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显声,这位出生于辽宁岫岩的爱国将领,自幼便心怀报国之志。他勤奋好学,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炮兵科,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军中崭露头角。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了沈阳等重要城市,东北大地陷入了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黄显声担任辽宁省警务处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局长。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他义愤填膺,决心带领手下的警察部队奋起抵抗。
然而,张学良的态度却让黄显声感到无奈。张学良一方面希望借助这些部队抵抗日军,另一方面又怕因此形成中国正规军与日军交战的口实,只同意部队使用非正规军番号,甚至下令给马占山和丁超等吉黑将领,让他们部下原来东北军的正规部队一律不得使用正规军番号。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不但不能减少日军对中国军队的进攻,反而使日军的进攻更加理直气壮,各路抗战部队也因此士气低落。
但黄显声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深知,国难当头,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军。于是,他急中生智,将新编部队改称为“辽宁抗日义勇军”,编张海天部为第一路,项青山部为第二路,陆续委任达二十余路,自己担任总司令。这便是“抗日义勇军”的最初来历。
黄显声开始四处奔走,积极组织和动员民众加入抗日义勇军。他深入到辽西的各个村庄,向百姓们宣传抗日的重要性,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保家卫国。他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感染了许多人,一时间,辽西地区的农民、工人、学生、商人等各界人士纷纷响应,踊跃报名参加义勇军。
在组织义勇军的过程中,黄显声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是武器装备的严重不足。义勇军的武器大多是一些老旧的枪支和自制的土枪土炮,与日军先进的武器装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显声想尽了办法。他一方面派人到各地收集民间的枪支弹药,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从国外购买武器。
其次是资金和物资的匮乏。义勇军的经费主要依靠社会各界的捐款和自筹,但这些资金远远无法满足部队的需求。士兵们的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冬天没有足够的棉衣,吃饭也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黄显声四处奔波,寻求各方的支持和援助,他的努力得到了一些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的响应,他们纷纷捐款捐物,为义勇军提供了一定的物资保障。
此外,义勇军还面临着训练不足的问题。许多士兵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缺乏战斗经验。黄显声亲自制定训练计划,组织士兵们进行军事训练,教授他们射击、格斗、战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他的严格训练下,义勇军的战斗力逐渐得到了提高。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黄显声带领的辽西抗日义勇军还是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他们积极开展抗日活动,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1931 年12 月26 日,黄显声组成了“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主要是各县的警察和公安部队约两千余人。开始时为 22 路,以后又发展到 54 路。
1932 年 3 月 9 日晚间,辽西义勇军乘沈阳敌守军较少且警戒不严的机会,从大北边门攻入沈阳城。他们将敌伪在北关第 5、11 分局的警察全部予以缴械,并击毙伪警察 4 人,日军宪兵 7 人,然后撤出。这次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却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极大地鼓舞了辽西地区民众的抗日信心。
在黄显声的领导下,辽西抗日义勇军成为一支令日军胆寒的抗日力量。他们在辽西大地上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也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段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