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长安西行远赴西域的行人,要经过渭水,渭水之上有桥称渭桥,过了渭水就到了渭城。渭城即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渭桥上留下了无数诗人的身影。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自幼即在江南随饱学大儒学习,博学而有妙笔的美名,在赴长安后即声闻京城,先后得朝廷重臣来济和邓王李元裕赏识和礼遇,邓王更不惜以“司马相如”视之。有学者考证,卢照邻在邓王府中,曾随其前往西北边地,亲临塞外。后来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不管是去往西北,还是入蜀,渭桥乃是必经之处。卢照邻的《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写道:
我行背城阙,驱马独悠悠。
寥落百年事,徘徊万里忧。
途遥日向夕,时晚鬓将秋。
滔滔俯东逝,耿耿泣西浮。
长虹掩钓浦,落雁下星洲。
草变黄山曲,花飞清渭流。
迸水惊愁鹭,腾沙起狎鸥。
一赴清泥道,空思玄灞游。
从诗的内容和情绪来看,诗人应是离开京城赴蜀任职,“清泥”即蜀道上的青泥岭,李白《蜀道难》中云:“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诗写自己驱马离开京城,“悠悠”既是行步之缓,更是眷恋不舍之情。感慨人生百年,充满万里愁绪。前途遥远,夕阳西下,而人生也已进入鬓发斑白的年龄。年华如流水东逝,如何能不悲泣?在渭桥眺望,渭水景色宜人,令人眷恋。踏上去往蜀中的道路,以后和友人游赏长安,只能在梦里了。
赴西域的人都要经过渭桥。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三云:“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写的远行征战的将士,又何尝不是李白的亲身体验呢?李白也不知道多少次途经渭桥,所以写远征的将士,首途就是“出渭桥”。
渭桥之下是日夜奔流的渭水,过渭桥时诗人眼见的景物:从渭桥向渭水上游望去,一条大河远远流来;再向下游望去,一条大河又缓缓流向远方。过渭水远行的诗人不能不对渭水留下深刻印象。而对于远行伤悲的诗人来说,渭水流淌的不仅仅是河水,还有行人的眼泪。
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早年间外出漫游返回长安时,写过一首《入关先寄秦中故人》:“秦山数点似青黛,渭上一条如白练。京师故人不可见,寄将两眼看飞燕。”诗题中的“关”据考证当指陇关。岑参天宝十载从西域东返长安,六七月间过陇山,诗写在此时。秦山数点仿佛美女描眉的青黛,渭水一条如同洁白绢帛,故人远在京师想见而不得,抬眼寄望空中飞燕传达思念。诗人未到长安,长安故人尚未见面,诗人先写诗寄送他们,表达他对朋友们的思念。
约摸三十岁进士及第的岑参,熬过三年守选期满后,只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是个负责看守兵器的九品小官。祖上显赫、志向远大的岑参自然心下不甘。两年后,岑参得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掌书记,随即于749年出塞,751年返回长安。754年,岑参应封常清之邀入其幕府,再次出塞,赴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第一次出塞去往西域的岑参途经渭水时,作《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一诗:“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雍州是隋朝的京兆郡,唐初改为雍州,治所在长安。唐代开元元年,又把雍州改为京兆府。诗中用雍州指代长安,与诗题“秦川”所指一致。渭水东流不息,何时流到长安呢?请将我的两行思乡泪带着奔向故乡。渭水东流,人却西行;渭水终能流到长安,而自己却不知何时归家。这明显的反差,引出下两句诗的情感喷涌:就让热泪寄托的思念随渭水流到故园吧。
有离别就有送别,唐时人们从长安出发西行,亲友送至渭城分手。春季时分,渭水相送,折柳赠别,这个自古以来的传统进入诗篇,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意象。盛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最著名的酒筵送别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王维诗中有画的笔法下,渭城的春雨柳色和离别的愁绪眷恋浓淡相衬,配上一曲离歌《渭城曲》,离思更浓。这首诗被谱上曲子后成了饯别名曲《阳关曲》,又名《阳关三叠》。“渭城一曲动千古”,诗中春雨、柳色意象频频化用在后世诗词中,如“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宋·黄庭坚)、“玉关去路心如铁,把酒何妨听渭城”(宋·陆游)、“渭城丝雨劝离杯”(宋·晏几道)、“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唐·白居易)”、“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宋·苏轼)、“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宋·冯延巳)、“短亭休唱阳关,柳丝惹尽行人怨”(元·白朴)等。
“斗酒诗百篇”的大诗人李白在渭城送客,酒自然少不得。他的《送别》诗云:“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无须劝君饮,李白的送别酒筵是“斗酒”至醉,让人醉而不眠的是离别之意。梨花如雪,杨柳如烟,正如离愁别绪弥漫,依依惜别间,饮尽了壶中的美酒,送上策马长鞭,想象着友人到达目的地时,如今新月弯弯也该变圆了。离情寄寓洒脱之中,李白手笔当如是。
从长安经渭城西行至陇山的道路,在唐前期呈现繁华热闹景象,行人不绝于途。唐时渭城有驿站,称咸阳驿,西去沿线驿站连属,兴平驿、马嵬驿、武功驿……过安戎关后到达陇右,再向前便是河西走廊,通往阳关、玉门关。安史之乱后,陇山以西被吐蕃占据,这一带长期受到侵扰,不复昔日繁盛。许浑《咸阳城东楼》写道: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是江南人。在渭水之滨登楼所见蒹葭苍苍、杨柳成行,与家乡景象相似,不禁乡愁翻涌。然而让诗人心情如此沉重的还不是乡思,此时的唐王朝已是江河日下,而诗人眼前的云起日落、山雨欲来、宫苑秋深,不正是国家每况愈下的写照吗?初盛唐诗人从渭城出发远行西域,心中难免离愁别绪,却并不悲观沉重,远行正是国家强盛局面的需要。如今诗人在渭城登楼远眺,最深的感触是今非昔比,即所谓“莫问当年事”。“万里”之愁既指家乡路途遥远,也包含着辽阔国土的沦丧。深沉的家国之痛,催生了千古名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后世诗评有所谓“许浑千首湿”之说,意即他的诗总是离不开“水”“雨”建构诗境,似在讥讽其失之开阔。而“水”“雨”在这两句诗中的组合,却是意境阔大深远。
比许浑时代更晚的诗人韦庄,在渭城写下的《登咸阳县楼望雨》,是其代表作:
乱云如兽出山前,
细雨和风满渭川。
尽日空蒙无所见,
雁行斜去字联联。
韦庄所在的时代,前逢黄巢农民大起义,后继藩镇割据大混战,国势衰微,生民涂炭。亲历战乱辗转,直至六十岁方中进士的韦庄,忧时伤乱是其诗歌的重要题材。这首《登咸阳县楼望雨》,首句的“乱云如兽”是时局之乱的形象描绘,云头急剧翻涌之后,雨虽是细雨,风虽是和风,但远望一片空蒙,终日无所见,透露出的心态正是当时朝野上下不知衰败的帝国何去何从的迷茫无措。在渭城这个离别之地,诗人抬眼看雁阵远去,心中的离痛,是在送别大唐的昔日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