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武先生《上学记》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而我从读书到工作的经历,就一步步见证着我们的国家一天比一天更美好。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幸福的源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这其中的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我的座右铭。
我的经历比较丰富,可以说是“颠沛流离”,感觉搬了无数次的家。19岁,我就在家乡河南汝南的一所高中担任数学老师,后来到武汉读研究生。毕业后,在武汉工作了九年,当过三年市数学教研员和六年区教育局局长。2000年9月,从美国做访问学者回国后,辞去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党委书记,2001年7月,从武汉到珠海,任人大附中珠海校区校长。2004年2月,应张景中院士之邀,我到了广州大学软件所,同年被评为研究员,接替张景中院士,担任软件所所长。张先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做人做事上和在数学方面,都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在张先生的指导下,我的工作有声有色。2014年1月,受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教授之邀,任广州市教学研究室主任,负责筹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并担任创院院长,在教研院工作了三年。
虽然这些年换了很多岗位,但我感到最自豪的是一直没有脱离教育,没有脱离课堂。当年任教育局局长时,我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因为我喜欢数学,喜欢学生,热爱数学教育,热爱教育事业。我毕生的理想,就是办一所理想的学校。
由于长期担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队教练,我去过全国几乎所有的著名中学,唯独与深圳中学有着很深的缘分。早在1992年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时任深圳中学校长何恭伦给我写过三封信,说我是全国唯一不用面试就可以直接到深中工作的老师,并且解决家属工作和住房,只教选修课和奥数,培养超常人才。我一度以为这些信件在我多次的搬家途中散佚了,2019年当我翻出其中一封信时,如获至宝,将它小心翼翼收好,存放在深中新校区数学资料室。1992年恰逢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深圳特区报》有一篇重大社论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我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激动不已,彻夜难眠,对深圳特区充满向往,但因为家庭原因和对武汉的感情,最终还是留在武汉工作。
我从事了三十多年的教育工作,有比较丰富的经历,也有很多想法,希望有一个平台能够最大化地实现个人价值,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2016年12月,深圳市教育局任命我为深圳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深圳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高度重视深中的发展,所以这一次来深中工作,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近三十年来,我与深中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长期频繁地到深中上课、辅导数学竞赛生。我曾开玩笑说,我是除深中老师外在深中讲课最多的人。所以这次到深中工作一点都不陌生,只是换了一个身份返回深中校园,这种感觉很奇妙。当时我最强烈的感受是: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奋斗在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鹏城深圳,是正当其时,是人生大幸,深中将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将同甘共苦、互相成就。
2017年深中建校70周年,是回顾学校发展历程、总结提炼经验、“勇立潮头再出发”的大好时机。用什么目标定位来凝神聚力,是一个全局性、方向性问题。2017年1月17日,在深圳市教育局组织的深中干部大会上,我提出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高中。2017年11月18日,在深中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上,我代表逾500名教职工和近四万名校友向社会庄重宣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中,培养具有中华底蕴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时任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发来寄语,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发来贺信,深圳市政府领导、市教育局领导、深圳市高校领导及深中杰出校友代表等现场见证。
确立了新的办学定位之后,五年多来,深中全体师生同心同德,经历了风雨,也收获了荣誉;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奋发图强、持之以恒,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稳步迈向新台阶,办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国内高考、学科竞赛、国际教育、科创教育、艺体教育、服务社会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2019年4月24日下午,广东省、深圳市主要领导视察深中,我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著名城市都有自己的世界名校,例如英国伦敦的哈罗公学、美国纽约的史蒂文森中学、新加坡的莱佛士书院等。深圳要建设全球标杆城市,就需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有自己的世界名校。”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当即表示:“我特别赞成朱校长的观点,要有一所在世界上有地位的学校。”我回道:“毛主席说过‘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一味讲普及、讲均衡,没有高水平的引导,大家都会变得很平庸。”
深圳对拥有一流高中的渴望由来已久。在这个诞生了腾讯、华为等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却一直缺少一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中。深中希望和华为、腾讯、大疆等知名企业一样,成为深圳的地标性城市名片。
2020年9月,深中新校区正式启用,高一招生人数从800人增加至2140人,这是我们最艰难的一年。建设世界一流高中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定会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新校区不仅在规划、建设中需要攻坚克难,在交付使用的磨合期,同样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宿舍床位不足、食堂餐位紧缺、宿舍电梯运力不够等。看到这些缺憾给学生带来的种种不便,我非常痛心和焦虑,常常夜不能寐……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学生及家长对暂时的困难表示理解并全力配合学校。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学校通力合作下,学校不到一周时间就通过配餐、优化堂食供应等方式基本满足了学生就餐需求。
回望那几个月的经历:新校区启用的磨合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种种限制,再加上大规模扩招带来的食堂、住宿、师资困难等多种因素、多种困境的叠加,有时令我身心俱疲、心力交瘁。我很感恩,在此期间有很多领导、同事、朋友及家人与我一起共渡难关。我更要感谢所有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包容,感谢全体教职员工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感谢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深中的今天。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新校区投入使用以来,深中正在以日益可见的进步,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这是深中蕴藉沉淀70余年水到渠成的厚积薄发,亦是这座城市给予她的十足底气和磅礴力量。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常言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无法用一个标准评判所有花朵的美丽,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张天使般的脸庞,我们无法用一把尺子限定所有树木的成长,因为每棵树必将勾画出自己的年轮,正如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
深中一直以来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遵照“学校按需施教、学生按需选学”的课程观,为学生搭建多元发展立交桥,为学生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拥有更广阔的人生。
五年多来,我最大的感触和心得是:
(1)校长全心全意为学校老师服务,校长和老师一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全面发展,学校要为学生搭建多元发展的立交桥,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3)让最优秀的人教育下一代,培养出更优秀的人。好的教育在于你在一个好的学校里,遇到了一生可以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样。
(4)办学特别需要好的文化氛围,拿“泡菜”打个比方,泡菜的味道决定于泡菜水,泡菜水好,无论是白菜、萝卜、黄瓜,泡出的味道都好。我认为深中取得成功的原因,就是把泡菜坛子的水调得好,一个人的成长,第一是天分,第二是后天环境,深中就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5)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6)好的外部环境和教育生态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深中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深圳这座城市,得益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关心、指导和帮助。
我想,以上六条是深中近年来能够取得长足发展背后的逻辑和深中一以贯之的“教育哲学”。
时间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深中人的教育情怀和为学校发展而努力的坚定信念!深中能有今天的成就,历任校长、历代老师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接力棒传到我手中,我一定要跑好这一棒,力争多为深中做点有价值的事情。深中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为了学校的发展,我竭尽所能,夙夜在公,风雨兼程;希望今后能带领深中实现更大的发展,搭建世界一流平台、引进世界一流人才、干出世界一流业绩、办成世界一流高中,不负组织的培养、不负深中、不负深圳、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自2017年1月以来,我在深中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陆续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小学管理》等报纸和期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在校内外大大小小的场合也积累了不少演讲、发言,在覃伟中市长的鼓励下,积攒梳理起来就成了现在这本书。如有疏漏不妥之处,敬请不吝赐教。
在此特别感谢深圳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感谢深中的各位师生、家长以及我的家人和朋友,感谢一直以来关注、关心深中发展的各界朋友,感谢为这本书做出辛勤付出的各位深中同人和朋友。
2022
年
10
月
于深圳中学新校区斯善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