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碱厂的成功,让范旭东深刻认识到中国化学工业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他意识到,中国的化学工业若要实现全面、快速的发展,仅依靠制碱是远远不够的,硫酸、硝酸等基本工业的自立至关重要。因为硫酸厂平时可为民用,如用于化肥生产等,而一旦国家遭受侵略,又能迅速转为军用,生产火药等军需物资。所以,绝不能让外国人染指这一关键领域。基于这样的认识,范旭东于1929年正式向国民政府提出承办硫酸铵厂的申请,并积极着手筹备相关事宜。
在选址方面,范旭东经过深思熟虑和实地考察,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南京长江北岸的卸甲甸。这里交通十分便利,水路有长江航道,可实现原材料和产品的便捷运输;陆路有铁路与外界相连,能保障物资的高效流通。而且,周边地区有丰富的煤炭和石灰石等资源,为硫酸铵厂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此外,当地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大规模工厂的建设和布局。
资金筹措是筹建硫酸铵厂面临的一大难题。建设这样一座现代化的工厂,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范旭东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贷款,向政府详细阐述硫酸铵厂对于国家工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意义,最终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援助。另一方面,他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凭借永利碱厂的良好声誉和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
技术和设备问题也是筹建过程中的关键挑战。当时,国内在硫酸铵生产技术和设备方面几乎是空白,必须从国外引进。范旭东派遣侯德榜等技术骨干出国考察,与多国公司商谈技术合作和设备采购事宜。在与美国氮气工程公司的谈判中,遇到了诸多困难。该公司起初态度傲慢,提出了苛刻的合作条件。但侯德榜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谈判经验,与对方进行了艰苦的周旋。他详细了解对方的技术优势和设备特点,同时也向对方展示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永利的实力。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最终与美国氮气工程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此外,对于一些无法直接引进的设备,范旭东组织技术团队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通过不断的试验和改进,成功制造出了符合生产要求的设备。
在范旭东的精心筹划和全体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硫酸铵厂的筹建工作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稳步推进,为后续的建设和投产做好了充分准备。
为了给硫酸铵厂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范旭东派遣侯德榜出国考察,并与多国公司展开商谈。侯德榜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他带着团队成员,踏上了充满挑战的征程。
他们首先来到了欧洲,拜访了多家在化工领域具有领先技术的公司。然而,欧洲公司大多对中国市场缺乏了解,并且出于技术保护的考虑,对合作持谨慎态度。有的公司虽然表示愿意合作,但提出的条件极为苛刻,要求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和设备采购费用,还限制了技术的使用范围和后续的研发权利。侯德榜和团队成员们经过仔细分析和权衡,认为这些条件不利于硫酸铵厂的长期发展,于是果断放弃了与欧洲公司的合作机会。
随后,侯德榜将目光投向了美国。美国在化工技术和设备制造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公司。侯德榜带领团队与多家美国公司进行了接触和洽谈,其中与美国氮气工程公司的谈判最为艰难。
美国氮气工程公司是一家在硫酸铵生产技术领域具有卓越声誉的公司,他们拥有先进的工艺流程和高效的生产设备。然而,该公司对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持有怀疑态度,认为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缺乏足够的技术实力和管理经验来消化和应用他们的技术。在谈判初期,美国氮气工程公司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包括要求永利公司支付高昂的技术许可费用、购买他们指定的设备和原材料,并且限制永利公司在技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自主决策权。
面对这些苛刻的条件,侯德榜并没有退缩。他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谈判经验,与美国氮气工程公司的代表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他详细介绍了永利碱厂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展示了中国化工行业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同时,他也强调了永利公司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决心和能力,表达了希望与美国氮气工程公司进行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意愿。
在谈判过程中,侯德榜还巧妙地运用了策略,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合作方案。他建议双方共同成立一个技术研发中心,共享技术资源和研发成果,以提高硫酸铵生产技术的水平和效率。此外,他还提出了分期支付技术许可费用和设备采购费用的方案,以减轻永利公司的资金压力。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谈判,侯德榜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美国氮气工程公司被他的诚意和专业所打动,同意降低技术许可费用和设备采购价格,并且放宽了一些合作条件。最终,双方达成了合作协议,永利公司成功引进了美国氮气工程公司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除了从美国氮气工程公司引进的设备外,侯德榜还通过其他渠道采购了一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他与德国、英国等国家的设备制造商进行了合作,确保了设备的质量和性能。这些设备的采购来源广泛,涵盖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为硫酸铵厂的建设和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设备的及时采购和到位,为硫酸铵厂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得硫酸铵厂能够采用高效、环保的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这些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保证了工厂的连续运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侯德榜的努力下,硫酸铵厂的技术引进和设备采购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为中国化工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范旭东的统筹规划和侯德榜等技术骨干的不懈努力下,永利铔厂的建设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从1934年破土动工开始,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日夜奋战在工地上。
建设初期,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南京长江北岸的卸甲甸,地势低洼,时常遭受洪水侵袭。建设团队不得不先进行大规模的地基处理和防洪工程建设,以确保工厂的安全和稳定。同时,由于工厂规模庞大,涉及到众多的建筑和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协调和管理难度极大。但建设者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专业的技能,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各项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永利铔厂的轮廓逐渐清晰。硫酸厂、氨厂和硫酸铵厂的主体建筑拔地而起,各种先进的设备也陆续安装调试完毕。1937年2月5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永利铔厂迎来了关键的时刻——一次开车成功,顺利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的硫酸铵。
当洁白的硫酸铵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流出时,整个工厂都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范旭东激动不已,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批产品的诞生,更是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永利铔厂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自己的现代化硫酸铵生产企业,打破了英、德等国对中国硫酸铵市场的长期垄断。
从国内影响来看,永利铔厂生产的“红三角”牌化肥,质量可与美国杜邦公司的产品媲美,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永利铔厂的成功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化工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推动了中国化学工业的整体进步。
在国际上,永利铔厂的建成投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实力和潜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化学工业领域的崛起。“红三角”牌硫酸铵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远销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永利铔厂的成功,是范旭东等一代民族企业家爱国精神和不懈努力的结晶。它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