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地理位置上看,华北地处中国北部,连接东北、西北和中原地区,是中国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有密集的铁路和公路网络,像平汉铁路、津浦铁路等,它们不仅是物资运输的大动脉,也是军队快速调动的关键通道。控制了华北,日本就能凭借这些交通线,迅速将兵力和物资运往中国各地,进一步扩大其侵略范围。
华北北依长城,南濒黄河,西靠太行山,东临渤海,地势平坦开阔,是中国重要的平原地区之一。这种地形有利于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展开,日本的机械化部队可以在这里快速推进,实施其战略计划。而且,华北靠近东北,与日本已经占领的伪满洲国接壤。日本可以以东北为后方基地,源源不断地向华北输送兵力和物资,实现对中国的逐步蚕食。
除了地理位置优越,华北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区,山西的煤炭储量居全国前列。煤炭作为工业的“粮食”,对于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日本可以利用这些煤炭资源,满足其国内工业生产和军事装备制造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其经济和军事实力。
华北还是中国重要的棉花产区,河北、山东等地的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棉花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日本的纺织业在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大量的棉花供应可以保证其纺织工业的正常运转,同时也可以通过纺织品的出口获取巨额利润。
此外,华北地区还有丰富的铁矿、石油等资源。这些资源对于日本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至关重要。日本企图通过占领华北,掠夺这些资源,实现其“以战养战”的战略目标。
日本妄图通过占领华北,进一步扩大其侵华的意图十分明显。占领华北后,日本可以切断中国南北之间的联系,孤立南方的抗日力量。同时,以华北为跳板,向中国的中原、西北和南方地区发动进攻,最终实现其吞并全中国的野心。而且,控制华北还可以对苏联形成战略威慑,巩固其在亚洲的势力范围。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计划中,华北是其实现侵略目标的关键一步。
在日本加紧侵华的严峻形势下,国民政府却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1 年 7 月 23 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正式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的主张。他认为,日本的侵略是“皮肤小病”,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才是“心腹大患”。因此,国民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围剿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上面。
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国民政府从 1930 年到 1934 年,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蒋介石调集了大量的军队和资源,企图一举消灭红军。这使得国民政府在面对日本侵略时,无法集中全部力量进行抵抗。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长城抗战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长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仍然没有放弃对红军的围剿,导致在华北地区的抗日兵力严重不足。许多原本可以用于抗击日军的军队被调往南方参与内战,使得长城沿线的防御力量相对薄弱。
例如,当日军进攻热河时,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畏敌逃跑,而国民政府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援军。这使得日军轻易地占领了热河,进一步威胁到了华北地区的安全。同时,国民政府在抗战过程中,还受到“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束缚,在军事行动上犹豫不决,缺乏坚决抵抗的决心。
然而,在国民政府内部,也有部分爱国将领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表示不满,并采取了积极的抵抗措施。张学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背负着“不抵抗将军”的骂名,但他内心深处始终有着抗日的决心。在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的支持下,张学良制止了热河省主席汤玉麟降日的企图,并采取了增兵热河和暗中接济义勇军等措施,以遏制日军的侵略活动。
到 1932 年底,在热河的军队共有步兵 4 个旅、骑兵3 个旅及特种部队约1.7万人,部署在热河东朝阳、开鲁间,及凌源、赤峰附近和承德周围地区。此外,张学良还于1932年10月组织了以北平分会参事柏桂林及工兵人员组成的阵地构筑委员会,指导热河境内的阵地构筑。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工事构筑进展缓慢,但这些行动都体现了张学良等爱国将领的抗日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