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的枪声,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东北民众心中的爱国热血。面对日军的残暴侵略,他们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自发地组织起了义勇军,毅然投身到抵抗日军的战斗中。
马占山将军领导的江桥抗战,便是东北民众自发反抗的典型代表。1931年11 月 4 日,日军在汉奸张海鹏的配合下,向黑龙江省嫩江桥发起进攻。马占山将军临危受命,率领黑龙江省的爱国官兵和义勇军,在江桥一带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除了江桥抗战,东北各地的义勇军也纷纷展开了抵抗活动。他们在山林中、在田野里,与日军进行着游击战。他们袭击日军的运输队、破坏日军的通讯设施、攻打日军的据点,让日军不得安宁。
义勇军的战士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农民、工人、学生、商人,还有一些旧军队的官兵。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赶走日本侵略者,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充足的物资供应,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战斗。
在战斗中,义勇军们展现出了高尚的精神风貌。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日的行列中来。
东北民众自发组织的义勇军,虽然在武器装备和军事力量上远远不如日军,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反抗意志却无比强大。他们的抵抗活动,为后来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也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愤慨。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们率先行动起来,他们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
在北平,数千名学生涌上街头,他们高举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还我东北山河”等标语牌,高呼着口号,声震云霄。学生们的队伍浩浩荡荡,从学校出发,穿过繁华的街道,向国民党当局的驻地进发。他们要求政府立即出兵抵抗日军的侵略,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
在上海,学生们的游行示威活动更是声势浩大。上海的各大高校联合起来,组织了大规模的请愿团。学生们冒着风雨,步行数公里,来到国民党上海市政府门前。他们在门前静坐示威,要求政府给予明确的答复。一些学生代表还进入政府大楼,与官员们进行面对面的谈判。他们言辞激烈地指责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要求政府采取坚决的行动,收复东北失地。
除了游行示威和请愿活动,学生们还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抗日思想。他们组织演讲队,到街头巷尾、工厂农村进行演讲,向广大民众宣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他们还创办了各种抗日刊物,如《抗日先锋》《救国呼声》等,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揭露日本的侵略阴谋,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侨居海外的爱国华侨们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心系祖国,积极为抗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家,华侨们组织了各种抗日团体,开展募捐活动。他们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为国内的抗日军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支持。一些华侨还亲自回国,参加抗日义勇军,直接投身到对日作战的前线。
在东南亚地区,华侨们的抗日热情同样高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华侨们,不仅捐款捐物,还组织了华侨义勇军。他们经过严格的训练,回国后奔赴抗日战场。这些华侨义勇军作战勇敢,不怕牺牲,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各界也纷纷发出抗日呼声。工商界人士积极响应,他们组织罢市、抵制日货等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文化界人士则通过创作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宣传抗日思想,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一些知名的作家、艺术家,如鲁迅、郭沫若、田汉等,都用自己的笔作为武器,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鼓舞民众的抗日斗志。
宗教界人士也加入到了抗日的行列中。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团体纷纷发表声明,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呼吁信徒们团结起来,为抗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些宗教界人士还组织了慈善活动,为抗日将士和难民提供帮助。
全国各地青年学生的游行示威、请愿活动,侨居海外爱国华侨的捐赠和参战,以及社会各界的抗日呼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洪流。这股洪流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和坚决抵抗的决心,也给国民党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促使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抗日政策。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反应。1931 年9 月20 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宣言中言辞激烈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残暴行径,明确指出日本的侵略是其妄图吞并中国、称霸亚洲的重要步骤。同时,中共中央向全国民众发出了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呼吁各阶层人民摒弃分歧,共同抵抗外敌入侵。
这份宣言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全国人民抗日的道路。它让广大民众清楚地认识到日本侵略的本质和危害,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全国各地的工人、农民、学生、商人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在东北,中国共产党更是积极组织和领导抗日斗争。事变发生后不久,中共满洲省委就召开紧急会议,分析形势,制定了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策略。他们派出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农村、矿山、林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
这些党员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宣传抗日思想,讲解抗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与农民、工人、猎人等各阶层人民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支支抗日游击队如雨后春笋般在东北大地崛起。
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优秀的共产党员,成为东北抗日游击队的杰出领导者。杨靖宇领导的南满游击队,活跃在长白山一带。他们熟悉当地的地形地貌,利用山林的掩护,与日军展开了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他们袭击日军的据点、运输队,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和通讯设施,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赵尚志率领的北满游击队,在松花江流域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他们不畏严寒,不惧强敌,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在战斗中,赵尚志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
周保中领导的吉东游击队,在牡丹江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活动。他们与当地的群众紧密结合,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游击队在群众的掩护下,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军,让日军防不胜防。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分散的抗日游击队逐渐发展壮大,相互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他们不断总结战斗经验,改进战术,提高了战斗力。同时,他们还加强了与其他抗日武装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抗击日军。
到 1933 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游击队已经发展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战斗,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为保卫东北的领土和尊严,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日的行列中来,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日胜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