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当大多数人还在使用拨号盘电话时,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约瑟夫·维森鲍姆创造了艾丽莎(ELIZA)——一个模拟心理治疗师的程序。有趣的是,尽管ELIZA只有200多行代码,仅能做简单的句型替换(如把“我很难过”转为“为什么你感到难过?”),却让许多用户产生了情感依赖。这种被称为“ELIZA效应”的现象,至今仍提醒我们:人类对拟人技术有着天然亲近感。这些早期的聊天机器人就像是会“鹦鹉学舌”的助手——你问什么,它答什么,缺乏真正的理解和主动思考能力。它们更像是一面会回音的镜子,而非独立思考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