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古筝演奏技法的含义

一、传统古筝技法概述

(一)传统古筝技法

古筝属于弦鸣类乐器,五声音阶定弦,多弦并置,发音板上一弦一柱。在乐器性能的制约下,古筝左右手演奏技法有所区别,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演奏技术系统。以琴码为界分为左右两个演奏区域。在传统筝曲中区域的划分非常明显,随着古筝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两套不同的演奏技法,这两套技法区别明显,各有分工,各有侧重。

1.左手传统技法

在琴码左侧顺应弦的张力,以按弦为主,用中指、无名指或食指、中指控制弦音变化,捺抑筝弦。其基本任务是装饰右手的旋律,使右手的音色更加丰富润美,也就形成了筝曲的旋律特点——以润补声。

按音:左手通过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弹出五声音阶以外的音,如经过按弦,mi音变为fa或升fa等。

颤音:左手在原音的基础上,根据幅度力度的变化和时值的差异,上下产生波动的迅速交替演奏的方式。由于幅度力度和时值差异,有不同形式,包括揉弦、吟弦、重颤、滑颤等。

滑音:经按弦而滑出的音高,包括下滑音、上滑音。由于速度、时值和上下滑音连续的不同,又有不同技法,包括按滑、点滑等。

2.右手传统技法

右手的弹奏主要以弹拨弦为主,弹筝的位置主要在琴码的右侧,它的基本任务是取音。右手传统技法是古筝发音的关键和动力。通过食指、大指、无名指、中指四指弹弦发出声音,来控制音的强弱和节奏的变化。古筝演奏使用最频繁、最基本的技法是单音技法,包括参正反向弹法(中指剔、勾;无名指打、摘;大指托、劈;食指挑、抹)。在传统筝曲中最常见的技法是三指组合弹奏:大指、食指和中指在一个八度内以勾托抹托的形式来演奏,勾托抹托又称“四点”的指法。

和音技法:它包括和音、和弦两大类,主要有双劈、双托、双挑以及小撮、大撮的弹法。这种古筝技法主要体现了多音的特点。此外还有琶音的演奏技法、历音的演奏技法、持续音的演奏技法。

至此可知古筝的传统演奏技法:右手以取音为主,润饰为辅;左手以润饰为主,取音为辅。这种传统技法音韵结合,使得传统的筝曲美妙动听,在表现五声音阶排列和多音并置的古筝曲目时能够得心应手。

古筝是民俗之乐,是民间乐器,民间性决定了古筝根据不同的流行地域,融合各地区的地方戏曲、民歌、地方乐种和说唱音乐等,形成独特演奏技法和不同音韵特点的地方流派。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同源共祖的古筝形成了各个流派,但由于不同的音乐环境和筝曲的地域性差异,无论是从筝曲的音阶、旋律、调式还是音乐的风格来看,所有流派的筝曲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特征,从而古筝艺术也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二)演奏古筝的技巧

根据地域背景的不同,古筝随各地的文化特点与音乐语言也有着不同的演奏方法,不同的地域针对原来共有的演奏技法也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历音技巧

历音作为装饰,用以修饰旋律和渲染气氛,是古筝的特殊技法之一,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技巧,节奏和乐音多少也是古筝所特有的。历音演奏音型长短均可,乐音数一两个至七八个。历音运用虽然自由,但有规律性。历音在潮州筝曲中使用颇为频繁,旋律流畅丰满,一般有三四个音型,还配合应用按颤技巧,有比较浓郁的地方色彩。

2.苦音

苦音存在于全国多种曲艺、民族器乐、地方戏曲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部分地区音乐现象,又称哭音,是音乐中一种独特的音调。苦音从广义上讲是苦楚的腔调,苦音腔调中的两个特性音是微降si和微升fa。苦音大都采用微调式苦音音阶为曲调,大多是痛苦、哀怨、愤怒的情感。由于微降si和微升fa的特殊性,有时下行会比正常的si略低一些,有时上行会比正常音稍高一些,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在不同地区,特性滑音走向、音旋法走向都各不相同。

陕西筝曲的唱腔旋律大都源于陕西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微升fa与微降si在具有微调式的苦音音阶中具有游移的不稳定性,一般来说,微降si下行向la游移,而微升fa下行向mi游移。这也是陕西筝曲的特点——下行级进与上行跳进。旋律下行级进可使哀伤深沉的情绪更加浓厚,上行跳进可促进情绪的波动,使情绪更加激动兴奋。跳级与级进相互配合,充分显示了陕西苦音筝曲地方风格的鲜明性。

(三)演奏古筝的风格

地方性差异使传统筝曲风格迥异,不同地域的演奏技法的运用也不同,除此之外,在乐曲的表现手段与音乐特征方面也产生了一些特殊技法。这些技巧带有地方性特征,突出了本地域演奏风格的地方性色彩,丰富了筝曲自身的个性。

1.游摇风格

河南筝曲中大量运用了游摇的演奏技巧,以大关节为活动部位,弹奏时,离筝码较近处的右手大拇指连续快速托劈,向前岳山由弱至强移动。同时左手放回原位音,用按音边滑边颤。在两手配合下,音色、力度、音高各方面均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这种演奏技巧会使带有伤感情绪、表现节奏缓慢的筝曲表现力更加浓厚,能把乐曲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2.密摇风格

在传统的山东筝曲技巧中,以小关节为活动部位,右手大拇指快速连续托劈密摇。效果清脆明亮,音质纯净,对有的节奏表现最佳,例如同度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密摇的演奏风格体现了山东筝曲由内而发、苍劲有力的特点。

3.摇指风格

摇指风格是浙江筝的一个特色。在浙江筝曲中,细密地摇动右手大指来演奏,其效果如同长弓。可以在《月儿高》《将军令》中看到,以摇指表现出延绵不绝的歌声、铁蹄声的气势。

4.八度轮风格

在弹奏同音时,客家筝曲常用快速交替的指法来代替摇指的演奏技巧,在一个八度内进行强弱变化的演奏,使音色更加丰富。八度轮的风格特点:旋律清秀古朴,富有当地民间音乐的特色。

5.双按风格

在多种调式变化之中,潮州筝曲的双按技巧是典型技法,在演奏中富于调式色彩的变化,可使调性通过左手双按进行变化。这种手法使旋律进行得更加灵活自如,左手演奏技巧更加丰富,演奏风格也比较独特。

随旋律进行,陕西筝曲使用左手拇指按弦技法,悲怨凄楚,细腻委婉,慷慨激越,情深意绵。

在不同地域不断地流传发展创新中,作为流动的时间艺术,传统筝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法,在表现各地域筝乐的个性风格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筝音韵兼备,弦数众多,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华夏民族乐器,它的传统演奏技法的丰富和音域、音色、音量的特征,使这种乐器立于独奏、重奏的重要地位。传统筝曲在发展中受其地域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地方风格鲜明的特征。

二、古筝演奏的局限

古筝流传的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发展,古筝音乐融合了各地戏曲、民歌等民间素材,逐渐形成不同地区的演奏手法、音韵特点各具特色的流派,给古筝艺术奠定了基础。随着越来越多元化的艺术交流,以及各门类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逐渐显现出传统的古筝流派艺术的一些不足。

1.不平衡的左右手技法水平

传统筝曲的演奏中以按弦为左手的技法,它控制琴弦的张力和音高是通过按抑琴弦,达到按弦补韵、以韵补声,变化右手弹弦后的余音的效果。左手仅充当一些简单的伴奏音型,在弹奏时起到琴码左侧辅助作用,弹奏的技巧不高,量不大,导致古筝演奏者左右手技法不能平衡发展。由于很多演奏者左手的灵活度远不如右手,所以弹奏右手技法时显得得心应手,左手演奏时却显得比较吃力,这样就给乐曲的演奏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我国的古筝艺术发展迅速,在风格和技法等方面,大量的新创作都极具新意,新创作的筝曲的演奏要求,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已经无法适应,也难以灵活自如地完成乐曲。手心的伸张和收缩在传统的弹法中一直不被重视,现在新创作的筝曲运用了这种平衡的弹法,不仅右手出现了好多快速复杂的指法,左手的指法也随之丰富。像传统的左手只靠臂和腕的力量,只适合弹奏一些指序相对简单,速度较慢的乐曲,这样对力度、音色和控制速度有很大的好处。若演奏指序复杂和较快的乐曲时,手会产生一种向内和向外相持的张力,影响到乐曲的表现,给演奏带来障碍。

2.未完全开发右手技法

在演奏传统的筝曲时,以八度对称弹奏模式为主。右手的主要技法在演奏中也更容易疲劳。这样,训练的效果甚至演奏的效果会受到手指间的动作任务的不平衡性影响。在演奏速度快的乐曲时,手指因为常规的组合而不够灵活,所以演奏者力不从心。

3.定弦的局限

传统筝曲定弦是由低到高共四个八度的音域,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排列。因为传统的筝曲音调变化不多,且都较简单,这种音阶排列基本能适应传统筝曲的演奏,乐曲中调式调性的变化不是很烦琐,结构不复杂,所以基本能够保证传统乐曲的五声音阶排列演奏。但是很多新创作的筝曲在调式调性、音阶排列上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在演奏一些新创作的筝曲时,有一定的音阶排列就比较有局限性了。因为新创作的乐曲往往速度快,手法复杂。

古筝音色较为单一,只能体现出和弦伴奏、刮奏等首调的五声性综合音响;传统筝曲演奏表现力不强,五声性音阶的排列音响效果单一,一调到底,要想临时转调,只能靠左手的按弦来完成,且只有两调(上下四五度)的可能。用这种筝演奏现代的和声配置、调性色彩丰富的乐曲,难度极大。

4.单一的演奏风格

因为各个地方地域性特点不同,所以出现了好多传统筝曲的流派。根据不同的地方色彩来划分不同的派别,大部分乐曲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地方色彩同时带来了特殊的演奏技巧,特有的演奏技巧不被其他派别所使用和学习,因为它们缺乏交流和沟通,也就不能扬长避短,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所以各个派别在演奏技法上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也就呈现了比较单一的技法风格。

另外,风格的单一性带来了题材的局限性,传统筝曲的题材有浓厚的地方音乐色彩,大多来自当地的民间音乐、戏曲、说唱音乐等,且大部分都是自娱即兴演奏。传统筝曲表现的内容和曲式结构都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单一的音乐主题,用来表达单一的情感或音乐形象。

在我国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尽管以上这些较为突出的不足之处逐渐得到解决和改良,但还有待继续研究。

三、古筝演奏技法理论分析

风格的多样性是古筝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风格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思想特点与文化艺术特点的文艺作品。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会派生出不同的流派,同一个人由于不同的社会经历、文化结构、成长过程,也会形成各式各样的艺术风格。由此可见,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是由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演奏上的多样性以及新的思潮的涌现都是使艺术风格千差万别的原因。古筝艺术作为艺术文化的载体,历史源远流长,它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革的产物,筝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一)筝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首先,筝音乐具有时代风格。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与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及其相应的审美观点、艺术情操密切相关,正如丹纳曾说过“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例如,从审美角度看,随着历史发展,古筝在形制上的变化:从最初为五弦,到战国末期发展成为十二弦,再经过800多年的发展,到隋代才成十三弦筝;唐代是十二弦筝与十三弦筝并用,不同的是十二弦与十三弦各有分工;到宋代,以十三弦为主;清末出现十六弦的古筝;到20世纪中期,十九弦筝、二十一弦筝、二十五弦筝和二十六弦筝相继出现。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筝乐受到的多元音乐化的冲击更加强烈。再如,从内容上看,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阶级斗争还比较激烈,当时流传的筝乐《战台风》《闹元宵》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筝乐《伊犁河畔》《木卡姆散序与舞曲》等乐曲的时代风格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是密切相关的,筝乐的时代风格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可以说任何脱离时代要求的艺术都是无法生存的。

其次,筝音乐与地域文化相互联系。地域性色彩使古筝艺术的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域有不同民族聚居,不同的聚居区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间习俗,而艺术文化源于民间。古筝文化的发展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结果,根据各地区的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审美标准,从而形成浓郁的地域风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地理条件成为塑造传统艺术文化较稳定的因素,同时我国地理的多地形、多水系、多气候的特点形成了传统文化的多元性。我国著名的五大筝乐流派就是以不同地区而命名的,如山东派、河南派和浙江派,它们风格各异,各具特色。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造就了传统筝乐多重的音感,这些筝乐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筝乐艺术。

最后,不同筝乐演奏者具有不同的演奏风格。演奏风格与个人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演奏者通过演奏作品体现出区别于他人的个性,而个性是在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环境、性格偏好,观察事物的角度以及演奏手法、技巧、分寸的掌握中形成的。例如,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李萌的演奏刚劲有力,充满现代气息,无拘无束而不失章法;林玲的演奏风格大方稳健,中收外放,音色多变而饱满;周望的演奏音色秀丽而清淡,细腻委婉,如诉如泣。她们的演奏风格各异、各具特点,体现了当代古筝演奏艺术的个性特点。

(二)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

从上文可以看出,时代风格、地域风格和演奏风格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三者之间又相互独立。因此,从事古筝教学工作者及古筝学习者,要在不断了解我国古筝灿烂文化底蕴的同时,虚心学习各种不同风格的演奏技法,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技法和能力,切实做到艺术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技法。

1.古筝演奏技巧的高度发展

事物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古筝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并非一成不变,它也会随着社会的变革,随着人们审美的新需求,产生一系列的演变、创新。在此过程中,虽充满波折,但艺术魅力依然。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古筝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乐器,像钢琴的演奏技法一样,由简入繁,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必将获得丰富拓展。例如19世纪初,钢琴制作技术得到很大提高并于20年代中期定型,钢琴的社会影响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成为乐器之王,在欧洲各国广泛使用,产生了大量的钢琴作品、著名演奏家及作曲家。众所周知,在钢琴演奏中,左右手的技法几乎没有分别,也就是说,双手的技巧难度基本相同。但是,古筝演奏者在学习中,绝大部分只训练右手弹奏的基本功,左手只做“吟、揉、滑、颤”的练习,较少进行弹奏训练,结果是左右手的演奏技法发展不平衡。因此,开发左手的使用,达到使左手的弹奏如同右手的弹奏一样的演奏效果,能够灵活完成快速高难度的弹奏,成为古筝学习者急于解决的问题。

2.古筝乐器技术的高速发展

筝乐传统技术的特点是“以韵补声”的表现手段,“按、滑、揉、颤”的左手技术与“花、刮、撮、摇”的右手技术。右手弹技,左手弹情,技术丰富多彩。但器乐技术的发展与探索,使演奏技法呈现出风格各样的局面是演奏家和作曲家共同的追求,他们都在着力于对传统技巧的深入挖掘,或致力于对创新技巧的合理化发展进行探讨,从而使演奏技术表现出由简到繁的变化过程。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品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的五声性定弦方法,通常是“宫、角、徵、商、羽”五声音阶的重复排列,这些特点限制了筝曲创作,不能丰富地表达音乐内容,已不能完全满足时代风格的发展。器乐是筝乐形成多样性风格的原因之一,器乐技术是表现完美内容的重要载体,研究器乐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揭示筝乐风格变化的原因,而且还可以思考音乐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探讨古筝音乐风格,从技术发展角度出发是一条重要途径。

3.演奏技术的规范化是现代古筝教学的必然趋势

规范化的形成是古筝演奏技术进步的标志。音乐风格的多元化是韵味的不同及弦序旋律走向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多变性不意味着演奏方法也要多样化,而应力求用一种科学规范的演奏方法来演奏风格多样的乐曲,这才是当代古筝演奏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古筝演奏技术的规范化要以科学为基础,形成符合人的生理机能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社会认同性的科学弹奏方法。用一种方法弹奏一个流派风格的作品,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及人们的审美需求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弹奏各种风格的作品,才是古筝演奏技术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由于南北方文化的差异,习俗的不同,各流派均已形成了自己较完整的演奏技法,如浙江筝的快四点、山东筝的大指小关节密摇等,这些各具特点的流派演奏技法突出了它们的地域性风格。可以说筝乐风格的多样性造就了演奏技法的多样性,它们各具特色,极大地推动了古筝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这是时代风格、地域风格和演奏风格发展的结果。在传承各种风格精髓的同时,现代古筝教学者应该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素质,掌握古筝演奏的基本方法,使演奏技术具有规范性与科学性,达到基本演奏方法和基本音色的统一。具备综合素质的演奏者既能演奏传统乐曲,又能演奏当今风格各异的作品,同时体现作品的文化底蕴。然而实际上,各流派演奏技术的独特性又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因此每种演奏技法必须互相依附,互相借鉴,这样才能打破技术的局限性,使演奏呈现出技术多样化的格局。

(三)坚持古筝风格多样性与演奏技术规范化的统一

筝乐风格的多样性与演奏技术的规范化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因此要处理好筝乐流派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共性主要表现为:筝乐在传统文化上的继续延伸发展,筝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密切相关,体现时代精神,同时也体现民族特点。但由于筝乐具有不同地域风格及演奏风格,用科学的演奏方法来表达音乐作品内容,体现筝乐风格个性鲜明生动的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筝乐在创作上无论采取什么风格,都要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在教学中力求既保留各种风格特点,又要打破单一风格演奏的局限性;既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演奏方法,又要保留各流派最具特色的演奏技法,使传统技法和现代技法并存,才是古筝演奏艺术良性发展的轨道,才是筝乐获得繁荣的根本所在。

(四)演奏技法需要传统技巧的回归

传统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不仅追求外在形式的美观,更加追求内在的韵味和意境,其本质决定了演奏技法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其表现在,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思想深受儒、道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中庸,道家重境界,强调无为,有欲望但却含蓄。西方音乐追求的是个性、时潮等,形象鲜明;而中国音乐追求深远意境、模糊朦胧。其次,无论中国传统音乐还是西方音乐,创作思维模式及表现手法均与产生的历史背景相关,这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筝曲的创作以及演奏回归传统,强调写意性,而古筝这件民族乐器最本质的特点是其“以韵补声”的演奏方式,过度追求新颖的演奏技法及震撼的演奏音响效果,必然违背传统艺术的本质。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产物,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音乐文化也具有传承性。筝乐在中国2000多年的发展中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无论是作品的创作还是演奏技法的变化发展,始终以旧的技法为基础,为新的演奏技法提供依据。因此,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是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的一种回归,这种回归既是对传统的肯定,又应成为进步发展的基础。

古筝音乐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音乐,在历经千年的风霜洗礼后,随着我国文化艺术界对其发展的进一步重视,在人民群众中进一步普及,筝乐的创作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筝乐的演奏技术在继承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也必将更加规范。 516pqinYmacp5GeL4jmGTO0AogpQiMzQzSSNH0pzqp7uxtFsip2yONazrvcgj8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