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芸芸羌人向东迁

在夏朝,青海土著羌人向东迁徙的历程,与大禹治水的事业密不可分。

大禹出自羌人,是夏后氏的领袖。古史相传他的父亲鲧(音gǔn)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贤者,为了治理滔滔洪水,偷取了天帝的“息壤”,试图用筑堤的办法来挡住洪水,但却造成堤岸崩溃,水患更大,结果治水失败,还惨遭杀身之祸。大禹子承父志,继续治理水患。他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转而采用疏导的办法,使水患得到了平息。

大禹治水,始于“导河积石”,即根据地形高低,自西向东沿着黄河走势进行。黄河上游的积石山,地连甘肃、青海二省,是大禹治水开始的地方。一路上,导川凿山,疏通河道,排除积水,历经了千难万险,终于完成治水事业。同时引导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并在黄河两岸开辟出许多良田桑土,使人们安居乐业。大禹本人在历史上留下了 “历十三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和美德传说。

大禹的治水大军是西部羌人,一部分羌人因长时间滞留在内地,在今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区安了家,落了户。因为他们为治水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分封为姜姓国,如吕国、申国、许国等,誉称皆是姜姓的“四岳之裔胄”“大岳之胤”。《国语·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鲧,……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意思是说昔日舜帝在位时鲧治理过水患,但因用了堵川壅塞的办法而失败,上天便不护佑鲧而使他丢掉了性命。但他的儿子大禹顺应自然法则,建立了功业,使天帝满意,得到上天的嘉奖,让他统治天下,并赐姓为姒,称为有夏氏,以表彰大禹造福保民、生育万物的功劳。同时分封四岳土地给诸侯,赐姓为姜,称有吕氏,表彰他们能像手足心腹一样帮助大禹,使百物生长、人民丰足。

在商代,羌人继续大量地迁入内地。上古历史典籍《竹书纪年》记载了商王朝的建立者成汤在位时,有“氐羌来宾”之事;《诗经·商颂》则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意思是说,从前有威武的成汤王,从那极远的氐羌,没有不敢来贡上,没有不敢来朝王的。羌人或者“来宾”,或者“来享”,和平地进入了内地。甲骨文中有“羌方”记载,羌方是指商王朝所属众多的方国之一,也是指先期进入黄河中游地区的羌人部落。

然而,羌人的势众构成了对殷商王朝的威胁,引起了殷商军队对羌人的战争,所以在甲骨文中有“师伐羌”“众人伐羌”的记录。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大批羌人被掠掳至中原,成为商王朝奴隶的主要来源。羌人从事着沉重的畜牧业生产和农业劳动,甚至成为祭祀坛上的牺牲品。甲骨卜辞中记有人殉的辞条很多,其中用羌人殉葬祭祀的多达 7426 人。从羌人两种不同的遭遇可知,羌人在商朝时不断地、大量地迁入中原内地的历程史实。

在周代,羌人与周人关系极为密切,是周人建立国家、巩固统治的主要依靠力量。古史传说周人的始祖后稷,是羌人之女姜嫄(音yuán)所生,所以姜嫄被奉为周人的始祖母。后稷别号姬氏,是为周人祖先。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 11 世纪),在讨伐商纣王的牧野之战前夕,武王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对羌、庸、蜀、髳、微、卢、彭、濮等进攻商朝的联军进行慰问,他对自己的六万大军作战前动员演讲时,特地称其主力军之一为“西土之人”。这“西土之人”应该包括陕西西部乃至甘肃、青海河湟地区的羌人。

周武王推翻殷商王朝、取得政权后,除了大封同姓外,异姓受封国要数姜姓最多了。姜出于羌,姜姓是夏、商、周三代著名的大姓,是农业发展水平最高、接受中原文化最多而且与周王室关系最密切的一支;西周时,分布在山西、河南、陕西的羌人已基本融合于华夏族之中,在中原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以后,姬、姜两姓长期结盟,演绎出中国历史的华彩篇章。 ExAmcSux15Uoh0edMH+yhvYtGiWd1YYXTUeB6wOGCR3GLx3H8yNnC7cf2NJXwJ9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