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在欧洲考察盐务时,看到英、法、德等国的食盐已大量改用雪白纯净的精盐,而中国的食盐市场却被英、日厂商垄断,国人只能食用质量低劣的粗盐,这一巨大的反差让他深感痛心。
当时,中国的食盐生产技术十分落后,仍采用传统的晒盐法,生产出的粗盐不仅杂质多、色泽灰暗,而且氯化钠含量远低于欧洲饲料盐85%的标准。这种粗盐不仅口感差,还存在卫生隐患,严重影响了国人的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英、日等国的精盐凭借其优质的品质和先进的包装,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这些精盐价格相对较高,但由于其质量明显优于国产粗盐,仍然受到了一些消费者的青睐。英、日厂商利用其技术和市场优势,对中国的食盐市场进行了垄断,使得中国的民族盐业发展举步维艰。
范旭东深知,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关系到国计民生。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却在食盐生产和供应上依赖外国,这不仅是国家的耻辱,也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民族尊严。因此,他决心创办自己的精盐厂,打破英、日厂商的垄断,为国人提供优质的精盐。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战争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盐市场方面,战争导致进口中国的洋碱减少,天津、上海等用纯碱作原料的工厂纷纷停工。同时,由于战争的影响,英、日等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范旭东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市场变化,他认为这是创办精盐厂的绝佳时机。于是,他在考察回国后,不顾政局的动荡和困难,毅然决定投身于精盐厂的创办事业中,希望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理想。
范旭东深知,要创办精盐厂,选址至关重要。乘船东渡日本时,出发地塘沽那白花花的盐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一番考察,他发现塘沽不仅近海临港,交通便捷,而且附近唐山有煤炭资源支持,铁路联通,具备发展盐碱化工业的巨大潜力。于是,他果断地将厂址选定在了塘沽。
选址确定后,接下来面临的就是筹集资金的难题。创办精盐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范旭东当时并没有足够的积蓄。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积极地四处奔走,寻求支持。在他的努力下,得到了梁启超、蔡锷等社会名流的支持,同时也吸引了黎元洪、曹锟等军政界人士的投资。1914年,在众人的帮助下,范旭东成功地筹集到了资金,在天津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
资金到位后,工厂的建设工作随即展开。范旭东买下了塘沽的一个简陋制盐作坊和16亩土地,开始了紧张的建设。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以厂为家,晚上就睡在办公桌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厂的建设中。在建设过程中,他亲自参与每一个环节,从厂房的设计到设备的采购,都严格把关,确保工厂的建设质量。
工厂建成后,范旭东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研制精盐。当时,国内并没有成熟的精盐生产技术,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范旭东亲自带领团队进行试验,不断尝试不同的方法和工艺。他把书房当成实验室,办公桌当成实验桌,白天做实验,晚上休息。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他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雪白纯净的精盐。
1916年4月6日,久大精盐厂竣工投产。同年9月11日,第一批精盐顺利产出。当看到那雪白的精盐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流出时,范旭东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批精盐的产出,更是他实业救国梦想的开始。
为了让久大精盐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范旭东亲自设计了一枚五角星商标,起名“海王星”。这个商标寓意着征服海洋、自强不息、科学救国的美好梦想。此后,久大精盐凭借其优质的品质和独特的商标,迅速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不仅在天津、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还为日后永利碱厂的创办提供了原料和人才保障,尤其是在资金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久大精盐的成功投产和良好市场反响,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国内外盐商的强烈不满和恐慌。他们纷纷联合起来,对久大精盐进行了疯狂的围剿。
日商为了打压久大精盐,四处散布谣言,声称久大精盐含有有害物质,食用后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些谣言在市场上迅速传播,使得一些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对久大精盐产生了恐惧和疑虑,导致久大精盐的销量一度下滑。
与此同时,英公使也在背后推波助澜,以各种借口封锁港口,阻止久大精盐的运输和出口。这使得久大精盐的销售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产品积压严重,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国内的一些盐商也不甘示弱,他们联合起来,对久大精盐进行攻伐。他们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势力和关系,对久大精盐进行恶意诋毁和排挤,试图将久大精盐挤出市场。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范旭东并没有退缩。他深知,只有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首先,他加大了对久大精盐的宣传力度。通过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上刊登广告,向消费者介绍久大精盐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和营养价值,让消费者了解久大精盐的优势和特点。同时,他还组织了一些促销活动,如打折、赠送礼品等,吸引消费者购买久大精盐。
其次,他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对每一批产品都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他还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纯度,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他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除了在国内各大城市设立销售点外,他还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通过与国外的经销商合作,将久大精盐出口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进一步扩大了久大精盐的市场份额。
在范旭东的努力下,久大精盐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销量不断攀升,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到1919年,久大精盐厂扩建东厂后,年产量可达6万2千多吨,每年可获利五六十万元。久大精盐不仅打破了英、日厂商对中国食盐市场的垄断,还为中国民族盐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