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四年级作毕业论文时,钱三强所在的物理八级,已经由入学时的28人,减少到10人。男生有钱三强、王大珩、郁钟正(后改名于光远)、杨龙生、杨振邦、陈亚伦、谢毓章,女生有何泽慧、黄葳、许孝慰。
人少自有人少的好处,老师基本上是一对一指导学生作毕业论文。在老师指定题目后,学生需要走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制造设备、开展实验、写作论文的全流程,每一步都必须一丝不苟。
钱三强的毕业论文,由吴有训指导,内容是制作一个真空系统,试验金属钠的表面对改善真空度的作用。老师要求他独立完成设计与制作,并给了他一个扩散真空泵和一些玻璃管材作为实验材料。
他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出了管道图,并到金加工车间用角钢焊接了一个支架,用扩散真空泵和玻璃管材制作了一台真空系统装置。
实验进程还算顺利,他也充满了自信。但是,一个真空系统刚刚吹成,他一抽真空,就听到“呯”的一声,不仅玻璃设备全部炸碎,水银也流了一地。他当时吓了一跳,赶忙跑去向吴有训报告。吴有训让他把实验室的门窗全部打开,然后立刻跑出来,以防吸入水银蒸气中毒。
时隔两天,吴有训把钱三强叫到面前,一起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认定是玻璃结构机械应力不均匀,导致整个玻璃设备炸碎,而要避免这一现象,需要在吹制玻璃设备时注意退火并严格执行退火的操作程序。“(吴有训)鼓励我再干,一点批评责备也没有。”
在导师指导和鼓励下,钱三强重新实验,并获得了成功,他的毕业论文最终取得了90分的高分,与何泽慧并列第一。
对于智者来说,教训从来就不是包袱,而是财富。发生在1936年春天的这次实验事故,使他更为重视动手能力,并终身受益。后来,他在法国做原子核物理研究时,由于在清华期间学过吹玻璃技术并选修过“金工实习”课,所以对简单的实验设备和放射化学用的玻璃仪器,一般都能亲自动手制作,令欧洲同行刮目相看。
随后,清华组织学生“毕业参观”。当时,清华有一个人性化的设置,就是每生每年收取20块大洋的学费,毕业时再由校方如数返还学生,让他们用这80块大洋,作为到各地进行毕业参观的费用,目的是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借此谋取就业岗位。接下来,根据校方的安排,他们由年方30岁的任之恭教授带队,先后参观了北平的协和医学院、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南京的资源委员会、国防部兵工署、中央大学,上海的南洋大学等。
紧接着,就是选择就业方向了。
全班10名同学,钱三强等9人学实验物理,方向自然是实验类研究机构。其中王大珩留在清华研究院,一边当助教一边深造,随后考取留英公费生,专攻光学玻璃研究,成为“中国光学之父”;谢毓章在清华读完硕士后前往美国留学,回国后长期从事液晶物理研究;杨龙生受聘担任厦门大学数理系助教,后来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回国后成为电子学家;杨镇邦、陈亚伦则前往国防部兵工署弹道研究所,投身军工研究;黄葳、许孝慰在清华参加了工作;何泽慧决定去德国留学。而唯一学理论物理的于光远,先任广州岭南大学助教,后来奔赴延安从事边区经济研究,成了一名经济学家、哲学家。
钱三强将如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