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乔木

(一)针叶或鳞叶

红松

【别名】 果松

【学名】 Pinus koraiensis

【科属】 松科,松属。

【识别特征】 常绿乔木;树冠圆锥形。针叶5针一束,叶鞘早落。雄球花椭圆状圆柱形,红黄色,多数密集于新枝下部呈穗状;雌球花绿褐色,圆柱状卵圆形。球果圆锥状卵圆形,种鳞菱形。种子大,倒卵状三角形,微扁。花期6月,球果第二年9~10月成熟。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地区。生于气候温暖、湿润的棕色森林土地带。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有滋补强壮、润肺滑肠、熄风镇咳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种子。秋季采摘球果,晒干取种子,可炒熟后直接食用,或者去壳做蛋白饮料、制高级糖果、榨取食用油等。

油松

【别名】 东北黑松

【学名】 Pinus tabuliformis

【科属】 松科,松属。

【识别特征】 常绿乔木;小枝较粗,褐黄色。针叶2针一束,深绿色。雄球花圆柱形,在新枝下部聚生成穗状。球果卵形,中部种鳞近矩圆状倒卵形。种子卵圆形或长卵圆形,淡褐色有斑纹。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10月成熟。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及辽宁、吉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区。生于山坡和干燥的沙质地。

【营养及药用功效】 富含蛋白质、类黄酮、微量元素等。有燥湿、收敛、祛风、益气、止血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粉。春季开花前,摘掉雄花穗,阴干揉搓,过箩获取花粉。可温水送服,也可以与牛奶、蜂蜜等混合后食用。

樟子松

【别名】 海拉尔松

【学名】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科属】 松科,松属。

【识别特征】 常绿乔木;一年生枝淡黄褐色。针叶2针一束,硬直,常扭曲。雄球花圆柱状卵圆形,聚生新枝下部,雌球花淡紫褐色,下垂。球果卵圆形,种子黑褐色,长卵圆形,微扁。花期5~6月,球果第二年9~10月成熟。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地区。生于山脊、沙丘、向阳山坡、较干旱的砂地及石砾砂土地区。

【营养及药用功效】 富含蛋白质、类黄酮、微量元素等。有燥湿、收敛、止血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粉。春季开花前,摘掉雄花穗,阴干揉搓,过箩获取花粉。可温水送服,也可以与牛奶、蜂蜜等混合后食用。

华山松

【别名】 白松

【学名】 Pinus armandii

【科属】 松科,松属。

【识别特征】 常绿乔木;一年生枝灰绿色,平滑。针叶5针一束,腹面两侧各具4~8条白色气孔线;横切面三角形。雄球花黄色,卵状圆柱形,集生于新枝下部呈穗状。球果圆锥状长卵圆形。种子黄褐色,倒卵圆形。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9~10月成熟。

【分布及生境】 产于西南及西北部分地区。各地有栽培。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有润肺止咳、燥湿、祛风、杀虫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种子。秋季采摘球果,晒干取出种子,可炒熟后直接食用,或者去壳后做蛋白饮料、制高级糖果、榨取食用油等。

赤松

【别名】 日本赤松

【学名】 Pinus densiflora

【科属】 松科,松属。

【识别特征】 常绿乔木;树皮橘红色,一年生枝淡黄色。针叶2针一束。雄球花淡红黄色,圆筒形,雌球花淡红紫色,单生或2~3个聚生。球果成熟时暗黄褐色或淡褐黄色,种鳞张开,鳞盾扁菱形,通常扁平。种子倒卵状椭圆形。花期5月,球果第二年9~10月成熟。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山东、江苏等地区。生于向阳干燥山坡、裸露岩石或石缝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富含蛋白质、类黄酮、微量元素等。有燥湿、收敛、止血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粉。春季开花前,摘掉雄花穗,阴干揉搓,过箩获取花粉。可温水送服,也可以与牛奶、蜂蜜等混合后食用。

华北落叶松

【别名】 雾灵落叶松

【学名】 Larix gmelinii var .principis-rupprechtii

【科属】 松科,落叶松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树皮暗灰褐色,不规则纵裂,成小块片脱落;枝平展。叶片在长枝上螺旋状散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状,倒披针状窄条形,扁平。苞鳞暗紫色,先端圆截形,中肋延长成尾状尖头,仅球果基部苞鳞的先端露出。花期4~5月,球果10月成熟。

【分布及生境】 产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生于阳坡、阴坡及沟谷边。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树脂酸和萜烯类物质及少量脂肪酸。有祛风,止痛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树脂入药。在采伐前1~2年,割破树皮,等树脂流出半凝固后,再用刀刮下。可以煎汤内服、研末内服、泡酒、熬粥等。

水杉

【别名】 梳子杉

【学名】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科属】 柏科,水杉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其植株高大,树皮灰褐色,呈长条形,幼树树冠尖塔形,老树则为广圆头形。叶相对而生,叶色为绿色,呈羽状,扁平且有茸毛。雌雄同株,球果熟时深褐色。种子扁平,具窄翅。花期4~5月,球果10~11月成熟。

【分布及生境】 原产重庆市及湖北、湖南等省,后被各地引种。生于山谷或山麓附近地势平缓、土层深厚、湿润或稍有积水的地方。

【营养及药用功效】 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效,可用于痈疮肿痛、藓疮等症。

【食用部位及方法】 水杉叶、种子入药。全年可采集。水煮煎服。

【附注】 水杉为古老的孑遗植物,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食用请选择栽培种。

红皮云杉

【别名】 高丽云杉

【学名】 Picea koraiensis

【科属】 松科,云杉属。

【识别特征】 高大乔木;树皮灰褐色或淡红褐色,大枝斜伸至平展,树冠尖塔形。叶四棱状条形,每边有3~4条气孔线。球果卵状圆柱形或长卵状圆柱形,成熟前绿色,熟时绿黄褐色至褐色。种子灰黑褐色,倒卵圆形。花期5~6月,球果9~10月成熟。

【分布及生境】 原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现广泛栽培。生于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类黄酮、微量元素等。有祛风、止痛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叶、枝、皮可入药。热水浸泡后,冲洗患处,可治疗风湿症。不可以食用。

江南油杉

【别名】 白岩杉

【学名】 Keteleeria fortunei var. cyclolepis

【科属】 松科,油杉属。

【识别特征】 乔木;树姿高大雄伟,冬芽圆球形或卵圆形。叶呈条形,在侧枝上排成两列,先端圆钝或微凹,上面绿色,下面被白粉或白粉不明显。球果呈圆柱形或椭圆状圆柱形,上部渐窄,中部的种鳞常呈斜方形或斜方状圆形。种子每年10月成熟。

【分布及生境】 产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地。生于光照充足,温暖多雨的酸性红壤或黄壤的山地。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萜烯类、类黄酮、微量元素等。有透疹、消肿、接骨等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根皮可入药。采伐后挖取根部,剥皮、晒干备用。煮水敷患处。

侧柏

【别名】 香柏

【学名】 Platycladus orientalis

【科属】 柏科,侧柏属。

【识别特征】 乔木;树皮薄,浅灰褐色,纵裂成条片。生鳞叶的小枝细,向上直展或斜展,扁平,排成一平面;叶鳞形,先端微钝。雄球花黄色,卵圆形;雌球花近球形,蓝绿色,被白粉。球果成熟后开裂;种子卵圆形或近椭圆形。花期3~4月,球果10月成熟。

【分布及生境】 除青海、新疆外中国各地均有分布,黄河及淮河流域为集中分布地区。耐干旱贫瘠,生长于一般树种难以生存的陡坡石缝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脂肪、类黄酮、微量元素等。枝叶有凉血止血、清肺止咳、祛风湿、散肿毒的功能;种仁有养心安神、清热通便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枝叶及种仁入药。水煎服。

杜松

【别名】 棒儿松

【学名】 Juniperus rigida

【科属】 柏科,刺柏属。

【识别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冠圆柱形,大枝直立,小枝下垂。其叶为刺形条状、质坚硬、端尖,上面凹下成深槽,槽内有一条窄白粉带,背面有明显的纵脊。球果,熟时呈淡褐黄色或蓝黑色,被白粉。种子近卵形,顶端尖。花期5月,果期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及宁夏等地。生于沙质山坡、石砾地和岩缝间。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脂肪、类黄酮、微量元素等。有发汗、利尿、祛风除湿、镇痛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种子入药。秋季采收,水煎服或捣烂外用敷患处。

粗榧

【学名】 Cephalotaxus sinensis

【科属】 红豆杉科,三尖杉属。

【识别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色或灰褐色。叶条形,排列成两列,基部近圆形,几无柄,上面深绿色,中脉明显。雄球花聚生成头状,卵圆形,基部有苞片,花丝短。种子着生于轴上,卵圆形、椭圆状卵形或近球形。3~4月开花,8~10月种子成熟。

【分布及生境】 广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生于花岗岩、砂岩及石灰岩山地。

【营养及药用功效】 叶、枝、种子、根含有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等20多种生物碱有效成分,对治疗白血病和淋巴肉瘤等有一定的疗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枝叶可提取生物碱制成注射剂使用;根或根皮煎汤内服。

东北红豆杉

【别名】 紫杉

【学名】 Taxus cuspidata

【科属】 红豆杉科,红豆杉属。

【识别特征】 常绿乔木;树皮红褐色;一年生枝绿色。叶排成不规则的二列,斜上伸展,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有两条灰绿色气孔带。雄球花有雄蕊9~14枚,各具5~8个花药。种子紫红色,有光泽,种脐通常三角形或四方形。花期5~6月,种子9~10月成熟。

【分布及生境】 产于吉林老爷岭、张广才岭及长白山其他地区。生于气候冷湿的酸性土地带,常散生于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枝叶和皮含紫杉醇。具有抗癌活性及利尿、通经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树皮可提取生物制剂;枝叶煎汤内服。

【附注】 东北红豆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食用请选择栽培种。

草麻黄

【别名】 华麻黄

【学名】 Ephedra sinica

【科属】 麻黄科,麻黄属。

【识别特征】 草本状灌木;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小枝直伸或微曲。叶2裂,鞘占全长1/3~2/3。雄球花多成复穗状;雌球花单生,在幼枝上顶生,在老枝上腋生。种子成熟时外种皮呈肉质红色,矩圆状卵圆形或近于圆球形;种子通常2粒。花期5~6月,种子8~9月成熟。

【分布及生境】 产东北、华北及河南、陕西等地。生于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及草原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及鞣质、黄酮苷以及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有发汗,平喘,利尿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茎枝入药。煎汤服或外用。

【附注】 全草及种子有毒,大量服用会中毒。不可以擅自应用。

(二)单叶

1.叶全缘

望春玉兰

【别名】 辛夷花

【学名】 Yulania biondii

【科属】 木兰科,玉兰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小枝细长,顶芽密被淡黄色开展长柔毛。叶椭圆状披针形或窄倒卵形,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干膜质。花先叶开放,花被9,外轮3片紫红色,近狭倒卵状条形,中内两轮近匙形,白色。聚合果圆柱形,蓇葖分离,近球形。种子心形。花期3月;果期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生于山林间。

【营养及药用功效】 花含芳香油、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有散风寒、通鼻窍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春季采集,清洗干净,可直接做菜,也可糖渍作饮料和糕点等原料,或者提取浸膏。

玉兰

【别名】 玉堂春

【学名】 Yulania denudata

【科属】 木兰科,木兰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小枝稍粗壮,灰褐色。叶纸质,基部徒长枝叶椭圆形,先端宽圆,具短突尖;叶柄被柔毛,上面具狭纵沟。花蕾卵圆形,直立,花瓣白色,芳香;花梗显著膨大,密被淡黄色长绢毛。蓇葖厚木质,褐色。种子心形,侧扁,外种皮红色,内种皮黑色。花期3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江西、浙江、湖南、贵州等地。各地有栽培。

【营养及药用功效】 花含芳香油、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有祛风散寒、通窍、宣肺通鼻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春季采集,可提取芳香油,配制香精或浸膏;花可以食用或用以熏茶。

沙枣

【别名】 银柳

【学名】 Elaeagnus angustifolia

【科属】 胡颓子科,胡颓子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或小乔木;幼枝密被银白色鳞片,老枝鳞片脱落,红棕色,光亮。叶线状披针形,全缘;叶柄纤细,银白色。花银白色,密被银白色鳞片,芳香,常1~3朵花簇生新枝基部最初5~6片叶的叶腋。果实椭圆形粉红色,密被银白色鳞片。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西北及河南、青海等地区。生于干涸河床地或山坡、多砾石或沙质土壤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有健脾止泻、补肾固精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集,洗净后可直接食用,也可以煮粥或泡水喝。

牛奶子

【别名】 伞花胡颓子

【学名】 Elaeagnus umbellata

【科属】 胡颓子科,胡颓子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具长1~4厘米的刺。叶卵状椭圆形,全缘或皱卷至波状。花较叶先开放,黄白色,芳香,1~7朵花簇生新枝基部。果实几球形或卵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华东、西南及辽宁、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湖北、湖南等地区。生于向阳的林缘、灌丛中、荒坡上及沟边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有清热止咳、利湿解毒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集,洗净后可直接食用,也可以晒干后食用,或者做成果酱、果脯等。

小叶杨

【别名】 南京白杨

【学名】 Populus simonii

【科属】 杨柳科,杨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芽细长,先端长渐尖,褐色,有黏质。叶菱状卵形,中部以上较宽,先端突急尖或渐尖。雄花序长2~7厘米,花序轴无毛,苞片细条裂;雌花序长2.5~6厘米,苞片淡绿色,裂片褐色,无毛,柱头2裂。蒴果小,无毛。花期3~5月;果期4~6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及西南各地区。生于溪河两侧的河滩沙地,沿溪沟可见。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胡萝卜素、矿物质、维生素等。有祛风活血、清热利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叶。春季采集,开水中煮熟,在凉水中多次浸泡,捞出后可腌渍、凉拌或蘸酱食用。

紫玉兰

【别名】 木兰

【学名】 Yulania liliiflora

【科属】 木兰科,玉兰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小枝绿紫色或淡褐紫色。叶椭圆状倒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花蕾卵圆形,被淡黄色绢毛;花叶同时开放,稍有香气,花被片9~12,外面紫色或紫红色,内面带白色,花瓣椭圆状倒卵形。聚合果深紫褐色,圆柱形,成熟蓇葖近圆球形,顶端具短喙。花期3~4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福建、湖北、四川、云南等地。生于山坡、林缘。

【营养及药用功效】 花含芳香油、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有散风寒、通鼻窍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春季采集,清洗干净,可直接做菜,也可糖渍作饮料和糕点等原料。

暴马丁香

【别名】 暴马子

【学名】 Syringa reticulata subsp. amurensis

【科属】 木樨科,丁香属。

【识别特征】 落叶小乔木或大乔木;树皮紫灰褐色,具细裂纹。叶片厚纸质,椭圆状卵形。圆锥花序由1到多对着生于同一枝条上的侧芽抽生,花序轴具皮孔;花冠白色,呈辐状,花裂片先端锐尖。果长椭圆形,先端常钝,光滑或具细小皮孔。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中各地区。生于山地、河岸及河谷灌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花含芳香油、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有清肺消炎、镇咳祛痰、平喘、利水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春季采集,可提取芳香油、糖渍食用或用以熏茶。

2.叶有齿

旱柳

【别名】 柳树

【学名】 Salix matsudana

【科属】 杨柳科,柳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枝细长。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窄圆形,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苍白色。花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圆柱形,雄蕊2,花丝基部有长毛,花药卵形,黄色,腺体2;雌花序下有3~5小叶,轴有长毛。花期4月;果期4~5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东北、西北及华东地区。生于水分充足的水边、池塘畔、河岸及村庄附近。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有散风、祛湿、清湿热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芽。春季采摘,除去杂质洗净,用开水焯熟,再用清水投凉,滤干水分,凉拌或做馅,也可以泡水喝。

绦柳

【学名】 Salix matsudana ‘pendula’

【科属】 杨柳科,柳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枝长而下垂,小枝黄色。叶为披针形,下面苍白色或带白色,叶柄长5~8毫米;花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圆柱形,雄蕊2,花丝基部有长毛,花药卵形,黄色;雌花有2腺体,雌花序下有3~5小叶,轴有长毛。花期4月;果期4~5月。

【分布及生境】 产东北、华北、西北及上海等地,多栽培为绿化树种。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有散风、祛湿、清湿热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芽可食用。春季采摘,除去杂质洗净,用开水焯熟,再用清水投凉,滤干水分,凉拌或做馅,也可以泡水喝。

朝鲜柳

【学名】 Salix koreensis

【科属】 杨柳科,柳属。

【识别特征】 乔木;一年生小枝有短柔毛或无毛,灰褐色或褐绿色。叶片披针形,上面绿色,有短柔毛或近无毛,下面苍白色;托叶斜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序先叶或与叶近同时开放,雄花序狭圆柱形,花药红色;雌花序椭圆形至短圆柱形,基部3~5小叶。5月开花,6月结果。

【分布及生境】 产东北及山东、河北、陕西、甘肃等地。生于河边及山坡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有散风、祛湿、清湿热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芽可食用。春季采摘,除去杂质洗净,用开水焯熟,再用清水投凉,滤干水分,凉拌或做馅,也可以泡水喝。

杜仲

【别名】 胶木

【学名】 Eucommia ulmoides

【科属】 杜仲科,杜仲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粗糙。叶椭圆形,薄革质。花生于当年枝基部,雄花无花被,花梗无毛;雌花单生,苞片倒卵形。翅果扁平,先端2裂,基部楔形,周围具薄翅。早春开花,秋后果实成熟。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中及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安徽、江西、广西、浙江等地,各地广泛栽培。生于低山、谷地或低坡的疏林里。

【营养及药用功效】 富含蛋白质、脂肪酸、胡萝卜素、微量元素等。有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叶。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集,除去杂质后晒干或低温烘干,可单独泡水喝或与绿茶混合饮用。

山杨

【别名】 响叶杨

【学名】 Populus davidiana

【科属】 杨柳科,杨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芽卵形,微有黏质。叶近圆形,边缘有密波状浅齿,发叶时显红色。花序轴有毛,苞片棕褐色,掌状条裂,雄花序长5~9厘米,花药紫红色;雌花序长4~7厘米,柱头2深裂,带红色。蒴果卵状圆锥形,有短柄。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及西南高山地区。生于山坡、荒地、林中空地、杂木林间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胡萝卜素、矿物质、维生素等。有祛风行瘀、凉血止咳、驱虫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叶。春季采集,开水中煮熟,在凉水中多次浸泡,捞出后可腌渍、凉拌或蘸酱食用。

东北李

【别名】 乌苏里李

【学名】 Prunus ussuriensis

【科属】 蔷薇科,李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小枝红褐色。叶片长圆形,边缘有单锯齿或重锯齿,中脉和侧脉明显突起。花2~3朵簇生,萼筒钟状,花瓣白色,长圆形,先端波状,基部楔形,有短爪;雄蕊多数,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核果近球形或长圆形,紫红色,果梗粗短。花期4~5月;果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黑龙江、吉林等地。生于向阳山坡、沟谷、山野路旁、河边灌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有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有清肝涤热、生津、利水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集,洗净后可直接生食,也可以做成果酱、果汁、果酒、罐头等。

黑桦

【别名】 千层桦

【学名】 Betula dahurica

【科属】 桦木科,桦木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小枝红褐色,密生树脂腺体。叶厚纸质,长卵形,顶端锐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具不规则的锐尖重锯齿,上面无毛,下面密生腺点,叶柄疏被长柔毛。果序单生,序梗有时具树脂腺体,果苞基部宽楔形,上部三裂。小坚果宽椭圆形,膜质翅宽约为果的1/2。花期4~5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生于向阳干燥山坡或丘陵山脊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果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氨基酸等。有解热、利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树液。春季采集,可直接饮用或加工成饮料。

白桦

【别名】 桦树

【学名】 Betula platyphylla

【科属】 桦木科,桦木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树皮灰白色,成层剥裂。小枝暗灰色或褐色。叶厚纸质,三角状卵形,边缘具重锯齿;叶柄细瘦,无毛。果序单生,通常下垂,序梗细瘦,小坚果狭矩圆形,膜质翅较果长1/3。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四川、云南等地区。生于向阳或半阴的山坡、湿地、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果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氨基酸等。有清热利湿、祛痰止咳、解毒消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树液。春季采集,可直接饮用或加工成饮料。

山荆子

【别名】 山定子

【学名】 Malus baccata

【科属】 蔷薇科,苹果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叶片椭圆形或卵形,边缘有细锐锯齿。伞形花序,具花4~6朵,无总梗,花梗细长,萼片披针形,外面无毛,内面被茸毛;花瓣倒卵形,先端圆钝,基部有短爪,白色。果实近球形,红色或黄色,萼片脱落,果梗长。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区。生于山坡杂木中、山谷灌丛间及亚高山草地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果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氨基酸等。有消炎、止吐、收敛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直接生食,也可以做成果脯、果酱、果汁等。

斑叶稠李

【别名】 山桃稠李

【学名】 Prunus maackii

【科属】 蔷薇科,李属。

【识别特征】 落叶小乔木;树皮光滑成片状剥落,小枝带红色。叶片椭圆形。总状花序多花密集,基部无叶,花萼筒钟状,萼片三角状披针形;花瓣白色,长圆状倒卵形,先端1/3部分啮蚀状,基部楔形,有短爪,着生在萼筒边缘,为萼片长的2倍。核果近球形,紫褐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生于阳坡疏林中、林缘、溪边及路旁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果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止泻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直接生食,也可以做成果脯、果酱、果汁或是提取天然色素。

【别名】 桃子

【学名】 Prunus persica

【科属】 蔷薇科,李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小枝无毛,冬芽被柔毛。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具锯齿。花单生,先叶开放,花梗极短或几无梗,萼筒钟形,被柔毛;花瓣长圆状椭圆形或宽倒卵形,粉红色,花药绯红色。核果卵圆形,成熟时向阳面具红晕,果肉多汁有香味。花期3~4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及辽宁、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区。生于向阳山坡、林缘、路边及河岸旁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果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破血行瘀、润燥滑肠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直接生食,也可以做成果脯、果酱、果汁等。

秋子梨

【别名】 花盖梨

【学名】 Pyrus ussuriensis

【科属】 蔷薇科,梨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叶片卵形至宽卵形。花序密集,有花5~7朵,萼片三角披针形,边缘有腺齿;花瓣倒卵形或广卵形,先端圆钝,基部具短爪,白色;雄蕊20,短于花瓣,花药紫色,花柱5,离生。果实近球形,黄色,萼片宿存,基部微下陷,具短果梗。花期4~5月;果期8~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区。生于河流两旁或土质肥沃的山坡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果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直接生食,也可以做成罐头、果汁、果干等。

花红

【别名】 沙果

【学名】 Malus asiatica

【科属】 蔷薇科,苹果属。

【识别特征】 小乔木;小枝粗壮,嫩枝密被柔毛。叶片为卵形或椭圆形,边缘有极细的锯齿。伞形总状花序,具花4~7朵,集生在小枝顶端,萼筒钟状,外面密被柔毛;花蕾时粉红色,开花后色褪为白而带红晕,花瓣倒卵形,基部有短爪。果实近球形,黄色或红色。花期4~5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及河北、云南、西藏、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区。生于砂质山坡。

【营养及药用功效】 富含糖类、果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祛风湿、止咳、平喘之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直接生食,也可以做成罐头、果脯、果干等。

欧洲甜樱桃

【别名】 莺桃

【学名】 Prunus pseudocerasus

【科属】 蔷薇科,李属。

【识别特征】 乔木;小枝灰褐色,嫩枝绿色。叶片长圆状卵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齿端有小腺体。花序伞房状,有花3~6朵,先叶开放;花瓣白色,卵圆形,先端下凹或二裂。核果近球形,红色。花期3~4月;果期5~6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生于山坡向阳处的林中、灌丛及草地。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有机酸等。有补血、益肾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除了鲜食外,还可以加工制作成果酱、果汁、罐头、果脯、果酒等,也是菜肴较好的配料。

楸子

【别名】 海棠果

【学名】 Malus prunifolia

【科属】 蔷薇科,苹果属。

【识别特征】 小乔木;小枝粗壮,圆柱形。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嫩时密被柔毛,老时脱落。花4~10朵,近似伞形花序,花瓣倒卵形或椭圆形,基部有短爪,白色,含苞未放时粉红色。果实卵形,熟时红色,果梗细长。花期4~5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及山东、河南、陕西、甘肃、辽宁等地区。生于山坡、平地或山谷梯田边。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有机酸等。有生津、消食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以鲜食,还可以加工制作成果酱、果汁、果脯、果酒等。

水榆花楸

【别名】 女儿红

【学名】 Sorbus alnifolia

【科属】 蔷薇科,花楸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小枝具灰白色皮孔。叶片椭圆卵形,重锯齿。复伞房花序,具花6~25朵,萼筒钟状;花瓣近圆形,白色,雄蕊20,短于花瓣,花柱2,短于雄蕊。果实椭圆形或卵形,红色,不具斑点,萼片脱落后果实先端残留圆斑。花期5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湖北等地区。生于山坡、山沟、山顶混交林或灌木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有机酸等。有强壮、补虚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以鲜食,还可以加工制作成果酱、果汁、果脯、果酒、果干等。

杜梨

【别名】 棠梨

【学名】 Pyrus betulifolia

【科属】 蔷薇科,梨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二年生枝条紫褐色。叶片长圆卵形。伞形总状花序,有花10~15朵,总花梗和花梗均被灰白色茸毛,萼筒外密被灰白色茸毛;花瓣宽卵形,先端圆钝,基部具有短爪,白色。果实近球形,褐色,有淡色斑点。花期4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江苏、安徽、江西、辽宁等地。生于土质肥沃的向阳山坡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有机酸等。有消食、止痢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以鲜食,还可以加工制作成果酱、果汁、果脯、果酒、果干等。

辽椴

【别名】 大叶椴

【学名】 Tilia mandshurica

【科属】 锦葵科,椴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树皮暗灰色。叶卵圆形,上面无毛,下面密被灰色星状茸毛。聚伞花序,有花6~12朵,花柄有毛,苞片窄长圆形或窄倒披针形,下半部1/3~1/2与花序柄合生;花瓣长7~8毫米,退化雄蕊花瓣状,稍短小。果实球形,有星状茸毛。花期7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山东、江苏等地区。生于柞木林、杂木林、山坡、林缘及沟谷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等。有发汗、解热、抑菌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序。夏季采集,把花和叶状苞片一起烘干,喝时揉碎用开水冲泡。

东北杏

【别名】 辽杏

【学名】 Armeniaca mandshurica

【科属】 蔷薇科,杏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嫩枝淡红褐色或微绿色。叶片宽卵形至宽椭圆形。花单生,先于叶开放,花萼带红褐色,萼筒钟形;花瓣宽倒卵形,粉红色或白色。果实近球形,黄色,有时向阳处具红晕,被短柔毛。核宽椭圆形,两侧扁。花期4~5月;果期6~7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三省。生于开阔的向阳山坡、灌木林及杂木林下。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有机酸等。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缓泻、通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夏季采摘,可以鲜食,还可以加工制作成蜜饯、果酱、果干等。

山杏

【别名】 西伯利亚杏

【学名】 Armeniaca sibirica

【科属】 蔷薇科,杏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片卵形或近圆形。花单生,先于叶开放,花萼紫红色,花后反折;花瓣近圆形,白色或粉红色。果实黄色或橘红色,有时具红晕,果肉薄,成熟时开裂。花期4~5月;果期6~7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甘肃等地区。生于干燥向阳山坡上、丘陵草原或固定沙丘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油脂、多种矿质元素和维生素等。有祛痰止咳、平喘、润肠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仁。秋季采收种子,取出种仁,开水煮后,用清水多次浸泡,直到无苦味,可凉拌、炒食或做成什锦袋菜,还可以做杏仁乳饮料。

稠李

【别名】 臭李子

【学名】 Prunus padus

【科属】 蔷薇科,李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小枝红褐色或带黄褐色。叶片椭圆形、长圆形或长圆倒卵形。总状花序具有多花,基部通常有2~3叶,萼片三角状卵形;花瓣白色,长圆形,先端波状,基部楔形,有短爪。核果卵球形,红褐色至黑色,光滑。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河南、山东等地区。生于山地杂木林中、河边、沟谷及路旁低湿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等。有涩肠、止泻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以鲜食,还可以加工制作成蜜饯、果脯、果干等。

紫叶稠李

【学名】 Prunus virginiana

【科属】 蔷薇科,李属。

【识别特征】 高大落叶乔木;高度可达到15米。叶片初生为绿色,叶片有光泽,进入5月后随着气温升高,逐渐转为紫红色,秋后变为红色。总状花序多花,花白色,花瓣圆形,基部具爪。果球形,较大,成熟时紫黑色,果皮发亮。花期4~5月;果期7~8月。

【分布及生境】 原产于北美洲,河北、山西、陕西、黑龙江、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区引种栽培。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糖分、花青素等。有促消化、健脾胃、补中益气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以少量鲜食,也可以加工制作成果汁、果酒或食用色素等。

紫叶李

【别名】 红叶李

【学名】 Prunus cerasifera ‘Atropurpurea’

【科属】 蔷薇科,李属。

【识别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多分枝,小枝暗红色。叶片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边缘有圆钝锯齿;托叶膜质,披针形,紫红色。花叶同放,花萼筒钟状,花瓣长圆形,粉中透白。核果近球形或椭圆形,红色,微被蜡粉,常早落。花期4月;果期8月。

【分布及生境】 原产于新疆。生于山坡林中、多石砾的坡地以及峡谷水边。华北及其以南地区广为种植。

【营养及药用功效】 富含糖分、胡萝卜素、微量元素、蛋白质等。有健脾开胃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以少量鲜食,也可以加工制作成果汁、果酒或食用色素等。

北美海棠

【学名】 Malus ‘American’

【科属】 蔷薇科,苹果属。

【识别特征】 落叶小乔木;呈圆丘状。树干棕红色,小枝灰棕色,有皮孔。叶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叶脉红色。花序呈伞形,花叶同放,花萼筒钟状,花量大颜色多,多有香气;花瓣5,近圆形,边缘波状,基部具爪。果实扁球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原产于中国,流传国外后,经培养变异而成为海棠新品种。主要种植于北方地区。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以少量鲜食,也可以加工制作成果汁、果酒等。

榔榆

【别名】 脱皮榆

【学名】 Ulmus parvifolia

【科属】 榆科,榆属。

【识别特征】 高大乔木;树皮灰或灰褐色,成不规则鳞状。一年生枝密被短柔毛。叶披针状卵形或窄椭圆形,稀卵形或倒卵形,单锯齿。秋季开花,成簇状聚伞花序。翅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果翅较果核窄,果核位于翅果中上部,果柄疏被短毛。花果期为8~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河北省及以南地区。生于山区的河畔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提取物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可治乳痛红肿。

【食用部位及方法】 幼嫩的果实可以食用,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对身体大有裨益。新鲜的叶子咀嚼可治牙痛。根皮入药。研成细粉,消毒后撒敷创面,可治创伤出血、外科手术出血。

大果榆

【别名】 黄榆

【学名】 Ulmus macrocarpa

【科属】 榆科,榆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或灌木;小枝有时两侧具对生而扁平的木栓翅。叶宽倒卵形或倒卵形,厚革质,先端短尾状。花自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状聚伞花序或散生于新枝的基部。翅果宽倒卵状圆形,顶端凹或圆;果核部分位于翅果中部,被短毛。花期4月,果期5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及河南等地。生于山坡、谷地、台地、黄土丘陵、固定沙丘及岩缝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多种甾醇类及鞣质、树胶、脂肪油等。有祛痰、利尿、杀虫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入药。夏初采摘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水煎服,外用捣烂敷患处。

【别名】 白桑

【学名】 Morus alba

【科属】 桑科,桑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厚,灰色,具不规则浅纵裂。叶卵形或广卵形,边缘锯齿粗钝,有时叶为各种分裂,表面鲜绿色。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为穗状。聚花果卵状椭圆形,成熟时红色或暗紫色。花期4~5月,果期5~8月。

【分布及生境】 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生于山坡疏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有维生素、钙、铁、锌、硒等营养素。能滋阴养血、生津润肠。主治头晕目眩、腰痛、耳鸣、失眠、口渴、便秘等症。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可食用。6~7月采摘成熟果实,鲜食或榨果汁、酿酒等。

鲁桑

【别名】 女桑

【学名】 Morus alba var. multicaulis

【科属】 桑科,桑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枝条粗长。叶卵圆形,无缺刻,肉厚而富光泽,叶长可达30厘米,表面泡状皱缩。聚花果圆筒状,长1.5~2厘米,成熟时白绿色或紫黑色。花期4~5月,果期5~8月。

【分布及生境】 原产于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及陕西等地栽培。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有维生素、钙、铁、锌、硒等营养元素。具益肠胃,补肝肾,养血祛风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可鲜食,也可加工成桑葚酒、桑葚干、桑葚蜜等。

蒙桑

【别名】 岩桑

【学名】 Morus mongolica

【科属】 桑科,桑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或灌木;叶互生,边缘具三角形单锯齿,稀为重锯齿,齿尖有长刺芒。花雌雄异株或同株,或同株异序,雌雄花序均为穗状;雌花,花被片覆瓦状排列,结果时增厚为肉质。花期4~5月,果期5~7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生于向阳山坡、山谷、路旁及林缘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有维生素、钙、铁、锌、硒等营养元素。有益肠胃、补肝肾、养血祛风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可食,也可加工成桑葚酒、桑葚干、桑葚蜜等。

3.叶分裂

【别名】 楮桃

【学名】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科属】 桑科,构属。

【识别特征】 高大乔木;小枝密被灰色粗毛。叶宽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尖,基部近心形、平截或圆,具粗锯齿。花雌雄异株,雄花序为柔荑花序,粗壮;雌花序头状,苞片披针形,被毛,花被4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被毛。聚花果球形,熟时橙红色,肉质,瘦果具小瘤。花期4~5月;果期6~7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南北各地。生于石灰岩山地,也能在酸性土及中性土壤中生长。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有糖类、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补肾、强筋、明目、利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可以生食,也可以加工制作成果汁、果酒等。

山楂

【别名】 山里红

【学名】 Crataegus pinnatifida

【科属】 蔷薇科,山楂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当年生枝紫褐色,有刺。叶片宽卵形,通常两侧各有3~5羽状深裂片。伞房花序具多花,萼筒钟状,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白色。果实近球形,深红色,有浅色斑点。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河南、山东、陕西、江苏等地区。生于山坡杂木林缘、灌木丛和干山坡沙质地。

【营养及药用功效】 富含多种维生素、糖类和有机酸等。有健胃消食、散瘀强心、活血驱虫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除用于鲜食外,主要用于加工果汁、饮料、果酱、果冻、果脯、蜜饯等。

茶条槭

【别名】 茶条

【学名】 Acer tataricum subsp. ginnala

【科属】 无患子科,槭属。

【识别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小枝近于圆柱形,有皮孔。叶片长圆卵形,常较深的3~5裂,裂片边缘具不整齐的钝尖锯齿。伞房花序,雄花与两性花同株,长圆卵形,白色,较长于萼片。果实黄绿色或带红色。花期5月;果期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三省。生长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丛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祛风湿、活血、清热利咽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芽。春季采摘,去杂洗净,可加工成茶叶,或者用沸水浸烫一下,换冷水浸泡漂洗,可凉拌、炒食、煮食、蒸食等。

元宝槭

【别名】 平基槭

【学名】 Acer truncatum

【科属】 无患子科,槭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当年生枝绿色。叶纸质,常5裂,先端锐尖,边缘全缘。花黄绿色,雄花与两性花同株,伞房花序萼片5,黄绿色,长圆形;花瓣5,淡黄色或淡白色,长圆倒卵形。翅果淡黄色,小坚果压扁状,翅长圆形,两侧平行。花期5月;果期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山东、江苏、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区。生于针阔混交林、杂木林内、林缘及灌丛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脂肪、有机酸和微量元素等。有祛风、除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种仁。秋季采集,脱去外壳及杂质,机榨出油率35%。可供食用,有保健功能。

银杏

【别名】 白果

【学名】 Ginkgo biloba

【科属】 银杏科,银杏属。

【识别特征】 乔木;叶扇形,有多数叉状并列细脉。球花雌雄异株,雌花生于短枝顶端,呈簇生状;雄球花柔荑花序状,下垂。种子具长梗,下垂。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辽宁及以南各省有栽培。生于酸性黄壤、排水良好地带的天然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有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抑制真菌、抗过敏、通畅血管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仁。秋季采收种子,取出种仁,用水浸泡后,可做汤圆、蒸烤、炒菜等。

【附注】 肉质外种皮有毒,银杏果有小毒,需经过高温处理和去掉胚芽才能少量食用。

大叶朴

【别名】 白麻子

【学名】 Celtis koraiensis

【科属】 大麻科,朴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冬芽深褐色;雌花生于叶腋。叶片椭圆形至倒卵状椭圆形,先端具尾状长尖,长尖常由平截状先端伸出,边缘具粗锯齿,两面无毛。果单生叶腋,近球形至球状椭圆形,成熟时橙黄色至深褐色。4~5月开花,9~10月结果。

【分布及生境】 产于辽宁、河北、山东、安徽、山西、河南、陕西及甘肃东部。生于山坡、沟谷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牡荆素、单宁、皂苷、强心苷和蒽醌类物质。有解毒清热、消肿止痛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叶可入药。春季采摘嫩叶,晒干。水煎服;新鲜叶片捣烂取汁外敷,可治疗水(火)烫伤。

裂叶榆

【别名】 大青榆

【学名】 Ulmus laciniata

【科属】 榆科,榆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树皮表面常呈薄片状剥落。叶倒卵形、倒三角状、倒三角状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叶面密生硬毛,叶背被柔毛;叶柄极短。花排成簇状聚伞花序。翅果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除顶端凹缺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花果期4~5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陕西、河南等地。生于杂木林或混交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烟酸、抗坏血酸、无机盐及鞣质、树胶、脂肪油。有消积、杀虫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入药。春末夏初采摘果实,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水煎服。

瓜木

【别名】 八角枫

【学名】 Alangium platanifolium

【科属】 山茱萸科,八角枫属。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微呈“之”字形。叶呈近圆形或宽卵形,边缘波状。聚伞花序腋生,小苞片线形,花萼近钟形,外侧有少许短柔毛;花瓣线形,紫红色,花柱粗壮,柱头扁平。核果长椭圆形或长卵圆形。花期3~7月,果期7~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吉林、辽宁、河北等地。生长于向阳山坡或疏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镇痛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根和须根入药。用白酒浸泡或磨粉外用。

【附注】 瓜木根和须根有毒,药量及用法须谨慎。

(三)复叶

刺槐

【别名】 洋槐

【学名】 Robinia pseudoacacia

【科属】 豆科,刺槐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树皮深纵裂,枝上具托叶刺。羽状复叶,小叶2~12对。总状花序腋生,下垂,花多数,芳香;花萼斜钟状,萼齿5,花冠白色,各瓣均具瓣柄。荚果褐色,或具红褐色斑纹,线状长圆形,扁平。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原产于美国东部,生于山坡、沟旁、荒地及田边等处。国内广大地区有栽培。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止血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春末夏初采摘,用开水烫一下,捞出控干水,可以炒蛋、烙饼、做馅等。

【附注】 叶、种子有毒,不可以食用。

【别名】 守宫槐

【学名】 Styphnolobium japonicum

【科属】 豆科,槐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羽状复叶,叶柄基部膨大,小叶4~7对。圆锥花序顶生,花冠白色或淡黄色,旗瓣近圆形,具短柄,有紫色脉纹,先端微缺。荚果串珠状,种子间缢缩不明显,具肉质果皮。花期7~8月;果期8~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西北。生于山坡、林缘及肥沃湿润地上。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有芦丁、槲皮素、鞣质、槐花二醇等物质。有凉血止血、清肝明目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花蕾。春末夏初采摘,洗净,鲜用或阴干,可以煮粥、煮汤、代茶饮等。

【附注】 槐花性寒,不宜多食。此外,叶、茎皮、荚果都有毒,不能食用。

胡桃楸

【别名】 山核桃

【学名】 Juglans mandshurica

【科属】 胡桃科,胡桃属。

【识别特征】 高大落叶乔木;幼枝被有短茸毛。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5~23枚,基部膨大。雄花序为柔荑花序,雌性穗状花序具4~10雌花,柱头鲜红色。果序俯垂,通常具5~7果实,果实卵状或椭圆状,顶端尖。花期5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河南等地区。生于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山谷缓坡、河岸及山麓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脂肪、多种微量元素、蛋白质等。有敛肺定喘、温肾润肠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种仁。秋季采收成熟果实,获取种仁,可以生食、炒食,也可以榨油食用。

朝鲜槐

【别名】 山槐

【学名】 Maackia amurensis

【科属】 豆科,马鞍树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树皮淡绿褐色,薄片剥落。复叶呈羽状,纸质小叶对生或近对生,幼叶两面密被灰白色毛,后脱落。总状花序3~4个集生,总花梗及花梗密被锈褐色柔毛,花冠白色,且旗瓣呈倒卵形。花期6~7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区。生于山坡杂木林内、林缘及溪流附近。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粗纤维、微量元素等。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茎叶。春季采摘,放在开水中焯一下,捞出在凉水中反复浸泡后,便可晒干冬季烀咸菜吃。

花楸树

【别名】 东北花楸

【学名】 Sorbus pohuashanensis

【科属】 蔷薇科,花楸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小枝具灰白色细小皮孔。奇数羽状复叶,小叶片5~7对,托叶宿存。复伞房花序具多数密集花朵,花瓣宽卵形或近圆形,先端圆钝,白色,内面微具短柔毛。果实近球形,红色或橘红色,具宿存闭合萼片。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华北及山东、甘肃等地区。生于山坡、谷地、林缘或杂木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多种微量元素、胡萝卜素、维生素等。有镇咳止痰、健脾利水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果实。秋季采摘,除杂洗净,可生食或加工成果酱、果酒、果脯、蜜饯等。

梣叶槭

【别名】 糖槭

【学名】 Acer negundo

【科属】 无患子科,槭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羽状复叶,有3~9枚小叶,边缘常有3~5个粗锯齿。雌雄异株,无花瓣及花盘,雄花的花序聚伞状,花丝很长;雌花的花序总状,常下垂,花小,黄绿色。小坚果凸起,近于长圆形或长圆卵形,翅稍向内弯。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原产于北美洲,全国各地有栽培。生于山坡、林缘、田野及住宅附近。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糖类、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收敛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树液。春季在树液流动时,在树干上打个小洞,插上导管接树液,可直接饮用或熬制枫糖。

【别名】 栾树

【学名】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科属】 无患子科,栾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或灌木;小枝具疣点。一回或二回羽状复叶,小叶柄极短,边缘有钝锯齿。聚伞圆锥花序,密集,花瓣4,开花时向外反折,线状长圆形,瓣片基部的鳞片初时黄色,开花时橙红色。蒴果圆锥形,具3棱,果瓣卵形。花期6~7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西北及西南各地区。生于山坡、林缘及路旁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粗纤维、微量元素等。有舒肝明目、疏风清热、止咳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茎叶。春季采摘,放在开水中焯一下,捞出在凉水中反复浸泡后,便可凉拌或烀咸菜吃。

辽东楤木

【别名】 刺龙牙

【学名】 Aralia elata var. glabrescens

【科属】 五加科,楤木属。

【识别特征】 落叶小乔木;嫩枝上常有细长直刺。叶为二回或三回羽状复叶,叶轴和羽片轴基部通常有短刺。圆锥花序,分枝由伞形花序组成,有花多数;花黄白色,花瓣5,卵状三角形。果实球形,黑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东北及山东、河北等地区。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林下、林缘及路旁。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补气安神、健脾利水、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茎叶。春季采摘,放在开水中焯一下,可以速冻或者凉拌、油炸、炒菜等。

山皂荚

【别名】 日本皂荚

【学名】 Gleditsia japonica

【科属】 豆科,皂荚属。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刺略扁,常分枝。叶为一回或二回羽状复叶。花黄绿色,组成穗状花序,花瓣4,椭圆形。荚果带形,扁平,不规则旋扭作镰刀状。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生于向阳山坡或谷地、溪边路旁等处。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润燥通便、祛风消肿的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芽。春季采摘,用开水焯烫,清水浸泡后,可以做馅与猪肉一起包饺子。

【附注】 本种豆荚、种子、叶、茎皮均有毒,食用嫩芽一定要开水焯、凉水泡。

香椿

【别名】 椿芽

【学名】 Toona sinensis

【科属】 楝科,香椿属。

【识别特征】 多年生木本;树皮粗糙,深褐色。叶具长柄,偶数羽状复叶,小叶16~20,对生或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边全缘或有疏离的小锯齿。聚伞花序生于短的小枝上,多花,花瓣5,白色。蒴果狭椭圆形,深褐色,有苍白色的小皮孔。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生于山地杂木林或疏林中。各地广泛栽培。

【营养及药用功效】 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收敛止血、去湿止痛之功效。

【食用部位及方法】 嫩茎叶。春季采摘,生食、熟食皆可,速冻或者凉拌、油炸、炒菜等。

枫杨

【别名】 枫柳

【学名】 Pterocarya stenoptera

【科属】 胡桃科,枫杨属。

【识别特征】 大乔木;叶多为偶数或稀奇数羽状复叶。雄性柔荑花序,花序轴常有稀疏的星芒状毛;雌性柔荑花序顶生,雌花几乎无梗;苞片及小苞片基部常有细小的星芒状毛,并密被腺体。果实长椭圆形,果翅狭。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于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各地。生于沿溪涧河滩,阴湿山坡地的林中。

【营养及药用功效】 有杀虫止痒、利尿消肿的功能。

【食用部位及方法】 枝、叶入药。水煎服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调敷。 VQ3DnWx1lG0PZDhG8NqUdgUuOYIubAHgZcBYThgfgbmal/338VBHAH2tMPy3iY5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