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诸药中以甘草为君,功能调和诸药,遂有国老之号。”历来对甘草的称赞不乏其人,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明代李时珍:“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神农本草经》中又称甘草为“美草”“蜜甘”。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256个处方,其中含甘草的处方就有154个,可见甘草在医学上的地位和功效。
《诗经》中提到甘草的地方有两处,那时甘草被称为“苓”,一处是《邶风·简兮》,一处是《唐风·采苓》。两处诠释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意蕴。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节录)
高山上又榛树,洼泽里有甘草。若问我心中想着谁?是那西方的美男子。那位美男子,他是来自西国的人啊。
甘草被誉为“美草”“蜜甘”,所以看到那西方来的美男子,不由得联想到洼泽中的甘草,女子心里那个甜蜜,一如“甘草如饴”。
《唐风·采苓》却是另一番光景: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节录)
采甘草呀采甘草,在那首阳山巅。有人捏造谎言,千万不要相信它。别理他呀别理他,就像一切不存在。别人的谎话,怎能相信呢?
后面还有两段意思相同,就是起兴的植物不同,一是苦菜,一是蔓菁,都是说让人不要轻信谎言,但这和甘草有关系吗?难道谎言有时候听起来如甘草般甜蜜?而上了谎言的当就如苦菜、蔓菁一样苦、辣不可言说?而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就无从查证了。
我们山西有些地方会把甘草的嫩叶采摘了,然后和面蒸馒头,据说味道甘甜,说不定《诗经》时代也会把甘草当甜味剂!
甘草除了作为中药外,孩提时代,我们也会把甘草当蜜糖咀嚼,用牙齿使劲咬下一丝,然后在嘴里反复咀嚼,含有特殊中药味的甘甜便会在口腔里蔓延,小小孩童的心亦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