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就知道蒺藜,很讨厌它,因为乱草丛中玩耍的孩童往往会被蒺藜扎到。蒺藜的刺很硬,可以穿透塑料底的布鞋扎进脚底,刺痛感可以用痛不欲生来形容。我们的先人早就知道蒺藜的厉害,所以模仿蒺藜制成了“铁蒺藜”,置于御敌阵前用来防卫。王维《老将行》:“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可见蒺藜的厉害和可怕。也可见,恶亦有用。
《鄘风·墙有茨》中的“茨”就是蒺藜,此蒺藜不是可怕,而是可恶和羞耻的代名词。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大意是宫中发生了丑闻,又臭又长,要是传出去了,那可真要羞煞人也。
这桩丑闻还真是很长很复杂,这期间的混乱关系没一定的水平讲不清楚,没一定的智商看不明白。
西汉刘向在《列女传·孽嬖传》中专门写了这件丑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卫宣公姜,刘向是这样评价她的:“卫之宣姜,谋危太子,欲立子寿,阴设力士,寿乃俱死,卫果危殆,五世不宁,乱由姜起。”
宣姜的一生,混乱而精彩。和蒺藜有什么关系呢?蒺藜就是让人不舒服且刺人身的恶草,用以描述这种不能为外人言的“丑事”恰当合适。
其实蒺藜不结种子时还是蛮可爱的,匍匐一地,开着星星点点的小黄花,很有村野的情趣。我是这么看的,因为我不用经历《墙有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