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选修1 2、选修2-2“推理与证明”中,要求“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本文依据《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说明与建议,对“演绎推理”这一节的内容安排做一些探讨.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过程相反,它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就是由大前提、小前提推出结论的三段论式推理.
例1 大前提:马有四条腿;
小前提:白马是马;
结 论:白马有四条腿.
这是三段论式推理常用的一种格式,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三段论的公式中包含三个判断:
第一个判断称为大前提,它提供了一个一般的事实或道理;
第二个判断称为小前提,它指出了一个特殊情况;
这两个判断联合起来揭示了一般事实或道理和特殊情况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了第三个判断——结论.
三段论式推理的根据,用集合的观点来讲,就是:若集合M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P,S是M的子集,那么S中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P.
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蕴涵关系,因而,只要大前提、小前提都是真实的,推理的形式是正确的,结论就必是真实的.但错误的前提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数学理论都是用演绎推理组织起来的.每一个数学理论都是一个演绎体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几里得几何,它是建立在五组公理之上的演绎体系.
例2 用三段论证明: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之和为90 ° .
这里用了两次三段论来进行推理,在数学中有时要用很多次的三段论来证明一个命题,数学命题的证明过程就是一连串三段论的有序组合.只是为了简洁,往往略去大前提或小前提,甚至有的大前提、小前提全省略.如:
完整式:
省略式:
或省略式:
例3
用三段论证明:
证明 二项展开式
把下列各个推理还原成三段论:
(1)因为∠ ABC 和∠ ACB 是等腰△ ABC 的两底角,所以∠ ABC =∠ ACB .
(2) A 、 B 、 C 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因为它们不在同一直线上.
(3)一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则它是一直角.
用三段论证明:
(1)矩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
(2)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在梯形 ABCD 中, AD ∥ BC , AB = DC ,求证:∠ B =∠ C .
(4)圆内两条非直径的弦相交,试证它们不能互相平分.
(6)若
a
是不等于1的实数,则函数
的图像关于直线
y
=
x
对称.
古希腊亚历山大城有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海伦.有一天,一位远道而来的将军向他请教一个问题:
从 A 地出发到河边饮完马再到 B 地去,在河边哪个地方饮马可使路途最短?如图1所示.
图1
海伦巧妙地类比光的反射原理给出了下面的解法:
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 MN 上选出一个点 P ,使 AP + BP 最短.
用合情推理的方法设想答案:从 A 到直线上一点 P ,再从 P 到 B 恰似光线的反射,因为光走最短路线,由此猜想,最短路线应该像光的反射线.
用合情推理构思证明:如果把 MN 看成镜子,把 B 点看作一只眼睛,从镜子里看 A 点的像点 A 1 , A 1 点应该在镜子的背后,并且点 A 1 在 BP 的延长线上.
由此先作点 A 关于 MN 的对称点 A 1 ,连接 BA 1 ,交 MN 于 P , P 点即为所求.
用演绎法证明如下:
在 MN 上任取一点 P 1 (异于点 P ),如图2所示,则 AP 1 = P 1A1 , AP = PA 1 ,从而
由此可知: A 到 B 经 P 点距离最短.
图2
在探索自然规律时,首先要确定一个目标,或者提出一个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日常的实践、分析和合情推理,总结出一个预期的解决方案或猜想;最后还需对此猜想做出严格的证明.证明的过程中则需要按演绎推理的规则进行,证明完一步,下一步又该如何演绎,仍需依靠合情推理提供思路,直至完成全部证明.
G.波利亚曾指出:“数学的创造过程与其他知识的创造是一样的,在证明一个定理之前,你先得猜想这个定理的内容,在你完全作出详细的证明之前,你先得猜想证明的思路.你要先把观察到的结果加以综合,然后加以类比,你得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数学家的创造性成果是论证推理(演绎推理),即证明,但这个证明是通过合情推理,通过猜想而发现的.”G.波利亚还认为:“论证推理(演绎推理)是可靠的、无疑的和终决的.合情推理是冒险的、有争议的和暂时的.它们相互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
作者:朱华伟.原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 (理科),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