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秦风·蒹葭》是我最喜欢的诗篇之一。那种悠悠漫长的情思,唯有“蒹葭”可以相配,蒹葭是两种植物——荻苇、芦苇。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深秋的荻苇和芦苇本已萧瑟,结霜的白露更添了我的惆怅,我思念的那个人儿,远在河的那边。
荻芦茂盛,白露未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荻芦丛密,白露还在,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一片深秋的荻苇和芦苇,一地结霜的白露,一位思念那人的有情人,只见河水不见人影的那人。
凄清,深情,旷远。
这篇诗无论怎么翻译都感觉翻不出原诗的味道。
《诗经》中提到荻苇的有三处,芦苇的有六处。如下:
《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bā),吁嗟乎驺虞!
《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卫风·硕人》:葭菼揭揭,庶姜孽孽。
《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小雅·小弁》:有漼者渊,萑苇淠(pèi)淠。
《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在《本草纲目》中,尚未开花的荻被称为“蒹”,初生的荻被称为“菼(tǎn)”;而初生的芦苇被称为“葭”,开了花的芦苇被称为“芦”,花后结实则被称为“苇”。所以,蒹葭是两种植物,它们的区别,清人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解释得很清楚:“强脆而心实者为荻,柔纤而中虚者为苇……又苇喜止水,荻喜急流,强弱异性,故自不同。”
荻刚出生的嫩芽可以食用,被称为“荻芽”,芦苇刚出生的嫩芽也可以食用,被称为“芦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中所描述的“河豚鱼白与荻芽为羹最美”至今是南方人的美食。
荻的用处还是很多的,比如可以当柴草,还可以造纸。而对于“画地学书”的欧阳修,荻可谓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后,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可见,对于欧阳修的成功,“荻”功不可没。
芦苇用处更多,不但可以编制席子,还可以做泥墙。过去农村的房屋泥墙里就掺着芦苇。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岸贫》里还有描述:“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可见,自古芦苇就用作泥墙。
我最喜欢芦苇的用途是五月端午包粽子,包裹了芦苇叶子的糯米蒸煮出来,清香四溢,甚是可口。芦笋,现今是时尚菜,据说还可以防止癌症,其实在古代,其也是名菜,好吃到如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云:“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芦苇成片更是一景,如林逋《秋江寫望》云:“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
《史记》记载田单以火牛阵完成复国使命,牛尾所系据说就是芦苇,便于燃烧嘛。
《淮南子·览冥》记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积芦灰以止淫水。”“芦灰”随后用以描述治水之意。
《二十四孝》中,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闵子骞的故事,就有和芦花最直接、最打动人的关联,闵子骞的继母让亲生儿子穿丝绵(春秋时没有棉花)絮的棉袄,却让闵子骞穿完全不能御寒保暖的芦花絮的袄,但闵子骞却一如既往地孝敬继母,古往今来被人称颂,后来,“著芦花”一词就成了继父母虐待子女的代用语。
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我们,荻或芦苇顶多是我们假日郊游的陪衬风景,又有几人看到荻和芦苇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个两千多年前悠长多情的人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