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在求解数学问题时往往需要从不同角度考察.例如:对于一个初等数学问题,既可以从初等观点看,也可以从高等观点看,观点越高问题可能变得越简单;既可以从代数的角度审视,也可以从几何的角度审视,这样往往导致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也可能将从几个角度对考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问题的本质有透彻的理解.
许多数学问题要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去计算同一个量,即将同一个量“算两次”.如果计算的结果不产生矛盾,那么就得到一个等式;如果所得的结果不同,那么就产生矛盾;后者正是采用反证法所期望的.如果有两种方法计算同一个量时,至少有一种方法采取的是估计的方法,那么得出的是不等式.下面就结合若干典型竞赛题对以上三种方面进行讨论.
例1 (第2届全俄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在 n × n ( n 为奇数)的方格表里的每-个方格中,任意填上一个+1或-1,在每一列的下面写上该列所有数的乘积,在每行的右面写上该行所有数的乘积.证明:这2 n 个乘积的和不等于0.
证明 设 p 1 , p 2 ,…, p n 是各行的乘积, q 1 , q 2 ,…, q n 是各列的乘积.
我们用两种方法计算,得到表中所有的乘积
这说明 p 1 , p 2 ,…, p n 和 q 1 , q 2 ,…, q n 中有偶数个-1,即在全部2 n 个数 p 1 , p 2 ,…, p n , q 1 , q 2 ,…, q n 中有偶数个-1,同样有偶数个+1.
设有2 k 1 个-1,2 k 2 个+1,则2 k 1 +2 k 2 =2 n ,即 k 1 + k 2 = n .因为 n 为奇数,所以 k 1 ≠k 2 (否则有偶数=奇数),即2 k 1 ≠2 k 2 .
例2 (第26届IMO预选题) x 1 , x 2 ,…, x n 中每一个取值1或-1,且
求证 : x 被4整除.
证明 先证明2丨 n .由于(*)式左边共 n 项,每一项为+1或-1,总和为0,因此其中-1与+1各有 k 项,从而 n =2 k .
其次证明
也就是
,为此考虑(*)中左边
n
项的乘积,一方面,这积为(
x
1
x
2
…
x
n
)
4
=1.
另一方面,由于其中 k 项为-1,这积为(-1) k .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去计算同一个量( n 项的乘积),结果应当相等,所以(-1) k =1,从而 k 为偶数,所以4丨 n .
例3 正整数 n 的一个单调剖分定义为 n 的一种表示: n = m 1 + m 2 +…+ m k ,其中 m 1 , m ,…, m k ∈ N + ,且满足 m 1 ≥ m 2 ≥…≥ m k ≥1.试证:把 n 分成最大项为 k 的单调剖分的个数等于把 n 分成 k 项的单调剖分的个数.
如: n =7与 k =4,7分为最大项为4的剖分为4+1+1+1,4+2+1,4+3,7分为4项的剖分为4+1+1+1,3+2+1+1,2+2+2+1.
证明 对于 n 的剖分,我们引入对应的Ferrer图表,它的第一行含 m 1 个方格,第二行含 m 2 个方格,…,第 k 行含 m k 个方格,方格总数是 n .(横看!如图1所示)
现将Ferrer图表中行列交换得共轭图表,它对应的剖分成为原剖分的共轭部分,它是将 n 分成 m 1 = k 项的剖分.(竖看!如图2所示)
图1
图2
这种共轭运算是一种映射,它是把 n 分为最大项是 k 的剖分全体与 n 分为 k 项的剖分全体间的一一对应,所以这两剖分数是相等的.
例 4求满足以下条件的正整数 r 的最大值:对集合{1,2,…,1 000}的任意五个500元子集,均存在两个子集至少有 r 个相同的元素.
解 假设这五个子集为 A 1 , A 2 , A 3 , A 4 , A 5 ,而对于每个 i ∈{1,2,…,1000},设 i 在 A 1 , A 2 , A 3 , A 4 , A 5 中出现了 a i 次.由算两次可知 a 1 + a 2 +…+ a 1 000 =2 500.
对于每个
i
,它在
对集合中出现,我们先计算
的最小值.
因为
a
i
是整数,所以(
a
i
-2)(
a
i
-3)≥0,因此
a
i
(
a
i
-1)≥4
a
i
-6,故
2
a
i
-3,因此
等号在有500个 a i 等于2、另外500个等于3的时候取到.
我们计算每对集合的相同元素个数并求和,由算两次可知这个和就是
.由于有
个集合对,由平均值原理,必有一对集合有至少
=200个相同的元素,因此
r
=200满足题目条件.
下面我们构造一个例子.
容易验证这5个集合中的任意两个都恰有200个相同的元素.
综上所述,所求最大的 r =200.
例5 (第10届全俄数学奥林匹克)如图3,给定两张3×3方格纸,并且在第一方格内填上“+”“-”号,现在对方格纸中任何一行或一列作全部变号的操作.问可否经过若干次操作,使图3(a)变成图3(b)?
解 答案是否定的.用反证法.假设图3(a)在第一、二、三行经过 m 1 , m 2 , m 3 次操作,而第一、二、三列经过 n 1 , n 2 , n 3 次操作变成了图3(b).
图3
由于图3(a)和图3(b)左上角符号相反,而从“+”变到“-”要进行奇数次变号,故 m 1 + n 1 是奇数.
同理, m 2 + n 1 为偶数, m 1 + n 2 , m 2 + n 2 都为奇数.
则
是奇数.
但这个和又等于2( m 1 + m 2 + n 1 + n 2 ),是偶数.得出矛盾.
例6 一次集会有2 021个人参加,某些人之间互相握了手.试证明,可以从参与集会的人中找到一个人,此人在集会中恰与偶数个人(可能是0个人)握了手.
证明 假设有 k 对人握了手,每个人握手的人数分别为 a 1 , a 2 ,…, a 2021 .
由于每一对人握手时,这两个人握过手的人数各自增加1,故总和增加2.
因此 a 1 + a 2 +…+ a 2 021 =2 k .
如果 a 1 , a 2 ,…, a 2 021 都是奇数,那么左边是奇数,右边是偶数,矛盾!
因此 a 1 , a 2 ,…, a 2 021 中至少有一个偶数,即存在一个人恰与偶数个人握了手.
例7 (第19届IMO试题)在一个有限的实数列中,任何7个连续项的和是负的,任何11个连续项的和是正的.试问这样一个数列最多能包含多少项?
解 我们证明这个数列至多含16项.
首先证明17项就不能具有所述的性质,用反证法,假设有一个17项的数列 a 1 , a 2 , a 3 ,…, a 17 具有所述性质,将每连续11项写成一行
共写成七行(恰好写成 a 17 为止).
横求和,得
竖求和,得
这一矛盾说明 n ≤16.
构造数列6,6,-15,6,6,6,-16,6,6,-16,6,6,6,-15,6,6知 n =16的数列是存在的.
例8 (第1届CMO试题)能否把1,1,2,2,3,3,…,1 986,1 986这些数排列成一行,使得两个1之间夹着1个数,两个2之间夹着2个数,…,两个1 986之间夹着1 986个数?请证明你的结论.
解 假设能将上述2×1 986个数排成一列满足要求,这时任一个数 i ∈1,2,…,1 986有两个“坐标”,前一个坐标 x i 是 i 第一次出现时的位置,后一个坐标 y i是 i 第二次出现的位置,显然
现在用两种方法考虑所有坐标的和.
一方面,坐标的和为
是一个偶数.
另一方面,每一个 i ∈ 1,2,…,1 986的两坐标之和为 x i + y i =2 x i + i +1.
因而所有坐标之和为
是一个奇数,矛盾.故答案是否定的.
例9
一次比赛有
m
名选手和
n
名评委,其中
n
是奇数.每名评委都对每名选手给出“通过”或“不通过”两种成绩之一.已知任意两名评委最多对
k
名选手给出的成绩相同,证明:
证明 我们考查任意一名选手,假设有 a 名评委给他“通过”, n - a 名评委给他“不通过”.那么给他相同成绩的评委对子数为
注意:这是关于
a
的一个二次函数,对称轴为
,由于
a
必须是整数,故上述二次函数在
或
处取到最小值,最小值为
我们计算每一对评委对选手给出的成绩相同的次数之和.一方面,由条件知每个次数均不超过
k
,故这个和不超过
;另一方面,由于每名选手至少被
评委给出相同的成绩,故这个和不少于
因此,
化简得
例10
(第39届普特南数学竞赛试题)给定平面上
n
个相异点.证明其中距离为单位长的点对少于
对.
证明
对于平面上的点集
,令
e
i
表示与
p
i
相距为单位长的点
p
i
的个数,则相距为单位长的点对的对数是
设 C i 表示以 p i 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
因为每对圆至多有2个交点,故所有 C 1 , C 2 ,…, C n 至多有
个交点.
只需讨论每一
e
i
≥1的情形就够了.点
p
i
作为
C
j
的交点出现
次,因此
由柯西不等式知
于是
所以
例11 (第30届IMO试题)设 n 和 k 是正整数, S 是平面上 n 个点的集合,满足:
(1) S 中任何三点不共线.
(2)对 S 中的每一点 P , S 中存在 k 个点与 P 距离相等.
求证
:
证明
为方便起见,不妨将以
S
中的点为两个端点的线段称为“好线段”.一方面,好线段的条数显然为
;另一方面,由(2)知:以
S
中任一点
P
为圆心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上至少有
k
个
S
中的点.因此,这个圆至少有
条弦是好线段.
S
中有
n
个点,因而可作
n
个圆,每个圆有C
n
2
条弦是好线段,共有
条.不过其中有一些被重复地计算了两次或更多次,这种线段是两个圆或几个圆的公共弦,由于每两个圆至多有一条公共弦.所以
n
个圆至多有C
n
2
条公共弦(重复计算在内),从而至少有
条弦是好线段.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得
化简得
解得
从而
作者:朱华伟.原载:《中学数学》199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