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欣赏中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时,被画中许多细节所吸引。那是一幅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城市生活场景图,仔细看,其中有茶楼、戏台、铺面、工坊、医馆、学堂等。各色人物更是数不胜数,有说书的、唱戏的、裁缝、瓦匠、练武的、算命的、挑担卖食的、买卖瓷器的,等等,展现了城市和乡间生活的各种行当。
每种行当都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的需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是由无数行当支撑。每种行当都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在时间洪流中,每种行当又有自己兴起、发展、消亡的轨迹。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意思是说,每种行当中都会有精于此道的高手、大家。他们是自己行当里的领军人物,行当文化的流传离不开他们的付出——这样的人物便是行当文化的代表性传承人。
贵阳的城市发展史悠久深远。从最初规模不大的陬邑,发展成人烟稠密、规模宏大的现代城市,少说也有千百年的时间了。
城市生活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分工细密。前面讲到的行当,便是分工的产物。
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贵阳,从历史上看,是多次移民形成的城市;从文化上看,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城乡的区别、民族的差异,使得贵阳在总体的文化图景上呈现出多元一体的面貌。
今天,人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被遗忘,有的甚至已经消亡。一些古老的传统行当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传统技术、手艺逐渐被新的科技所替代,这意味着一些文化濒临消亡。
面对这种情况,一个新的历史课题产生了。那就是我们是否应该将一些仍然有价值的习俗、艺术、医术等保留或保护起来。今天,人们努力在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便是因这个新历史课题而产生的。
为什么要保护这些传统的文化遗产呢?它的意义是什么?关于这样的问题已经有了大量的讨论,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简单来说,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活力得益于它的多样性。植物、动物等各种生物的界面越多样,它们之间相互形成的结构就越稳定、越安全。如果各种生命体的多样化的界面在缩小,即物种在消亡,世界同质化和单质化速度就越快,这个世界的危险性就越大。其实,文化也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每种文化都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的多样性也是社会活力的一种表征。人类的需要是多样化的,人类创造多样的文化,就是为了满足人的这种天然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类似于人们保护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工作,人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详尽的记录档案,尽可能将已纳入保护范围的非遗文化的各种相关信息保留下来。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文化基因保护工程。
这些年来,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很快,成绩斐然。在中国共产党贵阳市委员会与贵阳市人民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专设了下属机构,即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简称“非遗中心”)。
即将出版的贵阳市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系列丛书,便是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和策划的一套非常具有文献价值的书籍。
入选这本口述史的非遗传承人有著名的艺术家、医生、手艺人、民间习俗专家、民间口头文学传承人等,共20位。这些传承人是贵阳各个行当里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在互联网中都赫赫有名。
通过他们的口述,读者可以了解贵阳这个多元文化区域各种文化现象的历史面目以及当下鲜活的状况。从口述人生动的话语中,读者可以了解非遗文化传承者传承的文化、贵阳人的生活与这些非遗文化的关系。
我国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其实,一方文化也滋润一方水土。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文化是相得益彰的。在今天,让更多人知道、了解文化保护的意义也是非常必要的。
这套书的策划者的初衷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最后补充一点,这本书中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真本事,也很有趣。读者通过他们的口述,接近这些传承人的同时,也是在走近一种文化。
王良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