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和小麦在我们古老的中国很早就种植了,甲骨文以及金文中就有“麦”字,至于此“麦”是大麦还是小麦专家们有不同认识,反正我眼里,大麦小麦都是麦。
在《诗经》中提到“麦”的地方有九处,可见作为粮食作物,麦是很重要的品种。把麦清晰分成大麦和小麦的有两处:
《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周颂·臣工》:如何新畬?於皇来牟。
其中的“来”是指小麦,“牟”是指大麦。
提到麦的有七处,这个“麦”是什么麦,我就分不清了。
《鄘风·桑中》:爰采麦矣,沫之北矣。
《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彼留子国。
《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豳风·七月》:黍稷重穋(lù),禾麻菽麦。
《大雅·生民》:禾役穟(suì)穟,麻麦幪(m éng)幪,瓜瓞(dié)唪(fěng)唪。
《鲁颂·閟(bì)宫》:黍稷重穋,稙稺(zhì)菽麦。
我喜欢的是《鄘风·载驰》和《王风·丘中有麻》。
《鄘风·载驰》作者许穆夫人历来被认为是女性爱国第一人,和屈原遥相呼应,我钦佩许穆夫人的精神,所以特别提出: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节录)
我行进在田野,麦苗生长得很茂密。想去大国陈诉,谁可以依靠,谁又可以主持公道?
许国的那些大夫大臣们,你们别对我斥责怨恨。你们思虑百次,不如我亲自奔走。
已经嫁到许国的卫国女子许穆夫人的故国被蛮人所灭,她冲破重重阻碍奔赴(所谓《载驰》是也)故国,寻求其舅家齐国的帮助,最终卫国在其兄长卫文公“同心勠力”下得以复国,许穆夫人功在其中。此处的麦苗与破败的国家形成强烈对比,而许穆夫人担忧的是如果不能复国,来年的麦苗还能如其眼见的这样茂盛吗?
《王风·丘中有麻》是首情诗: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山丘上是麻林,那位公子曾过来。那位公子快过来呀,请他过来好欢聚。
山丘长着麦苗,那位公子在村中。那位公子在村中啊,请他过来吃麦饭。
山丘上有李树,我想念那位公子。我想念的那位公子啊,他赠我一块佩玉。
麻林、麦田、李树林,都留下恋爱中男女的身影,浪漫原始,自然美好,比之花前月下,灯光烛影更增了一份淳朴与野趣,是现代人几乎享受不到的恋爱方式,因为无法享受,所以无限向往。
令男女相会的麦田就增了无限的生机,还生出几许“灼灼其华”的色彩。
我是喜欢麦田的,看着刚返青的麦苗,会想起“春的生机”这样蓬勃的词,艳阳下浓绿的麦苗闪着迷人的光华,以及麦子成熟时被风吹的麦浪都让我无比喜悦。
《诗经》里倒没说麦怎么吃。
早先,麦子是煮成粥饭的,称为麦饭。宋代刘克庄《哭孙季蕃》:“自有菊泉供祭享,不消麦饭作清明。”后来小麦才开始磨成面粉加工,因为大麦的颖果壳和粒相粘,不易脱落,磨成面粉后和小麦的品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大麦到了现在除了做酒,喂养牲口,人们不再食用,而小麦磨的面粉却是人们餐桌上的主食。
现在城里人很少有人见过大麦,更不知道大麦和小麦的区别。说来也简单,大麦叶片大,茎粗,小麦叶片小,茎细。最主要的是结穗后,大麦的芒直立成束,小麦芒则外展一些,这就是大麦和小麦的区别。大麦最有名的品种是西藏高原种植的青稞,青稞的芒比大麦的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