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永利碱厂:突破垄断的征程

制碱业的困境与决心

在久大精盐取得成功后,范旭东将目光投向了制碱业。当时的中国制碱业,完全被英国卜内门公司垄断。卜内门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和成本优势,牢牢掌控着中国的碱业市场,形成了浓厚的国际垄断之势。

由于这种垄断,国内碱价被抬得极高。碱作为印染等行业的重要原料,价格高昂使得许多民族布业工厂陷入了困境。当时国人常见的粗布长袍,色彩单调且不耐磨,而印染布料因需要用碱,成本过高成为奢侈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洋运输困难,英商更是乘机将纯碱价钱抬高七八倍,甚至捂住不卖,众多民族布业工厂因此被迫停工,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范旭东曾到卜内门的英国本部参观,英国人的嘲弄让他倍感屈辱。英国人轻蔑地说,你们看不懂制碱工艺,还是看看锅炉房就好了。这深深刺痛了范旭东的民族自尊心,他决意雪耻制碱,打破英国公司的垄断。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范旭东开始四处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一群跟他意气相投的青年科学家围拢在他的周围,其中有苏州东吴大学化学硕士陈调甫、上海大效机器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王小徐、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气化学专业毕业生李烛尘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侯德榜。这是企业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团队,他们都怀着为中国化学工业崛起而奋斗的决心,愿意追随范旭东。

陈调甫在永利财务最紧张的时刻,即便爱妻潘瑛如去世,他在葬礼后仍将所受礼金全部交给了范旭东,足见其对事业的执着和对范旭东的信任。李烛尘日后出任共和国的食品工业部部长,侯德榜更是因独创的“侯氏制碱法”而闻名世界。他们这群人为了中国的制碱事业,甘愿付出一切,在范旭东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打破西方垄断的艰难征程。

永利制碱公司的筹备

1918年,在范旭东的积极推动下,永利制碱公司在塘沽正式成立。公司成立之初,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如何打通制碱的工艺流程。

陈调甫和王小徐临危受命,他们在范旭东的家中建起了一座3米高的石灰窑,制成一套制碱设备,开始了艰苦的试验。在接下来的3个多月里,他们日夜坚守在实验室,不断调整参数、改进工艺。每一次试验的失败,都没有让他们气馁,反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斗志。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们终于打通了工艺流程,成功制出了9公斤合格的纯碱。

然而,工厂的筹备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设备采购方面,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当时,垄断制碱技术的几大国际公司对技术和设备进行了严格的保密,几乎无法采购到成套的机器设备。一切都需要重新设计、钻研自制,这无疑给筹备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范旭东四处奔走,寻找能够提供设备的厂家。但大多数厂家都受到国际公司的制约,不敢与永利制碱公司合作。即使有少数愿意合作的厂家,也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设备价格高昂,而且交货时间无法保证。

在技术方面,国际公司的封锁更是让永利制碱公司举步维艰。他们试图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制碱技术,但遭到了拒绝。西方国家在制碱业以氯化钠与石灰石为原料的“苏尔维法”上已经形成专利垄断,对外绝不公开。永利制碱公司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

面对这些困难,范旭东并没有退缩。他鼓励团队成员要坚定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他说:“我们不能依赖别人,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他们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反复的试验,逐渐掌握了制碱的核心技术。

尽管筹备工作充满了艰辛,但范旭东和他的团队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他们的努力下,永利制碱公司的筹备工作在艰难中稳步推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艰难的试车与挫折

1924年8月,历经多年筹备,永利碱厂终于迎来了首次开工的重要时刻。投入200万元的心血,众人满心期待着产出合格的碱制品。然而,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大家的希望。第一批成批量产出的碱,竟是红黑相间的劣质碱,杂质含量极高,根本无法达到市场的需求。

消息一经传出,英资公司发出一阵嘲笑之声,他们似乎早已预料到永利碱厂会遭遇这样的失败。更糟糕的是,此时4台船式煅烧炉全部烧坏,无法再用,全厂一度被迫停产。这一系列的打击,让苦候数年的股东们失去了耐心,他们开始质疑永利碱厂的未来,纷纷要求撤资,给本就艰难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就在永利碱厂陷入绝境之时,英国卜内门公司却趁机伸出了“橄榄枝”。他们提出与范旭东会谈,希望能够入股永利,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控制永利碱厂,继续维持其在中国制碱业的垄断地位。卜内门公司以为范旭东会在困境中妥协,但他们低估了范旭东的决心。范旭东以公司章程明确规定“股东只限于享有中国国籍者”为理由,坚决地予以回绝。他深知,一旦让外国公司入股,永利碱厂将失去自主发展的机会,中国的制碱业也将永远无法摆脱外国的控制。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范旭东没有丝毫动摇。他深知,这是永利碱厂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挫折,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他鼓励团队成员不要气馁,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振作起来。他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范旭东四处奔走,寻求各方的支持。他向银行贷款,争取政府的补贴,同时也说服了一些股东继续留在公司,共同渡过难关。在他的努力下,永利碱厂逐渐恢复了生产,开始了新一轮的试验和改进。

在这个过程中,范旭东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他相信,只要团队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生产出合格的碱制品。他的坚持和决心,也感染了每一位团队成员,大家都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实现永利碱厂的目标而奋斗。

成功制碱与国际荣誉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后,范旭东和他的团队始终没有放弃。他们日夜坚守在工厂,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和改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1926年6月29日,永利碱厂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成功生产出了纯净洁白的合格碱。

当第一块洁白的碱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整个工厂都沸腾了。工人们欢呼雀跃,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范旭东眼噙热泪,紧紧握住身旁陈调甫的手,声音颤抖地说:“这些年,我的衣服都嫌大了。老陈,你也可以多活几年了。”这一刻,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为了区别于“洋碱”,范旭东给产品取名为“永利纯碱”。“纯碱”这个名字,不仅代表了产品的纯净和高品质,更蕴含着范旭东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期望和信心。他希望通过生产出优质的纯碱,打破西方列强的垄断,让中国的化学工业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早在1920年,永利就注册了“红三角”牌商标。如今,“红三角”牌纯碱以其卓越的品质,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从1927年到1937年,永利的纯碱年产量翻了三番多,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远销日本、印度、东南亚一带。在天津,永利碱厂、南开大学和《大公报》被合称为“天津三宝”,分别代表了那一时代工业、大学和新闻业的最高水准。永利碱厂的主体厂房南北高楼耸入云天,碳化厂房高32米,共有8层,蒸吸厂房高47米,达11层,不但是华北第一高楼,更是塘沽乃至整个天津的标志性建筑。

1926年8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红三角”牌纯碱荣膺大会金质奖章。专家的评语是:“这是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这一荣誉的获得,让永利碱厂和“红三角”牌纯碱在国际上声名远扬。它不仅证明了中国制碱业的实力,也为中国民族工业赢得了尊严和荣誉。

“红三角”牌纯碱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打破了西方列强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同时,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企业家投身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范旭东和他的团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中国制碱业的辉煌篇章,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CsypuSlbGEbpk0QVImWb+llfGxRLUIyja+hVMz572oDumSYTmjPmtDnWzoGvb5u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