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子就是黄米,很久没有吃了,儿时,那是爷爷奶奶的最爱,是被当作稀罕物每年有限制地吃的。黄米也称为软小米,和江米有共同之处——黏。
儿时,我们家五月端午都是用黄米包粽子的,但是后来条件好了,便用江米包。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当时忧国忧民的屈原投江而死,楚地人为了纪念他,用茭白叶包裹黍饭祭祀,谓之“角黍”,所谓“角黍”就是粽子的本源,而这本源就是“黍”即黄米。
黄米除了可以包粽子,山西洪洞还有一种叫作“蒸饭”的小吃,是用黄米加红枣以及芸豆整箅子做的,除了没有粽叶的香味,黄米的软糯黏香都有。我会刻意买一块“蒸饭”聊以自慰,回忆吃黄米粽子的儿时,那时很幸福。
现在黄米少见了,但是那时,《诗经》时代的那时,黄米——黍却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圣人孔子吃饭是先吃“黍”的,以表示黍为五谷之先。
黍的重要性在《诗经》中有充分的体现,竟然有十七处提到,分别是:
《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唐风·鸨羽》:王事靡盬(gǔ),不能艺(yì)稷黍。
《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豳风·七月》:黍稷重(tóng)穋(lù),禾麻菽麦。
《小雅·出车》: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
《小雅·楚茨》: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小雅·信南山》:疆场翼翼,黍稷彧(yù)彧。
《小雅·甫田》:黍稷稻粱,农夫之庆。
《小雅·大田》:来方禋(yīn)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
《小雅·黍苗》: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秬(jù)维秠(pī),维穈(m én)维芑(qǐ)。(其中的秬是黑黍,秠是壳里有两粒米的良种黍。)
《大雅·江汉》:厘尔圭瓒(zàn),秬(jù)鬯(chàng)一卣(yǒu)。
《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tú)。
《周颂·良耜(sì)》:其饟(xiǎng)伊黍。其笠伊纠。
《鲁颂·閟(bì)宫》:黍稷重穋,稙(zhī)稺菽麦。
单拿出《王风·黍离》说“黍”,因为诗里提及“黍”的次数多: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子长了一片片,谷子新叶绿油油。我缓慢走在小路上,内心惶恐不安,理解我的,知道我心中的烦忧,不理解我的,以为我有什么贪求。苍天啊,这是什么样的人?
黍子长了一片片,谷子抽穗很茁壮。我缓慢走在小路上,心中喝醉了般难受。理解我的,知道我心中的烦忧,不理解我的,以为我有什么贪求。苍天啊,这是什么样的人?
黍子长了一片片,谷子成熟沉甸甸。我缓慢走在小路上,心中难受在抽泣。理解我的,知道我心中的烦忧,不理解我的,以为我有什么贪求。苍天啊,这是什么样的人?
《王风·黍离》历来被公认为是悲悼故国的诗篇。《史记·微子世家》:“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有我好兮。”与《黍离》如出一辙。
黍子还在长,主人公的故国却没有了,此中的难受,不经历家国离乱丧失,哪里有人能懂呢。那黍子曾是主人公顿顿的饭食,看着黍子成片生长,看着故国变成瓦砾,主人公的心是欲哭不能啊。黍子长得越繁盛,主人公的悲伤越沉重。谁知他心呀。
看到这样的黍子,看到悲悼故国的伤怀,为了现在不能得到的黄米粽子而感慨的我,有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惭愧。
黍子在很远很远的过去就开始栽培,考古资料表明,黍子在史前时代就是黄河流域居民的主食。甲骨文就记载黍,而且殷商人好酒,就是用黍酿造。到了唐宋时代就是国人的主食。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把“黍穄(jì)”列为谷类的首章,也说明黍子是最重要的谷类。后来,黍子渐行渐远,成了今人饮食可有可无的点缀,不由生出世事无常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