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的烽火迅速燃遍中华大地,永利铔厂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艰难的困境之中。
此时,永利铔厂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成为国内重要的化工企业。面对国家的危难,范旭东毅然决定让永利铔厂接受军需任务。工厂迅速调整生产计划,转产硝酸铵,日夜不停地赶制炸药,这些炸药被送往南京金陵兵工厂,为抗击日军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持。工人们加班加点,不辞辛劳,他们深知自己生产的每一包炸药都关系到前线战士的生命和国家的安危。
然而,永利铔厂的重要性也引起了日军的觊觎。日本人深知范旭东所办工厂的军用、民用价值,妄图通过合作办厂的方式将其吞并,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日军通过各种渠道对范旭东进行威逼利诱,承诺只要合作,工厂就能保全,范旭东本人也能享受荣华富贵。他们甚至威胁说,如果不合作,工厂将被炸毁,所有员工都将面临危险。
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范旭东的态度异常坚定。他深知一旦与日军合作,不仅会沦为民族罪人,也将使自己多年来为中国化学工业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他斩钉截铁地指示天津永利碱厂的李烛尘和南京永利铔厂的侯德榜:“宁举丧,不受奠仪!”这句话体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爱国精神。
日军见利诱不成,便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他们分三次对永利铔厂进行轰炸,工厂的厂房、设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产被迫停止。曾经热闹繁忙的工厂变得一片狼藉,废墟中弥漫着硝烟和绝望的气息。许多工人在轰炸中失去了生命,幸存者们也陷入了恐慌和无助之中。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范旭东没有被打倒。他看着被炸毁的工厂,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悲痛,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重建工厂、继续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决心。他鼓励员工们不要气馁,要振作起来,共同面对困难。他知道,虽然眼前的困难重重,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让永利铔厂重新焕发生机。
面对日军的轰炸和威胁,范旭东深知永利铔厂已无法在原址继续生产。为了保存中国化学工业的火种,避免工厂落入日军手中,他果断做出了西迁的决策。
1937年11月21日,范旭东正式宣布永利铔厂和“永久黄”团体成员西迁。这一决策意味着要将庞大的工厂设备和众多的职工转移到千里之外的大后方,困难可想而知。但范旭东没有丝毫犹豫,他深知这是唯一的出路,也是为了中国化学工业的未来。
西迁行动迅速展开。首先是转移职工。永利铔厂和“永久黄”团体共有1000多名职工,他们拖家带口,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西迁的征程。范旭东组织人员为职工们安排交通工具,协调住宿和饮食,尽可能地保障他们的安全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亲自关心每一位职工的情况,鼓励他们坚定信心,克服困难。
拆卸设备是西迁行动中的另一项艰巨任务。工厂里的设备大多体积庞大、重量惊人,而且很多设备都是精密仪器,拆卸和搬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损坏。范旭东带领技术人员制定了详细的拆卸方案,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设备一件件拆卸下来,做好标记,然后进行包装和运输。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他们还专门定制了特殊的包装箱,并在运输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在西迁途中,他们遇到了重重困难。当时,交通状况十分恶劣,道路崎岖不平,交通工具也非常有限。职工们和设备只能依靠火车、汽车和船只等有限的交通工具进行运输,而且经常需要在不同的交通工具之间转换,增加了运输的难度和风险。此外,沿途还时常遭遇日军的空袭和骚扰,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有一次,运输设备的船只在长江上遭到了日军飞机的轰炸,部分设备被炸毁,一些职工也不幸遇难。但这并没有让他们退缩,范旭东鼓励大家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前进。他们迅速组织人员对受损的设备进行修复和整理,然后重新安排运输。
还有一次,运输队伍在经过山区时,遇到了山体滑坡,道路被阻断。范旭东带领大家一起清理道路,搬运设备,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终于打通了道路,让运输队伍继续前行。
尽管困难重重,但范旭东和他的团队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将大部分职工和设备安全地转移到了大后方。
1938年底,历经千辛万苦西迁的范旭东,将重建化工基地的目光投向了四川乐山五通桥老龙坝。这里山峦环绕,岷江支流涌斯江穿流而过,丰富的井盐资源和水资源,让范旭东看到了重建化工基地的希望。他决心在这里重新打造中国的化工产业,延续民族工业的火种。
范旭东迅速组织人员开始了重建工作。凿石挖土、建房筑屋,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挑战。工人们挥舞着锄头和铁锤,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凿地基,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范旭东亲自在现场指挥,与工人们一同劳作,他的身影穿梭在工地的各个角落,鼓励着大家坚持下去。
然而,重建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远超想象。资金短缺是首要问题。战争使得经济陷入困境,筹集重建所需的巨额资金变得异常艰难。范旭东四处奔走,向政府和社会各界寻求支持。他详细阐述重建化工基地对于国家抗战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援助。尽管得到了一些支持,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技术和设备的难题也接踵而至。西迁过程中,部分设备遭到损坏,而当地的技术条件有限,修复和重新安装设备困难重重。一些关键的零部件在当地无法找到,需要从外地采购,但交通的不便使得物资运输变得极为缓慢。范旭东和技术人员们日夜研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他们对损坏的设备进行改造,利用当地的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替代品,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让部分设备重新运转起来。
生活条件的艰苦也考验着每一个人。五通桥老龙坝地处偏远,生活设施简陋,职工们的住宿和饮食都成了问题。范旭东想尽办法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他组织人员搭建简易的宿舍,为职工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他还关心职工们的心理状态,经常与他们交流,鼓励大家保持乐观的心态,共同克服困难。
尽管困难重重,但范旭东的决心从未动摇。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在这片土地上重建中国的化工基地。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五通桥老龙坝逐渐有了化工基地的雏形。厂房拔地而起,设备开始运转,一个新的化工产业中心正在悄然崛起。范旭东和他的团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中国的化学工业在战火中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