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过陇山就是陇西地面。陇西又叫陇右,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从中原关内视角又称为“陇外”。陇右作为地理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陇山以西的地区,即今黄河以南、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这一地带大体包括秦州(今甘肃秦安)、渭州(今甘肃陇西)、武州(今甘肃武都)、兰州(今甘肃兰州)、河州(今甘肃临夏)、岷州(今甘肃岷县)、洮州(今甘肃临潭)、叠州(今甘肃迭部)、宕州(今甘肃宕昌)、临州(今甘肃临洮)、成州(今甘肃成县)、鄯州(今青海乐都)、廓州(今青海化隆)等州。狭义通常指“陇西郡”,最早为秦朝所置,唐朝曾改称渭州,有时又称陇西郡。唐诗里的“陇西”有时是广义,有时是狭义,视具体描写而定。唐诗中提到地名喜用旧称,有古雅意味,故写到陇西郡也大多以“陇西”称之。
来到陇西、陇右或陇外,诗人们的思想情感随着政治形势、边防局势和时代精神的变动而变化,他们的诗作在情感特征和艺术风格等方面也随之变化。初盛唐时代国力强盛,陇右、河西以至西域,疆域万里,陇右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如《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这里描述的富庶景象主要是陇山以西的河湟地区。唐代诗人喜用汉乐府旧题《陇西行》作诗,虽然继承了该诗题“辛苦征战,佳人怨思”的传统,却表现出初盛唐积极进取、昂扬有为的精神。如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犹如特写镜头一般,截取一幅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边关战况的紧急与紧张气氛扑面而来。
初盛唐时期,唐人从中原地区特别是都城长安出发西行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经过陇西之地前往河西、蜀中、西域和中亚甚至更远的地方,陇西是实实在在的经行之地。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诗人员半千有《陇右途中遭非语》一诗,是其行经陇右途中遭诽谤所写,借写古之先贤的遭遇抒发自己的悲愤,表达高洁情怀。员半千在唐代历史上以连中八科制举、身为第一位武状元、深受女皇武则天青睐而著名。传说其人才高气傲,“半千”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其师赞其为“五百年一出的贤才”。员半千因用兵对策得高宗赏识,史书记载,到武则天朝,“仍充宣慰吐蕃使”,并在辞行时被武则天留下,认为以他的才能出使边塞是大材小用了。这个“仍”字,表明他在高宗朝已任宣慰吐蕃使,因而去往吐蕃宣慰也是一定的。这首诗应是员半千在出使吐蕃行经陇右时所写。他表达了清者自清,不因为诽谤小人而多虑的心情:“出游非怀璧,何忧乎忌人。正须自保爱,振衣出世尘。”
陇山道上亭堠相望,古塞苍凉,诗人们亲临其境,所以印象深刻。正如盛唐诗人崔国辅《渭水西别季
》一诗所描写的:“陇右长亭堠,山阴古塞秋。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此时的唐王朝正值鼎盛,边疆辽远,陇山作为边塞与中原的要塞,亭堠相连,自是一番繁盛热闹,颇受瞩目。
及至安史之乱发生,陇右一带受到特别关注。先是唐肃宗从灵武进军长安时,途经此地并驻扎在凤翔(今陕西宝鸡一带),成为行在之所,全国的目光聚焦于此。在这兵荒马乱中,杜甫风尘仆仆地来到凤翔。当年杜甫困顿长安,好不容易混上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从长安回到奉先县接老婆孩子,这时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沦陷。他把家人安排在鄜州羌村,得知肃宗在灵武即位,就想投奔新的朝廷,可惜被叛军抓获,拘禁在长安。至德二载(757)四月,当得知肃宗已经统军到凤翔,冒险从长安逃出,穿过乱军到凤翔投奔肃宗,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他的《述怀》诗写出了他赴凤翔时的狼狈和心情: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他侥幸从叛军占领的长安逃出,不在乎家人状况,直奔肃宗所在的凤翔,投奔朝廷,要为平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当时他穿着麻鞋,风尘仆仆地赶到凤翔,见到肃宗时,衣冠不整,衣袖破烂,露出两肘。须知他一路行程,正是初唐时人们赴西域时走的路。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诗还写出了当时的战争形势:“銮舆驻凤翔,同谷为咽喉。西扼弱水道,南镇枹罕陬。”为对付安史叛军,陇右、河西和安西四镇兵马被抽调进入中原参与平叛,吐蕃趁机占领陇右、河西,并与唐军在陇右一带对峙,战争常常发生在陇州、泾州、邠州、原州、渭州、凤翔,因此凤翔成为军事重地和抗击吐蕃的前线。正如白居易诗言“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安史之乱中,关中发生严重饥荒,连担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也不能养活家人,只好携家人逃离兵荒马乱之地,赴相对安定的蜀中投亲靠友。759年立秋以后,杜甫携带家人,投奔在秦州为官的族侄杜佐。秦州是陇右东部一个大州。唐时,自关中翻越陇山经由秦州是通往西域的一条主要通道。但是由于陇山高峻,往往被视为畏途。杜甫走的就是这条回旋曲折的古道。据统计,杜甫在陇右半年,创作的诗歌数量一百二十首,这个数字超过了他困守长安十年所流传下来的诗歌总和(一百一十余首)。杜甫的陇右行充满艰难险阻,沿途目睹、亲身感受民生多艰,极大激发了他的灵感,锻造了诗人圣魂,赋予其人格和诗艺臻于至善至美之境。国家和诗人之不幸,却成为陇右山水之幸。
秦州是从长安西去翻越陇山后第一大重镇。玄奘西去印度取经,需途经秦州,当时有位叫孝达的秦州僧人在长安学习《涅槃经》,学成要返回秦州家乡,听说玄奘取经计划,就一同前往秦州。杜甫在秦州先后住了三个月,先是住在城东南五十里的东柯谷,即今甘肃天水市北道区街子乡八槐村的柳家河(曾名子美村),后移居城中。杜甫在此写下的《秦州杂诗二十首》,以及后来由陇入蜀的十二首纪行诗,描写了秦州的见闻,反映了秦州在地理和交通方面的重要位置以及当时的政治形势。
秦州有驿道通往西域。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中有“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句。写于秦州的《东楼》也说“万里流沙道,西行过此门”。所谓“流沙道”即指通西域之驿道。“东楼”乃秦州城上之城楼,从中原地区往西域者从此入城,过秦州赴西域。中原地区赴西域的使节路经此地,西域的天马入贡中原也经过这里。《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云:“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其八云:“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因为是交通要道,驿道上驿亭相望,驿使络绎不绝。其九云:“临池好驿亭……喧呼阅使星。”大道上有驿亭,往来此道的使节奔波道途竟如流星,可见交通的繁忙。其十云:“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使星、使客都是指奉命出行的朝廷使臣。
杜甫在秦州写的诗记录了当时此地的动荡形势。这里本属内地,但因吐蕃的进逼,已成边境。《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四云:“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其六云:“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其七云:“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在这“边郡”处处闻鼓角之声,往来于西域和中原的使节、士兵络绎不绝,不断传来战争的消息。国家的局势令诗人不安,关于战争的消息令他生厌。其十一云:“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其十八云:“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其十九:“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称这里是“边郡”,到处闻“鼓角”“胡笳”,时时见烽火报警,看到出征的将士和往返的国使,反映出其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动荡局面。
秦州的自然风物和历史文化也进入杜甫的笔下。《秦州杂诗二十首》写到秦州的南郭寺、北流泉、东柯谷、仇池穴等,这里的一花一木和飞鸟昆虫都引起杜甫的诗兴。如: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
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片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
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
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杜甫的诗还写到秦州著名的历史古迹隗嚣宫。这是西汉末年雄据天水的隗嚣的避暑宫,在麦积山后崖。隗嚣出身陇右大族,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后来趁汉末之乱,占领平襄(今甘肃通渭县),割据一方。东汉建立,隗嚣在天水自称西州大将军,声势日大,割据陇右。光武帝御驾亲征,隗嚣被困冀城(今甘谷县城),忧愤而死。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云:
秦州山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隗嚣宫建筑尚存,但此地后来陷于吐蕃,令来到此地诗人伤感。晚唐时诗人许棠也来到了秦州并亲临隗嚣宫。许棠虽然久困考场、落魄潦倒,但在当时诗名极盛,有“日月所到处,姓名无不知”之誉,更因两首洞庭湖诗广为传颂而被称为“许洞庭”。他在此写下《隗嚣宫晚望》一诗:“西顾伊兰近,方惊滞极边。水随空谷转,山向夕阳偏。碛鸟多依地,胡云不满天。秋风动衰草,只觉犬羊膻。”末句实写此地为游牧民族占领,社会生活胡风弥漫。许棠还有《成纪书事二首》,也是写来到秦州看到隗嚣宫的心情:
东吴远别客西秦,
怀旧伤时暗洒巾。
满野多成无主冢,
防边半是异乡人。
山河再阔千余里,
城市曾经一百春。
闲与将军议戎事,
伊兰犹未绝胡尘。
蹉跎远入犬羊中,
荏苒将成白首翁。
三楚田园归未得,
五原岐路去无穷。
天垂大野雕盘草,
月落孤城角啸风。
难问开元向前事,
依稀犹认隗嚣宫。
诗歌表达的是山河沦丧的悲痛。他笔下的隗嚣宫成了历史变迁的见证。这一带为羌人放牧之地,来到此地就是“远入犬羊中”。看到隗嚣宫,令诗人想到历史的变迁,想到开元盛世,但诗人说“难问”开元事,只因今非昔比令人伤感。
秦州于763年没于吐蕃,直到唐宣宗时唐朝收复河湟之地,许棠来到秦州,有《题秦州城》诗写失地回归的喜悦:“圣泽滋遐徼,河堤四向通。大荒收虏帐,遗土复秦风。乱烧迷归路,遥山似梦中。此时怀感切,极目思无穷。”可惜唐朝后期,唐廷衰败无可收拾,河湟之地虽得而复失,通往域外的丝绸之路并未复通。
秦州是佛教传播的重要通道,麦积山石窟寺是重要见证。麦积山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系一座孤峰,又名麦积崖,地处今甘肃天水东南五十千米的麦积区麦积山乡南侧。石窟始建于后秦,大兴于北魏,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死,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在此为亡父建七佛阁,请文学家庾信撰《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不断开凿扩建,成为著名石窟群之一。杜甫路经秦州时有《山寺》诗: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这些描写跟麦积山石窟形状极其吻合,仇兆鳌注引王仁裕《玉堂闲话》说,据杜诗描写,这首诗写的就是麦积山石窟寺,“麦积山,梯空架险而上,其间千房万室,悬空蹑虚。即‘悬崖置屋牢’也”。杜甫至此一定被麦积山石窟的奇特所吸引,因此写诗赋咏,但其时可能这里的佛事并不兴盛,此后我们没有看到其他诗人的吟咏。直到唐末五代,麦积山石窟寺才又受到诗人的关注。可止是唐末五代之际洛京长寿寺僧人,约唐昭宗天祐初前后在世,他的《寄积麦山会如长老》一诗云:“默然如大道,尘世不相关。青桧行时静,白云禅处闲。贫高一生行,病长十年颜。夏满期游寺,寻山又下山。”王仁裕生于880年,911年登上麦积山时,大唐已宣告落幕,进入五代时期,他写有《题麦积山天堂》诗:“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可止和王仁裕的诗是唐末五代麦积山石窟兴盛的见证。
杜甫带着家人赴成都,除了夫人和孩子之外,还有一位最小的弟弟。他弟兄五人,杜甫是老大,另有三位弟弟分别流落在今河南、山东等地,那里正是战乱最严重的地区。因此他一路上特别牵挂几位弟弟。乾元二年,在秦州他写了《月夜忆舍弟》一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内容写思念离散中的弟弟。从“露从今夜白”可知,这首诗写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这一天。他眼望高悬天空的一轮明月,心飞向了远方。前四句侧重写景,紧扣题目中的“月夜”二字。一二句从听闻来写,听到戍鼓,知道已经宵禁,路人已无行人,在边境地区听到一雁的叫声。“一雁”是孤雁,这正是离散亲人的写照。三四句着重从眼见来写,看到白露,知道已是深秋;眼望明月,想到月圆我家不圆。写景之中寄寓了对离散亲人的思念。后四句侧重抒情,虽然有弟兄五人,却因战乱而分别。而且战乱中兄弟离散,居无定处,连了解一下大家的处境都无处打听,因为根本不知道其家在何处。最后两句写愁苦情绪难解,兄弟们杳无音信,生死未卜,已令人难堪,何况战乱未休,来日未知,愁思正不知何日得解。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露水并不是从哪一天开始才变白,月亮也不是哪一地特别明,是因为思乡,才感知秋露的洁白,才感到故乡月明,无理而情深,把“白露”“明月”两词拆开,用倒装的句式显得奇崛警醒,让读者感受到他强烈的思乡之情。诗人既思家,又忧国,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杜甫在秦州停留三个月后赶赴同谷县,后又由此入蜀。《发同谷县》诗题注曰:“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剑南纪行。”同谷县位于今甘肃康县,因两水注于一谷而得名。此时的杜甫在战乱中奔波求生,到达同谷时已是穷愁绝境,无奈在同谷县南山的飞龙峡搭建起一间茅草屋惨淡度日。偏值隆冬时节,大雪封山,一家人饥寒交迫,陷入绝境。
杜甫化悲为歌,写了血泪之作《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有客有客字子美,
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
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
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
悲风为我从天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
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精无苗山雪盛,
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
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
闾里为我色惆怅!
有弟有弟在远方,
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
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鹅后鹙鸧,
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
汝归何处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钟离,
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
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
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
林猿为我啼清昼!
四山多风溪水急,
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
白狐跳梁黄狐立。
我生何为在穷谷?
中夜起坐万感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
魂招不来归故乡!
南有龙兮在山湫,
古木巄嵷枝相樛。
木叶黄落龙正蛰,
蝮蛇东来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
拔剑欲斩且复休。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
溪壑为我回春姿!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
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
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
仰视皇天白日速!
这组诗的风格与杜甫广为人知的“沉郁顿挫”大相径庭,其激越悲情、直白奔涌,融合并突破了屈原等前人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对杜甫后期思想升华和诗风形成有重要影响。
凤翔在安史之乱后多年仍为战争前线,唐朝在此与吐蕃隔陇山对峙。韩愈于793年去往凤翔干谒凤翔尹、凤翔陇州都防御观察使邢君牙,希望能得到邢君牙的赏识,谋取一官半职。其间作《岐山下》云:“谁谓我有耳,不闻凤凰鸣。朅来岐山下,日暮边鸿惊。”岐山在凤翔境内,位于岐山县东北十里,又名天柱山。“边鸿”之说,也表明此地已被视为边境。中唐诗人李涉曾来到陇右,有《题连云堡》诗,曰:“由来天地有关扃,断壑连山接杳冥。一出纵知边上事,满朝谁信语堪听。”连云堡在泾州西界,787年失陷,被吐蕃人占领,令唐朝处于极大的被动局面。从此诗来看,李涉到过连云堡,因为到了此地,对边防和战争有了更多的感悟。他想把自己的感悟告知朝廷,又说朝廷并没有人愿意听信自己的意见。至于这些感悟具体是什么,只能默默地留在心里了。
关于李涉其人,有一则唐代人爱诗且犹尊当时著名诗人的美谈。李涉曾任太常博士,七言绝句《井栏砂宿遇夜客》自注:“涉尝过九江,至皖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也。’其豪首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遂赠诗云云。”李涉行经九江皖口遇盗贼,被告知此人是李博士后,盗贼提出不再夺其钱物,而愿求诗一篇。李涉写诗赠予,诗曰:“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江边村庄,夜雨潇潇,半夜遭遇的盗贼竟然也知道我的名字。以后再遇盗贼的时候根本不用隐姓埋名,因为如今这世上多半都是这样爱诗尊才的绿林好汉啊。李涉的名动当时是实至名归。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大历以后,我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辛文房的《唐才子传》称“涉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长篇叙事,如行云流水,无可牵制,才名一时钦动”。
安史之乱后,陇右是与吐蕃对峙的前沿,诗人钱起来到此地,看到的是前线将士紧张地修筑城池工事的活动。他的《同王员外陇城绝句》诗写他在此地的见闻:“三军版筑脱金刀,黎庶翻惭将士劳。不忆新城连嶂起,唯惊画角入云高。”在诗人笔下,唐军将士忙碌着修筑城墙,比百姓的劳作还辛苦。令人震惊不安的还不是高高的城墙,而是响彻入云的画角。陇城即陇州城,在今陇县,地处渭北高原西部边缘地区,因地处陇山东坂而得名。唐军在这里与吐蕃隔陇山对峙,这里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戒。白居易《西凉伎》“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二句自注:“今蕃汉使往来,悉在陇州交易也。”这也可见安史之乱后陇州在丝路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钱起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年间中进士,应试时所作《省试湘灵鼓瑟》一诗的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最为世人称赏传诵。钱起曾于安史之乱后任蓝田县尉,与隐居在蓝田的王维诗歌酬唱,得王维称赏。应该就是在蓝田尉任上,钱起去往陇右并写下以上这首诗。他还在陇右送别韦姓朋友,写有《陇右送韦三还京》诗:“春风起东道,握手望京关。柳色从乡至,莺声送客还。嘶骖顾近驿,归路出他山。举目情难尽,羁离失志间。”在一派春光明媚中送朋友入京,却情感忧伤,这忧伤更多的是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感。
晚唐时诗人们来到陇西,陇西的政治局势在他们的诗中也得到深刻反映。因为与吐蕃军对峙,这里始终保持着紧张的局面。晚唐诗人许棠《陇州旅中书事寄李中丞》写道:“三伏客吟过,长安未拟还。蛩声秋不动,燕别思仍闲。乱叶随寒雨,孤蟾起暮关。经时高岭外,来往旆旌间。”许棠路经陇州,所到之处军旗飘飘,一派紧张气氛。马戴也有《陇上独望》诗曰:“斜日挂边树,萧萧独望间。阴云藏汉垒,飞火照胡山。陇首行人绝,河源夕鸟还。谁为立勋者,可惜宝刀闲。”许棠曾投奔河东节度大同军使府掌书记马戴,二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还有着一段流传后世的美谈:因长期耽于仕考,许棠对家人未免挂怀亏欠,但又不便流露。而马戴除饮酒论诗外也一概不问。一天马戴取出一封家书给许棠,许棠方知马戴专程派人到许家周济银两衣物。马戴待下属与挚友之义,被赞为颇有高贤遗风。这次他们应是同赴陇州,所写是同一主题。马戴的律诗很受推崇,严羽《沧浪诗话》说其在晚唐诸人之上。与马戴交游甚得的诗人姚合有《题凤翔西郭新亭》诗:“西郭尘埃外,新亭制度奇。地形当要处,人力是闲时。……宴赏军容静,登临妓乐随。鱼龙听弦管,凫鹤识旌旗。”诗歌主题是赞颂该亭的形制、周围的环境等,似是主帅宴赏将士的宴席上所作诗。但诗中也点出凤翔为军事要地,战士们时刻严阵以待和军旗猎猎的备战景象。
唐末战乱,这一带更是陷入兵荒马乱之中。曾在渭城写下《登咸阳县楼望雨》的韦庄,还有《即事中元甲子》一诗:
三秦流血已成川,
塞上黄云战马闲。
只有羸兵填渭水,
终无奇事出商山。
田园已没红尘内,
弟侄相逢白刃间。
惆怅翠华犹未返,
泪痕空滴剑文斑。
三秦大地血流成河,诗反映了黄巢之乱后京畿之地的悲惨景象。吴融有《岐州安西门》诗曰:“安西门外彻安西,一百年前断鼓鼙。”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从诗题来看,他曾亲身登临岐州安西门,诗就是城楼上有感而发。他生在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