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李杜等人组建“吉林自卫军”

1932 年初,东北的局势愈发严峻,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这片土地,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在吉林地区,原本驻守的东北军在不抵抗政策的影响下,节节败退,大片领土沦陷。

李杜,这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将领,时任依兰镇守使兼第24 旅旅长。他看着家乡被日军侵略,心中悲愤交加。同时,丁超、冯占海等爱国将领也和李杜有着相同的感受,他们不甘心坐视日军的暴行,决心联合起来,组建一支抗日武装力量,保卫吉林,保卫家园。

李杜等人深知,要想有效地抵抗日军,必须有一支统一指挥、团结协作的队伍。于是,他们开始积极联络各方力量。1932 年 1 月31 日,李杜、丁超、冯占海等将领在哈尔滨举行会议,决定共同组建“吉林自卫军”。李杜被推举为自卫军总司令,丁超任护路军总司令,冯占海任副司令兼右路总指挥。

“吉林自卫军”的队伍构成较为复杂,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力量。其中,一部分是原东北军的正规部队,这些士兵有着一定的军事训练和战斗经验,是自卫军的核心力量。例如李杜所率领的第 24 旅,他们训练有素,作战勇敢,在后续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有一部分是各地的警察部队和民团。这些警察和民团成员大多来自本地,对当地的地形和民情十分熟悉。他们怀着对日军的仇恨,积极响应自卫军的号召,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来。他们虽然装备简陋,但战斗热情高涨,为自卫军增添了不少力量。

另外,一些爱国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也纷纷加入自卫军。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为自卫军的宣传、组织等工作做出了贡献。有的学生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编写抗日宣传标语和传单,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有的则参与到医疗救护等后勤工作中,为受伤的战士提供帮助。

“吉林自卫军”组建后,立即展开了初期的抵抗行动。1932 年2 月,日军向哈尔滨发动进攻。李杜等人率领自卫军在哈尔滨外围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利用地形优势,构筑防御工事,顽强地阻击日军的前进。

在战斗中,自卫军的士兵们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毫不退缩,用简陋的武器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有的士兵在子弹打光后,就拿起刺刀与日军进行近身肉搏;有的士兵身负重伤,仍然坚持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冯占海率领的右路部队在战斗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们主动出击,多次袭击日军的侧翼和后方,打乱了日军的进攻部署。在一次战斗中,冯占海得知一支日军运输队要经过一条公路,他立即带领部队设下埋伏。当运输队进入伏击圈后,自卫军突然发起攻击,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自卫军成功地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物资,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然而,“吉林自卫军”在初期的抵抗行动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武器装备严重不足。自卫军的武器大多是一些老旧的枪支和弹药,与日军先进的武器相比,差距悬殊。很多士兵只能使用土枪、大刀等简陋的武器与日军作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卫军的战斗力。

其次,物资匮乏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日军的封锁和破坏,自卫军的粮食、药品等物资供应十分困难。士兵们常常吃不饱饭,受伤的战士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寒冷的冬天,很多士兵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忍受着严寒的折磨。

此外,自卫军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原东北军的军官仍然受到不抵抗政策的影响,对抗日的决心不够坚定。在战斗中,他们有时会出现犹豫和退缩的情况,影响了部队的整体战斗力。而且,自卫军各部队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也不够默契,在战斗中有时会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吉林自卫军”的将士们依然坚守在抗日的前线。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抗击日军的钢铁长城,为保卫吉林、保卫祖国的尊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抗日斗争中,成为吉林地区抗日的一面旗帜。 GvOLRUXtngucdEa++vWZbUZOZlX0WqpojARtlHgq4ZrFt87HhlZew2Cjxn7f8os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