嫩时被短柔毛,老时无毛。叶菱状卵形或椭圆形,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中部以上有粗齿或缺刻状锯齿。伞形花序具花序梗,花瓣卵形、宽倒卵形或近圆形,呈白色。蓇葖果开张,腹缝微被短柔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生于干燥多岩石山坡、杂木林内、林缘及灌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有利尿的功能,用于水肿、肾炎等。
【食用部位及方法】 茎髓入药。四季割取枝条,剥取茎髓,鲜用或晒干。水煎服。
【别名】 无毛溲疏
【学名】 Deutzia glabrata
【科属】 虎耳草科,溲疏属。
【识别特征】 灌木。高约3m;老枝灰褐色,表皮常脱落;花枝长6~8cm,常具4~6叶,红褐色,无毛。叶薄纸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伞房花序直径3~8cm,有花5~20朵,花序轴无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三省及山东、河南等地。生于山地石隙间或山坡林下。
【营养及药用功效】 有清热、利尿、下气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全株入药。四季可采收,切段,洗净后晒干。水煎服。
【别名】 华北溲疏
【学名】 Deutzia grandiflora
【科属】 虎耳草科,溲疏属。
【识别特征】 灌木;叶对生,呈卵状菱形,边缘具长短相间或不整齐锯齿,下面灰白色,沿叶脉星状毛具中央长辐线。花蕾长圆形,萼筒浅杯状,被灰黄色毛,裂片线状披针形;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齿平展或下弯成钩状,花药卵状长圆形。蒴果半球形,宿萼裂片外弯。花期4~6月,果期9~11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生于山坡、山谷和路旁灌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有清热、利尿、下气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入药。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水煎服。
【别名】 黑龙江溲疏
【学名】 Deutzia parviflora var. amurensis
【科属】 虎耳草科,溲疏属。
【识别特征】 灌木;老枝灰褐色或灰色,表皮片状脱落。叶纸质,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脉上的星状毛无中央长辐线。伞房花序,多花,花序梗被长柔毛和星状毛,花蕾球形或倒卵形,花冠直径10~15mm。蒴果球形,直径2~3mm。花期6月,果期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生于杂木林下或灌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有解热、祛风、解表、宣肺、止咳的功能。用于感冒风热、头痛发热、风热咳嗽、支气管炎等。
【食用部位及方法】 茎皮入药。春、秋季采收,切段,洗净,晒干。水煎服。
【别名】 杵榆
【学名】 Betula chinensi s
【科属】 桦木科,桦木属。
【识别特征】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树皮暗灰色,纵裂或不开裂。枝灰褐或紫红色,具皮孔,小枝密被柔毛。叶卵形或宽卵形,顶端锐尖或钝圆,叶缘具不规则重锯齿。雄花序顶生,圆柱状。果序近球形,单生,直立或下垂;小坚果宽倒卵形,具极狭的翅。花期5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生于山脊、干旱山坡或石砬子等处。
【附注】 本种是日本药用植物,用法不详。
【别名】 棱榆
【学名】 Ostryopsis davidiana
【科属】 桦木科,虎榛子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枝嫩,有淡褐色密毛和稀散的腺点。叶柄有毛;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边缘有重锯齿,中部以上有浅裂。花序柄长,顶生当年枝上,4~7花簇生;总苞有毛,果苞束状,成熟时一边开裂。小坚果包藏于总苞之内。花期5月,果期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辽宁西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四川北部。生于向阳较干燥的山坡、岗地及灌丛中,常聚生成片生长。
【营养及药用功效】 有清热、利湿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入药。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
【别名】 灯笼果
【学名】 Ribes mandshuricum
【科属】 茶藨子科,茶藨子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小枝灰色或褐灰色,皮纵向或长条状剥落。叶宽大,宽几与长相似。花两性,总状花序,初直立后下垂,具花多达40~50朵,花萼浅绿色或带黄色;花瓣近匙形,宽稍短于长,浅黄绿色。果实球形,红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区。生于针阔混交林或次生阔叶林下、林缘及灌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有糖类、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疏风、解表、散寒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以生食,也可以速冻,或加工成果汁、果酒等。
【别名】 红醋栗
【学名】 Ribes rubrum
【科属】 茶藨子科,茶藨子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小枝灰褐色或灰紫色,嫩枝灰棕色至灰黄色。叶近圆形。花两性,总状花序初期直立,后下垂,具花5~15朵,花萼浅绿色,常具红色或褐色条纹;花瓣小,近匙形或近扇形,宽短于长,浅紫红色。果实圆形,红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原产于欧洲和亚洲北部,东北黑龙江等地有栽培。
【营养及药用功效】 富含多种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等。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血压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用于鲜食外,主要用于加工果汁、饮料、果酒、果酱、果糖、果冻、蜜饯等。
【别名】 黑加仑
【学名】 Ribes nigrum
【科属】 茶藨子科,茶藨子属。
【识别特征】 落叶直立灌木;幼枝具柔毛,被黄色腺体。叶近圆形,基部心形,裂片宽三角形。花两性,总状花序具花4~12朵,花苞片披针形或卵圆形;花萼浅黄绿或浅粉红色,萼筒近钟形,萼片舌形,花瓣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果近圆形,熟时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区。生于湿润谷底、沟边、坡地云杉林或亚高山草甸。
【营养及药用功效】 富含多种维生素、糖类和有机酸等。有解毒之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用于鲜食外,主要用于加工果汁、果酱、果酒及饮料等。
【别名】 面豆
【学名】 Crataegus maximowiczii
【科属】 蔷薇科,山楂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片宽卵形或菱状卵形,托叶膜质,半月形或卵状披针形。复伞房花序,多花,总花梗和花梗均被灰白色柔毛,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边缘有腺齿,早落;萼筒钟状,萼片三角卵形或三角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全缘;花瓣近圆形,白色。果实球形,红色,幼时被柔毛,以后脱落无毛;萼片宿存,反折。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区。生于杂木林中、河岸沟边及亚高山草地。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同山楂。
【食用部位及方法】 同山楂。
【别名】 蓬藟悬钩子
【学名】 Rubus crataegifolius
【科属】 蔷薇科,悬钩子属。
【识别特征】 落叶直立灌木;枝幼时被细柔毛,老时有微弯皮刺。单叶,长卵形,边缘3~5掌状分裂。花数朵簇生或呈短总状花序,常顶生;花萼外面有柔毛,萼片卵状三角形;花瓣椭圆形,白色。果实近球形,暗红色,有光泽。花期6~7月;果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生于向阳山坡、灌木丛中或林缘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有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补肝肾、缩小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夏、秋季采摘,用于鲜食、速冻外,主要用于加工果汁、果酒及饮料等。
【别名】 天目琼花
【学名】 Viburnum opulus subsp. calvescens
【科属】 五福花科,荚蒾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小枝褐色至赤褐色。叶对生,阔卵形至卵圆形,先端3中裂。复伞形花序,常由6~8个小伞形花序组成,外围有不孕性的辐射花白色,中央为孕性花,杯状。核果球形,鲜红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山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北、宁夏、甘肃、青海等地。生于林缘、林内、灌丛中、山坡及路旁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有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止咳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捣汁服用或晒干后食用。
【别名】 团叶绣球
【学名】 Spiraea trilobata
【科属】 蔷薇科,绣线菊属。
【识别特征】 灌木;小枝细瘦,开展。叶片近圆形,先端钝,常3裂,基部具显著3~5脉。伞形花序具花15~30朵,苞片线形或倒披针形,萼筒钟状;花瓣宽倒卵形,先端常微凹。蓇葖果开张,花柱顶生稍倾斜,具直立萼片。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安徽、陕西、甘肃等地。生于多岩石向阳坡地或灌木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叶和果实入药。夏季采摘叶,晒干。秋、冬季采摘果穗,除去杂质,晒干。
【别名】 椒
【学名】 Zanthoxylum bungeanum
【科属】 芸香科,花椒属。
【识别特征】 落叶小乔木;枝有短刺。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5~13片,叶缘齿缝有油点。花序顶生或侧枝顶生,花被片黄绿色,形状及大小大致相同,雌花很少有发育雄蕊。果成熟后紫红色,散生微凸起的油点。花期4~5月;果期8~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全国各地(台湾、海南及广东除外)。见于平原至海拔较高的山地。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多种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等。有温中燥湿、散寒止痛、止呕止泻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茎叶。春、夏季采摘,洗净,在烧开的水中焯一下,可以凉拌、炒肉、油炸、烙饼等。
【别名】 刺玫果
【学名】 Rosa davurica
【科属】 蔷薇科,蔷薇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枝上有黄色皮刺。小叶7~9,小叶片边缘有单锯齿和重锯齿,叶柄和叶轴有柔毛、腺毛和稀疏皮刺。花单生,或2~3朵簇生,萼筒近圆形,萼片先端扩展成叶状,花瓣粉红色,倒卵形。果近球形,红色,萼片宿存。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生于山坡灌丛间、山野路旁、河边、沟边、林下、林缘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多种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等。有健脾消积、调经通淋、止痛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除杂洗净,可生食或加工成果酱、果酒、果脯、蜜饯等。
【别名】 刺玫花
【学名】 Rosa rugosa
【科属】 蔷薇科,蔷薇属。
【识别特征】 落叶直立灌木;小枝密被茸毛、针刺和腺毛。小叶5~9。花数朵簇生,花梗密被茸毛和腺毛,萼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常扩展成叶状;花瓣倒卵形,重瓣至半重瓣,芳香,紫红色。果扁球形,砖红色,萼片宿存。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等地。生于河岸或海岸边的沙地上。各地均有栽培。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多种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等。有行气解郁、开胃、和血、活血调经、祛瘀、止痛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夏季在花欲开放时采摘,除去杂质,可做玫瑰茶、玫瑰酒及果糖、糕点、蜜饯的香型原料。
【别名】 刺枚果
【学名】 Rosa koreana
【科属】 蔷薇科,蔷薇属。
【识别特征】 落叶小灌木;在当年生小枝上针刺较稀疏。小叶7~15,小叶片边缘有带腺尖锐锯齿。花单生,无苞片,萼筒和萼片外面无毛,萼片先端长渐尖,无腺;花瓣白色或带粉色,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果实长圆球形,橘红色,有光泽,萼片宿存。花期5~6月;果期7~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黑龙江、吉林、河北。生于林缘、灌丛中、山坡多石地及高山苔原带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多种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等。有健脾胃、助消化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除杂洗净,可生食或加工成果酱、果酒、果脯、蜜饯等。
【别名】 蔓野蔷薇
【学名】 Rosa maximowicziana
【科属】 蔷薇科,蔷薇属。
【识别特征】 落叶小灌木;具长匍枝。小叶7~9,小叶片边缘有锐锯齿。花数朵呈伞房状排列,萼筒和萼片外面有腺毛,花梗有腺毛;花瓣白色或带粉红色,倒卵形,基部楔形。果实卵球形,红褐色,有光泽,萼片在果熟时脱落。花期6~7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吉林、辽宁、山东等地。生于路旁、沟边、山坡向阳处及灌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多种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等。有益肾、涩精、止泻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夏季在花欲开放时采摘,除去杂质,可以泡茶喝,也可以做果糖、糕点、蜜饯的香型原料。
【别名】 吉氏木蓝
【学名】 Indigofera kirilowii
【科属】 豆科,木蓝属。
【识别特征】 落叶小灌木;茎圆柱形。羽状复叶有小叶2~5对,卵状菱形或椭圆形。总状花序,花序轴有棱,花萼杯状;花冠淡红色,花瓣近等长。荚果棕褐色,内果皮有紫色斑点。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地。生于向阳干山坡、山野丘陵坡地、灌丛与疏林内。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淀粉、脂肪、粗纤维、微量元素等。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舒筋活络、通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种子。秋季采摘果实,晒干,打下种子,可以磨面,掺入面粉中做馒头,也可以榨油食用。
【别名】 毛叶悬钩子
【学名】 Rubus sachalinensis
【科属】 蔷薇科,悬钩子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小叶常3枚,长圆状卵形,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花5~9朵成伞房状花序,花萼具针刺和腺毛,萼片三角披针形;花瓣舌状,白色,基部具爪。果实卵球形,红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生于山坡潮湿地、密林下、稀疏杂木林内、林缘、林间草地或干沟石缝、谷底石堆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有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解毒、祛痰、消炎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夏、秋季采摘,用于鲜食、速冻外,主要用于加工果汁、果酒及饮料等。
【别名】 树莓
【学名】 Rubus parvifolius
【科属】 蔷薇科,悬钩子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枝被稀疏钩状皮刺;小叶3枚,菱状圆形或倒卵形,边缘有粗锯齿。伞房花序,具花数朵,萼片直立开展;花瓣卵圆形,紫红色,基部具爪。果实卵球形,红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中、华东及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甘肃等地区。生于山坡、灌丛、山沟石质地、林缘及杂木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活血消肿、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除杂洗净,可生食、速冻或加工成果汁、果酒、饮料等。
【别名】 小叶金雀花
【学名】 Caragana microphylla
【科属】 豆科,锦鸡儿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高1~3米。老枝深灰色或黑绿色,嫩枝被毛,直立或弯曲。羽状复叶有5~10对小叶。花梗近中部具关节,被柔毛;花萼管状钟形,萼齿宽三角形;花冠黄色。荚果圆筒形,稍扁,具锐尖头。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各地区。生于沙地、沙丘及干山坡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养血安神、降压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蕾。春季采集,去杂洗净,用沸水浸烫一下,再换清水浸泡,可炖汤、炒食、蒸食。
【别名】 蒙古鸡锦儿
【学名】 Caragana arborescens
【科属】 豆科,锦鸡儿属。
【识别特征】 小乔木或大灌木;小枝有棱,幼时被柔毛,绿色或黄褐色。托叶针刺状,羽状复叶有4~8对小叶。花梗2~5簇生,每梗1花,花萼钟状,萼齿短宽,花冠黄色。荚果圆筒形,先端渐尖。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及黑龙江、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区。生于林间、林缘。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通乳、利尿、健脾益肾、祛风利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蕾。春季采集,去杂洗净,用沸水浸烫一下,再换清水浸泡,可炖汤、炒食、蒸食。
【别名】 柠条
【学名】 Caragana korshinskii
【科属】 豆科,锦鸡儿属。
【识别特征】 灌木;老枝金黄色,有光泽;嫩枝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6~8对小叶;小叶披针形或狭长圆形,先端锐尖或稍钝,有刺尖,灰绿色。花梗密被柔毛,花冠旗瓣宽卵形或近圆形,稍短于瓣片。荚果扁,披针形,有时被疏柔毛。花期5月,果期6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生于半固定和固定沙地。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及微量元素,但含有生物碱,不可以食用。
【食用部位及方法】 种子可榨油,开花繁茂,为优良蜜源植物。
【别名】 花楸珍珠梅
【学名】 Sorbaria sorbifolia
【科属】 蔷薇科,珍珠梅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羽状复叶,小叶片11~17枚,对生,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顶生大型密集圆锥花序,苞片卵状披针形;花直径10~12mm,花瓣长圆形或倒卵形,白色,雄蕊40~50。蓇葖果长圆形,萼片宿存,反折。花期7~8月,果期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西北、西南及江西、湖北、内蒙古等地。生于河岸、沟谷、山坡、溪流附近及林缘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茎皮及果穗入药。春、秋季剥取茎皮,秋、冬季采摘果穗,洗净,晒干。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别名】 吉氏珍珠梅
【学名】 Sorbaria kirilowii
【科属】 蔷薇科,珍珠梅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羽状复叶,具有小叶片13~21,小叶片对生,披针形。顶生大型密集的圆锥花序,花萼筒浅钟状,花瓣倒卵形或宽卵形,先端圆钝,白色,雄蕊20,与花瓣等长或稍短于花瓣。蓇葖果长圆柱形,萼片宿存,反折。花期6~7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生于山坡阳处及杂木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有清热凉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骨折、跌打损伤。
【食用部位及方法】 叶及果穗入药。夏季采摘叶,秋、冬季采摘果穗,晒干。水煎服;外用研末加适量面粉水调敷。
【别名】 金老梅
【学名】 Dasiphora fruticosa
【科属】 蔷薇科,金露梅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多分枝。羽状复叶,有小叶2对,小叶片长圆形,全缘。单花或数朵生于枝顶,花梗密被长柔毛或绢毛,花萼片卵圆形,副萼片与萼片近等长;花瓣黄色,顶端圆钝,比萼片长。瘦果近卵形,褐棕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河北、四川、西藏等地区。生于山坡草地、砾石坡、灌丛及林缘。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有清暑热、益脑、清心、调经、健胃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茎叶。春末夏初采摘,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泡茶喝。
【别名】 银老梅
【学名】 Dasiphora glabra
【科属】 蔷薇科,金露梅属。
【识别特征】 灌木;树皮纵向剥落。叶为羽状复叶,有小叶2对,小叶片椭圆形,边缘微向下反卷,全缘。顶生单花或数朵,花梗细长,被疏柔毛;萼片卵形,副萼片比萼片短或近等长;花瓣白色,倒卵形。瘦果表面被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安徽、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区。生于山坡草地、河谷岩石缝中、灌丛及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有理气散寒、镇痛固牙、利尿消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茎叶。春末夏初采摘,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泡茶喝。
【别名】 随军茶
【学名】 Lespedeza bicolor
【科属】 豆科,胡枝子属。
【识别特征】 落叶直立灌木;小枝黄色,有条棱。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卵状长圆形。总状花序腋生,常构成大型疏松的圆锥花序,花梗短,花萼5浅裂,花冠红紫色。荚果斜倒卵形,表面具网纹。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东及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生于山坡、林缘、路旁、灌丛及杂木林间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润肺清热、利尿通淋、止血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芽。春季采摘,用开水焯烫,清水浸泡后,便可腌渍、炒食、凉拌、和蘸酱食用。
【别名】 短序胡枝子
【学名】 Lespedeza cyrtobotrya
【科属】 豆科,胡枝子属。
【识别特征】 落叶直立灌木;多分枝。小枝褐色,贴生疏柔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宽卵形,先端圆或微凹,具小刺尖。总状花序腋生,比叶短;近无总花梗,密被白毛,苞片小,花梗短;花萼筒状钟形,裂片披针形,花冠红紫色。荚果斜卵形,表面具网纹,且密被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河南、广东、甘肃等地。生于山坡、灌丛及杂木林下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同胡枝子。
【食用部位及方法】 同胡枝子。
【别名】 牛筋子
【学名】 Lespedeza potaninii
【科属】 豆科,胡枝子属。
【识别特征】 半灌木;茎斜升或平卧。羽状复叶具3小叶。总状花序,总花梗明显超出叶,花萼5深裂,先端呈刺芒状;花冠黄白色,旗瓣中央及龙骨瓣先端带紫色。荚果倒卵形,双凸镜状,包于宿存萼内。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西北、西南及山东、江苏、河南、辽宁等地区。生于荒漠草原、草原带的沙质地、石质山坡及山麓。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有解表散寒、健脾宽中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芽。春季采摘,用开水焯烫,清水浸泡后,便可腌渍、炒食、凉拌和蘸酱食用。
【别名】 毛果胡枝子
【学名】 Lespedeza davurica
【科属】 豆科,胡枝子属。
【识别特征】 落叶小灌木;茎通常稍斜升。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先端有小刺尖。总状花序腋生,较叶短,花萼5深裂,萼裂片呈刺芒状,花冠白色,旗瓣中央稍带紫色,具瓣柄。荚果小,倒卵形,有毛,包于宿存花萼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及西南各地区。生于干山坡、草地、路旁及沙质地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有解表、散寒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芽。春季采摘,用开水焯烫,清水浸泡后,便可腌渍、炒食、凉拌和蘸酱食用。
【别名】 珍珠花
【学名】 Staphylea bumalda
【科属】 省沽油科,省沽油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树皮有纵棱。绿白色复叶对生,有长柄,具三小叶;小叶椭圆形,具尖尾。圆锥花序顶生,直立,花萼5,萼片长椭圆形,浅黄白色;花瓣5,白色,倒卵状长圆形。蒴果膀胱状,扁平,2室,先端2裂。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中、华东及河北、吉林、辽宁、山西、陕西、四川等地区。生于向阳的山坡及山沟杂木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芽。春季采摘,用开水焯烫,清水浸泡后,便可腌渍、炒食、凉拌和蘸酱食用。
【别名】 洛阳花
【学名】 Paeonia × suffruticosa
【科属】 芍药科,芍药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一年生枝黄绿色。叶为一回羽状复叶,小叶卵状披针形。花单生枝顶,苞片3,卵圆形,萼片3,宽卵圆形;瓣多种颜色,倒卵形,雄蕊多数,花药黄色,心皮5。蒴果圆柱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凉血、散瘀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夏季在花欲开放时采摘,除去杂质,可以泡茶喝,也可以油炸、做汤、配菜或做糕点的馅料。
【别名】 乌鸦子
【学名】 Eleutherococcus sessiliflorus
【科属】 五加科,五加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刺粗壮。叶有小叶3~5,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整齐锯齿。头状花序紧密,5~6个组成顶生圆锥花序或复伞形花序;总花梗密生短柔毛,花无梗,花瓣5,卵形,浓紫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等地区。生于针阔混交林及阔叶林林下、林缘、山坡、沟谷及路旁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有祛风湿、壮筋骨、活血祛瘀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清洗后晒干,泡水或泡酒喝。
【别名】 刺拐棒
【学名】 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科属】 五加科,五加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小枝上有密刺。叶有小叶5,小叶片椭圆状倒卵形,边缘有锐利重锯齿。伞形花序单个顶生,或2~6个组成稀疏的圆锥花序,有花多数;花黄白色,花瓣5,卵形。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及河北、山西等地区。生于针阔叶混交林或阔叶林内、林缘及灌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有补气益精、祛风湿、壮筋骨、活血袪瘀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芽、果实。春季采摘嫩芽,焯烫后,便可腌渍、炒食、凉拌和蘸酱食用。秋季采摘果实,晒干后泡水或泡酒喝。
【别名】 金雀儿
【学名】 Caragana rosea
【科属】 豆科,锦鸡儿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树皮绿褐色。叶假掌状,小叶4,楔状倒卵形,先端具刺尖。花萼管状,呈紫红色,花冠黄色,常紫红色或全部淡红色,凋时变为红色。荚果圆筒形,具渐尖头。花期4~6月;果期6~7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四川、河南等地区。生于山地灌丛及山地沟谷灌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健脾、强胃、活血、催乳、益肾、通经、利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蕾。春季采集,去杂洗净,用沸水浸烫一下,再换清水浸泡,可炖汤、炒食、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