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红蓼
游龙红蓼

红蓼最是寻常的村野植物,秋天时池水边、农人的房舍旁、小路的两侧,红蓼总是不经意就长成一片,长长的红色花序在微风中摆动,自有一种村野的风情,使人能感觉到秋天美好的惬意和心动。

红蓼在《诗经》中被称为游龙,其名字的由来应该是因为其枝干纤细,再加上枝头摇曳生姿的红色蓼花,好似条条小龙在空中游动。

红蓼出现在最有争议的《郑风·山有扶苏》中: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山上有唐棣,水洼有荷花。不见美男子,倒见你这个轻狂人。

山上有松树,水里有红蓼。不见美男子,倒见你这个轻浮人。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时女子对男子的戏谑、俏骂的诗歌。全诗充满了调侃、戏谑的意味,笑骂中蕴含着深厚的爱,清新活泼。但历来说法大相径庭,以《毛诗序》为首,说此诗:“刺忽也。所美非美然。”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说其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种解说可以说是完全曲解了诗意。

而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犹云‘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也”。高亨《诗经今注》认为这诗是写一个姑娘到野外去,没见到自己的恋人,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的故事。而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的诗。

朱熹更是认为此诗“淫女戏其所私者”。袁梅《诗经译注》认为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我个人认为袁梅的说法更贴近实际。

就这么短短八句诗,引来“多少风流人物竞折腰”,我却只看到轻松愉快,看到良辰美景,有山、有水、有荷花,有松、有蓼、有情人……

红蓼在女子眼里就是动人的、轻巧的,如此美好的形象完美地烘托出了整首诗的意境。 R8QCnbYW+BPlpwnsrL5Z5D/6JoUnMISxa0vCrZTIaokt1BwiRrJXra8SORWZLgr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