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淞沪抗战暂时停火后,在英、美、法、意等国的调停下,国民政府与日本开始了停战协定的谈判。1932 年 3 月 14 日,中日双方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举行正式会谈。
谈判桌上,气氛紧张而压抑。日本代表态度强硬,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妄图进一步扩大其在上海的权益。他们要求中国军队从上海周边地区撤离,并限制中国军队在该地区的部署和活动。而国民政府代表则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抗争,但由于自身的软弱和对日本的妥协态度,在谈判中处于劣势。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围绕着军队撤离、缓冲区设置、权益分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日本方面坚持要求中国军队大幅后撤,在上海周边设立所谓的“缓冲区”,并且禁止中国军队在该区域内进行军事建设和部署。国民政府代表虽然试图争取一些有利的条款,但最终还是在日本的压力下做出了让步。
经过近两个月的艰难谈判,1932 年 5 月 5 日,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军队留驻其现在地位,不再前进;日本军队撤至公共租界及虹口方面之越界筑路,一如 1 月28 日事变之前;设立共同委员会,以证明双方之撤退。
从协定内容来看,国民政府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中国军队被限制在现有的位置,无法自由行动,而日本军队虽然承诺撤至事变前的区域,但实际上仍然在上海保持着一定的军事存在。所谓的“共同委员会”,也只是日本用来监督中国军队行动的工具。
协定签订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权益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日本军队在上海的驻扎范围虽然名义上有所限制,但实际上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继续对上海进行军事控制和干涉。日本在上海的租界和越界筑路区域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其经济势力也进一步渗透到上海的各个领域。
此外,协定的签订也对中国的主权和尊严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中国军队在淞沪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胜利果实。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让日本更加看清了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进一步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上海停战协定》的签订,是国民政府在面对日本侵略时软弱妥协的结果。它虽然暂时结束了淞沪地区的战火,但却为日后日本的进一步侵略埋下了隐患。
1932 年 5 月 28 日,苏州城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淞沪抗战”虽已暂时落幕,但那场惨烈战斗留下的伤痛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心中。这一天,“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会场内,挽幛低垂,哀乐低回。各界人士怀着沉痛的心情纷纷赶来,向那些为保卫国家、抗击日寇而英勇牺牲的将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人群中,蒋光鼐神情凝重,他的眼神中既有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又有对战争残酷的悲愤。
在追悼大会上,蒋光鼐怀着满腔的悲痛和敬意,挥笔写下了一副挽联:“自卫乃天赋人权,三万众慷慨登陴,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石烂海枯犹此志;相约以血湔国耻,四十日见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浆桂酒有余哀。”
这副挽联字字泣血,句句含悲。上联“自卫乃天赋人权,三万众慷慨登陴,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石烂海枯犹此志”,深刻地表达了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将士们为了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尊严而奋起抵抗的正义性。“三万众慷慨登陴”,生动地描绘了三万将士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坚守阵地的英勇场景。“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更是彰显了将士们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坚定信念,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也绝不向侵略者低头。这种精神,如同磐石般坚定,如同大海般深沉,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不会磨灭。
下联“相约以血湔国耻,四十日见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浆桂酒有余哀”,则饱含了蒋光鼐对牺牲将士们的愧疚与哀思。“相约以血湔国耻”,表明了将士们出征时的决心,他们要用自己的鲜血洗刷国家的耻辱。“四十日见危授命”,回顾了这场持续了四十多天的惨烈战斗,将士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则体现了蒋光鼐作为将领,对未能将所有将士安全带回家园的深深自责。最后,“椒浆桂酒有余哀”,他只能用美酒来祭奠这些英勇的亡灵,表达自己无尽的哀思。
在整个“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将士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十九路军伤亡约 8700 余人,第五军伤亡约 5000 余人。这些鲜活的生命,在那场战斗中永远地消逝了。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誉。
追悼大会上,人们默默地为这些牺牲的将士们祈祷,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们知道,这些将士们是国家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