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古筝演奏技法的内容

学习一些筝的基本演奏技法会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古筝音乐,因为筝乐的艺术表现与筝的演奏技法密切相关。筝的基本演奏技法主要包括演奏姿势、右手技法和左手技法三大类。

一、演奏姿势

正确的演奏姿势有助于筝演奏者很好地发挥技术特长,对于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和乐曲的意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一个优秀的古筝演奏家的身体动作必定与乐曲的意境相辅相成,令人赏心悦目。在音乐会上演出时,演奏家的形体动作作为音乐演奏行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际上有着强化情感表达、营造艺术氛围的功能。前文述及的唐、宋诗人的咏筝诗词中,就有关于演奏姿势的描述,如“十指剥春葱”“微收皓腕鲜”“翠佩轻犹触”“春山眉黛低”,看来优秀的唐、宋筝女非常重视演奏姿势和身体动作,真正是一招一式,传情达意,端庄娴雅,风韵无穷。而唐、宋诗人不愧为通晓音乐的知音和出色的音乐鉴赏家,他们在鉴赏音乐的同时也十分关注演奏家的演奏姿态,并记录下这些富有魅力的身体语言。

演奏姿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为保证技术动作不变形走样,全身和谐平衡、张弛有度的基本姿势,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方能熟练掌握;后者指艺术表现和情感流露(或宣泄)过程中伴随的身体动作,虽然常常是演奏者不经意地自然流露,却体现着其技术修养和艺术造诣的高低,唐宋诗词中描绘的正属于此类。初习琴者应在掌握正确的基本演奏姿势和加强艺术修养上多下功夫,不宜耽于后者。优美的音乐配以绰约的风姿固然迷人,但过分追求身体动作,则易入矫揉造作的误区。现代筝的基本演奏姿势分为立姿和坐姿两种,以坐姿最为常用,立姿仅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演奏场合。

坐姿的要领如下:将古筝横向平放于筝架或筝桌上,选择适合的椅子或凳子入座,高度以演奏者两腿弯曲成90°,大腿与筝底板有3厘米宽的空间为宜。上身端正,两膝略并,左脚稍前,两脚呈丁字形放于地面。前岳山应在演奏者的右侧,双眼平视乐谱。肩臂自然放松,肘、腕、指各部分的关节自然弯曲。手背向上与筝面板大体平行,手心向下呈握拳状。右手弹弦点靠近前岳山一侧,左手按弦点在距弦柱左侧约15厘米的筝弦上。做低音区演奏时身体稍向前倾,弹奏高音区时身体略微后仰。整个身体松紧有度,张弛自然。还应当根据作品的内容、意境调整好情绪,做到“未出声时先有情”。这一点很重要,就像修习禅定者的“调心”,若非如此,绝无进入禅境的可能。

历史上,筝的基本演奏姿势不尽相同。根据敦煌壁画中关于弹筝的图像分析,古代有三种基本的演奏姿势:

第一种,平置坐弹式。将筝平稳放置在地板上,筝手席地而坐演奏。日本至今仍沿用这种演奏姿势,不过女筝手是用正座,即倚跪在地板上。

第二种,斜置倚弹式。将筝的一头放置在地板上,另一头斜置担放在腿上,筝手半倚半跪在地板上演奏。

第三种,立置坐(倚)弹式。将筝放置在桌子或特制的小雅桌上,筝手坐在凳子上或斜倚在地板上弹奏。后来,随着比较高的专用筝架的使用,才逐渐定型为如今的坐、立两种基本演奏姿势。

二、古筝演奏的左右手基本技法

古筝的演奏技巧主要分右手技法、左手技法和左右手相互配合技法。弹是右手的主要技法,主要是用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四指拨弦发声,控制节奏和音的强弱变化;按是左手的主要技法,用食指、中指或中指、无名指二指按抑筝弦,控制音高和弦音的变化,表现不同的风格韵味。按是左手技法的特色,但左手同样也兼具弹的功能,其技法与右手相同。左、右手技法配合,能使筝发出浑厚明亮的音,体现优美华丽的音韵,描绘行云流水的意境,表达细腻委婉的情调。

(一)右手的主要技法

右手的主要技法有托、劈、勾、剔、抹、挑、摘、打、花、撮、轮、摇等。右手技法主要可以分为单指技法、撮类技法、摇类技法和组合技法四类。

1.单指技法

(1)托 演奏时大指向外拨弦,即向低音的方向拨弦。托是筝演奏法中的基本指法,它用于单音或音阶旋律下行的演奏,在“重勾劈托”以及下行“历音”等指法中也要用到托的拨弦方法。托的动作,是通过肩臂手及假指甲自然巧妙而协调一致的运动。拨弦角度以向斜下方用力为宜,切忌大指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弯曲向斜上方用力“扣”弦。弹奏的手指小关节不弯曲,以大指的根部为基点,自然用力,向斜下方拨弦。顾名思义,“连托”指的就是连续托指,可以用指不离弦连续托指的方法,也可用跳弹(每弹完一音手指起来再弹)的方法,前者声音连贯,后者声音结实且有助于指力的训练。

(2)劈 演奏时大指向里拨弦,指的是向高音的方向拨弦。劈的动作仍以大指连接手掌根部的关节为基点,略偏斜上方角度拨弦。劈是托的反向指法,常与托交替使用或连续交替使用。在旋律中,音值较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度音依次出现时,经常采用劈托的交替指法,一般是先托后劈。劈还运用在顺弦序连续上行音的拨奏中,也常配合中指、食指的演奏。“重勾劈托”或“拇指摇”中均包含劈的指法。

(3)勾 演奏时中指向里拨弦。中指向里拨弦的动作,以中指指根第三关节为动点,带动全指向里略向斜下方的运动。应注意第一、第二关节不弯曲,呈自然放松状态,同时在放松中蕴藏着一定的力量,就是以放松为基础,并保持一定的力度进行弹奏。勾的触弦角度应始终立足于弹弦,而不是像钩子一样勾弦。只有向斜下方弹弦,才能取得良好的音色和音质。勾常用于与大指的相互配合拨弦,也常用于与大指和食指的相互配合拨弦。在一些综合指法如“撮”“重撮”“重勾劈托”以及“三勾轮抹”中都包含有勾的拨弦指法。勾在筝曲中像托一样,被广泛地使用,它是筝曲中仅次于托的常用指法。

(4)剔 演奏时中指向外拨弦。剔不单独使用,剔常用在与大指相配合的综合指法“反撮”“剔撮”“反重撮”中,也用于右手“扫弦”“剔挑”等综合指法中。

(5)打 演奏时无名指向里拨弦。打常用于琶音或分解和弦的演奏。由于无名指一般不戴义甲,将个别音用无名指的打来拨奏,以取得柔和的音色对比和绵缓的音响效果。在一些和弦的演奏中也包含无名指向里拨弦的“打”的指法。而且目前还有一种改进的指法,即用戴指甲的无名指代替中指拨弦的方法,中指从演奏八度底半的位置上挪出来,用在大指与无名指所演奏的八度内其他音的拨奏上。这种改进的指法,使得八度内不仅有食指的抹,还增加了中指的勾剔。打用于琶音的指法顺序是:由低到高用“打勾抹托”,由高到低用“托抹勾打”。

(6)摘 演奏时无名指向外拨。

2.撮类技法

(1)撮 大指用托,中指用勾,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相对拨弦。演奏时要求大指、中指二指弹弦整齐,同出一声以及斜下方的触弦角度,忌大指、中指二指弯曲而向上“扣弦”。撮在演奏筝曲中广泛使用,主要用于八度和音的演奏。有时演奏单个的八度和音,有时演奏连续出现的八度和音。除此之外,撮偶尔也用于五度、六度、七度和音的演奏。

(2)反撮 大指用劈,中指用剔,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反向拨弦。反撮是与撮相反的一种指法。反撮用于八度和音的演奏,它不单独使用,常紧跟在托、撮、勾或托勾的后面使用。

(3)剔撮 大指用托,中指用剔,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外拨弦,也称为“撮指”。剔撮是河南流派中特有的一种指法,在河南筝演奏家曹东扶先生创作或订谱的筝曲中经常可以遇到。剔撮主要用于八度和音的演奏,在“八度摇”指法中也包含有剔撮的成分。

(4)劈撮 大指用劈,中指用勾,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里拨弦。劈撮极少使用,它有时用于上行八度和音的快速连续拨奏。在“八度摇”指法和“重勾劈托”指法中都包含劈指的拨奏。

(5)小撮 大指用托,食指用抹,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相对拨弦。小撮主要用于演奏三度、四度和音,有时也用于演奏二度、五度和音。

(6)反小撮 大指用劈,食指用挑,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反向拨弦。反小撮用于小三度、四度(偶尔也用于二度)和音的演奏。它不单独使用,常跟在抹托、托抹或小撮的后面使用。

(7)重撮 大指用托,食指用抹,中指用勾,三种指法在三根弦上同时使用。重撮常用于在八度内增加一个音符的音型中,也常用于密集位置的三和弦的演奏。

3.摇类技法

(1)食指摇 食指用抹和挑连续交替向里向外快速拨弦。触弦时,要求大指轻轻捏在食指近指尖第一关节上,这可以使食指稳固并增加辅助的力量;中指、无名指、小指三指自然放松而略有抬起,无名指或小指不可有扎桩的动作;手掌根部轻轻搭于前岳山外(但重心不要放在筝头上),同时手掌不搭前岳山外而略有悬空,力量通过肩传至大臂再传到小臂,带动手腕的摇动,形成食指尖的密集拨弦。这时食指本身主动用力甚少,主要起着控制触弦深浅和角度的作用。假指甲的质量,以及触弦的角度深浅与摇指的音色、音量都有直接的关系。食指摇在筝曲的旋律演奏中广泛使用,尤其在长音的演奏上。

(2)拇指摇 大指用托和劈连续交替向外向里快速拨弦。拇指摇靠大指的指根关节拨弦,即以拇指与手掌的连接处为动点,带动全指运动。其他小关节不要向里弯曲,大指与弦的角度,以30°~40°为宜。拇指摇有时用扎桩,有时不用扎桩,在快速演奏长音或时值较长的音符时用扎桩(一般用无名指进行扎桩);在演奏不断变化的、时值较短的一些音符时不用扎桩。拇指摇除用大关节的拨弦方法外,也有人用大指的小关节拨弦。在演奏时值较长的音符时,拇指摇常与三种指法相配合:用勾指法与低八度音相配合,称为“勾拇指摇”;用撮指法演奏出八度音,在高音(长音)上紧接着用拇指摇,称为“撮拇指摇”;先用历音,紧接着用拇指摇,称为“历音拇指摇”。拇指摇在旋律的演奏中广泛使用,既用于长音,也用于短促音的演奏。由于手型的便利,它在使用中更便于与其他指法的变换和配合,在这一点上,拇指摇比食指摇更方便灵活。

(3)八度摇 大指和中指在八度和音的两根弦上用劈撮和剔撮连续交替快速拨弦。八度摇靠手腕演奏,手指关节不动,大指、中指二指要保持八度的弦距,且手指略有弯曲,以适应这种指法的需要。八度摇仅用于连续八度和音的演奏,它在筝曲中使用比较少。

(4)双指摇 食指和中指同时向里向外连续交替快速拨弦。双指摇的动作与食指摇不同:食指摇用大指轻按在食指上,由食指拨弦,而双指摇的食指、中指都是独立进行拨弦;食指摇一般要用手掌根部轻按在前岳山外侧,随拨弦音位的变化而前后移动,而双指摇是手腕略有悬空的拨弦。双指摇极少使用,它一般用在三度或与三度接近的和音演奏上。

4.其他组合技法

(1)扫弦 手指向外快速拨奏相邻的几根弦(一般是低音弦),称为“扫弦”。左右手都有扫弦,一般左手用得多。扫弦时,用中指、无名指、小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快速向外拨奏相邻的几根弦,出音如同一声。多用在急促、热烈或激动的气氛中。

(2)剔挑 中指用剔,食指用挑,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外拨弦。它仅用于三度或与三度接近的和音演奏上。在双指摇中也包含它的拨弦方法。

(3)勾抹 中指用勾,食指用抹,两种指法在两根弦上同时向里拨弦。勾抹很少使用,有时用于三度或与三度接近的和音的演奏上。在双指摇中也包含它的拨弦方法。

(4)重勾 中指用勾的指法,向里快速拨奏相邻的两根弦。重勾不单独使用,它常用在拇指的前面,犹如拇指摇的“装饰音”,但并非一般轻巧的加花,而是强有力的低八度音及其邻近音的烘托拨奏。在组合指法“重勾劈托”中也包含重勾的用指方法。

(5)重勾劈托 这是由四次拨弦组成的一组综合指法。该指法的四次拨弦是:第一次,劈和重勾同时拨弦,由劈拨奏旋律音的弦,由重勾拨奏旋律的低八度音及其邻近的弦;第二次,用托拨奏旋律音的弦;第三次,用劈拨奏旋律音的弦;第四次,用托拨奏旋律音的弦。在这四次拨弦中,旋律音是用“劈托劈托”拨奏的,低八度及其邻近音是用“重勾”拨奏的,故称“重勾劈托”。重勾劈托常用于十六分音符连续进行。还有一种“重勾劈托”的指法,它的四次拨弦动作是第一次用重勾拨弦;第二、三、四次用“托劈托”相继拨弦,用“托劈托”拨奏弦律音。重勾劈托应用于四个十六分音符中第一个是低八度音,第二、三、四个音是旋律音的演奏。

(6)历音 顺着弦序,用右手或左手自下而上(即自低音而高音)或自上而下(即自高音而低音)连续拨弦,也称“刮奏”。历音是古筝演奏中最富有特色的技巧之一。在各种风格的传统筝曲和创作筝曲中,历音的运用广泛而又丰富多彩。它可以用于抒情的段落,也可用于强烈激昂或热烈欢快的旋律中。

5.右手其他技法

泛音、扣摇、琶音、打圆、近撮、滚、短音、柱、柱外刮奏、捻。

(1)泛音 演奏泛音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左手食指虚按泛音点,右手食指或大指拨弦,右手拨弦时,左手碰弦并随即离去;另一种是单手演奏泛音,右手掌外侧虚按泛音点,大指与食指捏在一起,用“挑”触弦,手掌也同时碰弦并随即离弦,以此产生泛音,左手也能解放出来吟按琴弦。泛音位置:筝演奏的泛音都是自然泛音,泛音点在筝码右侧弦段的1/2、1/3、2/3、1/4、3/4处。为了准确地演奏泛音,也可在发泛音的琴弦对准的面板上做一标记,以使左手手指准确地虚按在泛音点上。

(2)扣摇 右手用摇指拨弦时,左手拇指紧压在发音弦段上(紧扣弦),并由近码处逐渐向右移动,而后又由右逐渐向左移动(有时仅作由左向右移动)。扣摇在乐曲中可用作渲染气氛或模拟风声。

(3)琶音 常演奏和音、和弦或分解和弦。筝演奏琶音有时单手,有时双手配合。单手演奏琶音的方法是:用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指四指由下而上顺音的弦序拨奏,或用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四指由上而下顺音的弦序拨奏,也有仅用三指拨奏,还可用五指拨弦,但很少使用。

(4)打圆 大指用托,中指用勾,托勾或勾托连续反复拨奏成八度的两个音弦。打圆是筝的一个特色技巧,使高低八度两个音糅合在一起,并延续下去。

(5)近撮 大指用托,中指用勾,先托后勾或先勾后托,托与勾的间距时间甚短。近撮是一种特殊技法,用在特殊的音乐风格中。

(6)滚 这是从其他弹拨乐器借鉴来的一种指法。食指用挑,大指用劈,在同一根弦上依次快速地连续拨奏,使音延续。与摇指作用类似,但音色有所不同,滚指音色浑厚,摇指音色清晰。

(7)短音 右手用抹(或劈)拨奏前岳山外或后岳山外的短弦(弦很短,发音无固定音),使之发出类似滴水声、鸟鸣声的奇异音响。

(8)柱 左手食指轻按在筝柱上端的筝弦上,右手拨弦,使弦发出浑厚、含蓄的如鼓鸣的声音。

(9)柱外刮奏 左手(或右手)在无固定音高的码左侧弦段上,使用历音的手法进行拨弦。这种指法常用左手拨奏,有时也用右手或左右手交替拨奏。

(10)捻 食指用挑、大指用劈依次连续交替快速拨奏相邻的两根弦,拨奏时左手将较低的一弦的音高按至与另一弦相同的音高。捻是用于音的延续的技法之一,虽然它与食指摇、拇指摇都是用于使单音延长的指法,但捻的音响效果又别具特色,使用时应避免碰击琴弦的声音。捻不如食指摇、拇指摇速度快,但捻的发音结实。

(二)左手的主要技法

左手的主要技法有颤、揉、按、推、滑、点、泛等。这些技法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左手吟按,另一类是左手拨弦。

1.左手吟按技法

其主要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颤音 右手拨弦后,左手的食指、中指二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立即在该弦码外弦段上做十分轻微的上下颤动,使其圆润柔美。左手吟按时,颤音仅有轻微起伏的揉动,音波单纯,音高变化甚微,比起揉弦颤动的音高变化要小一些。

(2)揉弦 右手拨弦后,左手的食指、中指二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在该弦码外弦段上做轻快而有规则的连续颤动,使声音发出悦耳的音波。左手揉弦,既不同于拉弦乐器的改变弦长的揉弦,也不同于某些弹拨乐器的小幅度单指揉弦。主要是通过左手一下一上均匀地揉动,改变着发音弦段弦的张力,并使弦长有所改变,即使发音弦段发生一张一弛、一短一长有规则的变化,使琴音优美、柔和而流畅。通过揉弦,能够增强筝乐的感染力。揉弦按照速度可分为慢揉和快揉,按力度可分为轻揉和重揉,其幅度一般控制在小二度至小三度之间。各种揉弦法可以互相结合起来使用,通过采取慢而轻、快而轻、慢而重、快而重等不同的揉弦指法,需要演奏者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步体会才能熟练掌握。揉弦还常和按音结合起来使用,主要有先按后揉的按揉和先揉后按的揉按之别。除此之外,目前筝的揉弦还有一些新的发展。如在一个和音或三和弦上的揉弦,可以仅揉旋律音,也可以对每个音都进行揉弦。揉一个和音时,用两个手指进行;揉一个三和弦时,用三个手指进行;等等。

(3)按音 在右手拨弦的前后,左手的食指、中指二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在该弦码外按音。左手按音时应注意:触弦动作要敏捷,一般在弹奏旋律时,按音的准备时间很短,要求按音动作必须迅速,用力要自然放松。运用左手和左手臂的自然力量,肌肉放松并运用富有弹性的动作来完成。按音时要避免紧张和僵持,保证音高、音准,只有不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才能实现。

(4)滑音 滑音的作用在于增加音乐的色彩,使之生动地表达乐曲的内容,让乐曲更富于歌唱性。筝的滑音很丰富,主要有上滑音、下滑音、连线滑音、上回转滑音和下回转滑音五种。上滑音的动作要领是右手拨弦后,左手进行按弦,在按弦的过程中使音产生滑动,滑到一定的高度而停止(保持音高)。下滑音的动作要领是左手先行按弦,按到一定程度后保持住,然后右手拨弦,随即左手抬起向上滑动,将弦松回原位或松回到一定的音高。连线滑音的动作要领是滑而不乱,连而清晰,在音的滑动中把每个音符连贯而准确地演奏好,主要是用加箭头的弧线把两个或几个音符像连线记号似的连接起来,表示从第一音符依次滑奏到最后一个音符。连线滑音并不特别强调某一个音,它所强调的是每个音的准确音高、准确时值和均衡音量。上回转滑音的动作要领是右手拨弦后,左手瞬间将本音按高大二度或小三度(有时是小二度),然后再转回本音。下回转滑音的动作要领是左手先行按弦,将弦音按高大二度或小三度(有时是小二度),然后右手拨弦,随即左手放回再按下,按至原按音音高。当然,不同流派风格的筝使用不同技法的各种滑音,演奏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反复加以练习和掌握,有时还会采用颤音滑音、压弦特殊滑音等一些特殊的滑音,演奏者更需认真练习和领会才能掌握其要领。

(5)走揉 演奏时右手连续拨弦,左手边揉边向后岳山移动,左手在码外弦段上的动作带有一定的节奏性。一般用在先按音,然后右手不断拨弦,左手边走边使音恢复至原散音音高的曲调上来。走揉产生的独特效果主要体现在音色不断有新变化,筝乐能给人以新奇的色彩。

(6)压揉 在右手快速弹奏出激进的散音音阶时,左手掌边压边揉弦,使揉弦后的音高在整音与半音之间。一般用在热烈、欢腾的乐曲中。

(7)双按音 左手两个手指在两根弦上同时按音。左手一般用中指、食指二指按弦。

(8)点 左手点音常在轻快、活泼的乐曲中出现,其作用在于增强音的特色,使乐曲风格显得轻快和华丽,一般在轻巧的潮州筝曲中使用较多。点音的动作要领是:右手弹弦时,左手同时触弦,但一碰即离,犹如蜻蜓点水一样轻快。点音的符号记为“V”。点音要求动作迅速,手指触弦一触即离,否则就会带上滑音,弹性不足,没有“点音”的色彩了。

2.左手拨弦技法

其主要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扇 左手大指以极快的速度顺弦序连续拨奏。扇的作用在于渲染热烈的气氛。

(2)扫 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向外扫弹相邻的三四根弦,使出音如同一声。扫指左右手均用,以左手用得较多。

(3)扭 左手大指和食指捏紧一根筝弦用力扭放出声。

(4)柱外刮奏 它常用左手来拨奏,有时也用右手或左右手交替拨奏。

(三)双手配合的技法

双手技术协调手心的伸张和收缩,运用臂、腕的力量,靠手心张力所带来的平衡牵动手指进行演奏。大量运用摇指、轮指,使古筝弹拨实现由表现点的音到表现线的音的转变,增加音的时值,使乐曲的难度增加,欣赏性增强。双手配合的指法和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轮抹 轮抹常用于演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表现跳跃或急促的情绪。左手和右手用抹的指法快速交替拨弦,多采取先右手后左手的拨弦顺序。另外,还有三勾轮抹,是采取一组双手配合拨弦的综合指法,常用于情绪热烈的乐曲中。

(2)轮撮 轮撮常用于连续快速八度和音的演奏。左手和右手用撮的指法交替拨弦,同样多采取先右手后左手的拨弦顺序。

(3)双手琶音 用双手配合弹奏琶音,演奏分解和弦,达到如潺潺流水般的效果。双手琶音时,每个手指一般应做到均衡用力,但有时强调大指要稍多用力,以突出琶音中的旋律音。总体要求是左右手的衔接要紧凑,时值要准确。

(4)双手柱外刮奏 左右手交替进行柱外刮奏,主要用于制造气氛,取得某种特殊色彩。

双手配合拨弦的手法很多,在旋律配合方面还有如下几种:右手弹旋律,左手弹伴奏音;右手弹旋律,左手弹历音,或右手弹历音,左手弹旋律;左右手交替弹历音;右手弹旋律,左手弹分解和弦;右手弹旋律,左手弹对位性旋律或副旋律;右手弹旋律,左手弹某种特殊效果,如通过打击模拟浑厚的音响效果或模仿鸟鸣等。

三、基本演奏技法的表现特点

在上述多种基本演奏技法中,左手技法以按、颤、滑最具代表性,右手技法则以刮奏显示筝的个性特点。前者的运用使筝曲形成独特的“以韵补声”的旋律手法;后者使旋律显出流畅华丽的气质,是筝独具特色的旋律装饰手法,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刮不成筝”。

所谓“以韵补声”,就是通过左手按、颤、滑的奏法,弹出五声音阶定弦以外的音。如“3”(mi)音弦位经按弦变成“4”(fa)或“4”(fa);“6”(la)音弦位通过按弦变成“7”(si)或“7”(si)等。筝界把定弦音看作正声,正声以外的音视为韵,正声不足则以韵补之。这种手法对于丰富筝的表现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筝家具体运用时的差异,“以韵补声”又是区别古筝风格流派的重要标志。例如山东筝曲的按音轻快急促,音响生动活泼;河南筝曲的按音沉稳厚重,风格朴拙;客家筝曲的按音则柔和缓慢,情绪雅淡。

左手用按、颤、滑的手法“取韵”,形成对旋律的色彩性润饰和功能性润饰两种效果。色彩性润饰只起装饰作用,或增加旋律的个性色彩,或强调旋律的地方风格,不构成移调、转调,如筝曲《昭君和番》。而《清江放排》的按音,在润饰旋律的同时,给乐曲造成调式交替的音响效果,显然具有功能性润饰的特征。

“无刮不成筝”。刮奏在筝曲中不仅运用率极高,而且对体现这门乐器的个性特色、加强音乐的表现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刮奏的五声音阶琶音,似雨过天晴、清风拂面,如云蒸霞蔚、江海扬波,或直抒胸臆,或画龙点睛,令人神怡心悦、情思激荡。正因为此,有些人赏筝的机会不多,但从音响中听到的五声音阶琶音,便能判定是筝乐。

刮奏可称为装饰性的刮奏,起着烘托气氛、描摹背景的作用,为悠扬的渔歌主旋律做伴奏,使人仿佛置身于碧波万顷的东海渔场。装饰性刮奏常常作为乐曲的引子和过渡性段落使用。因为连续的刮奏有一种内在的张力,激起持续扩大的听觉兴奋和审美愉悦,也经常在乐曲的高潮前使用,成为“推波助澜”、导向全曲高潮的重要手段。古曲《四段锦》就采用了这一手法。

除了装饰性刮奏,还有一种旋律性刮奏的手法,就是把刮奏形成的快速流畅的五声音阶琶音放慢展开,使具有纵向和声性装饰效果的音响变成横向旋律性效果的音响,形成一种流动清澈的独立旋律片段。这种手法多见于现代筝曲。 Rq1/jDsf1AmchZLoX4PpjgBPFJrsa0UpGhzZBo1vClge2Whfc0sldZDBjTxq47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