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贵为一国之母,但王皇后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心。
她和高宗的结合是彻头彻尾的政治联姻。王皇后出自关陇一等豪门——太原王氏。这一支王氏是东汉大司徒王允——就是用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的那个老头儿——的后代。王、李两家早有联姻。李渊的妹妹同安长公主就是嫁给了太原王氏。同安的丈夫有个堂侄叫王仁祐,王皇后就是王仁祐的女儿。贞观十七年,在同安的介绍、推动下,王氏成为李治的太子妃,提前锁定了皇后之位。
王家的政治投资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李治登基改元后,坤闱正位,乾德当阳,王氏顺顺利利地坐上了皇后宝座。高宗加封老丈人王仁祐为魏国公,老丈母娘柳氏为魏国夫人。王仁祐虽不久去世,但仍被追赠为三公之一的司空,可以说是极尽哀荣了。跟着沾光的不仅有王家,还有王家的姻亲柳家。高宗二年,王皇后的舅舅,就是上文提及的柳奭,被册拜为宰相。
按理说王皇后应该满足了,但她是个女人,她还想要丈夫的爱。这就比较扯淡了,一来他们之间毫无感情基础,二来王皇后的颜值并不突出,高宗对她爱不起来。
有人表示怀疑,皇后的颜值不得冠绝后宫、艳压群芳呀?错了,皇后这个位置不同于其他嫔妃,是皇帝之妻、万民之母。能不能当皇后,一看家庭背景,二看性格品行,至于颜值,反而是个三流指标。因此,王皇后的颜值只能说是不丑,肯定也高不到哪里去,高宗对她没感觉也在情理之中。
更何况王皇后还有一个致命缺陷——患有不育症,尽管已经结婚许多年了,她却从未给高宗生下一男半女。一个不能生育的皇后,想想都觉得瘆得慌。王皇后自己也觉着瘆得慌,因此万分焦虑。她的焦虑是有缘由有指向的,因为后宫中已经出现了一个足以威胁到她地位的强有力竞争者——萧淑妃。
聪明的同学可能已经反应过来了,这位萧淑妃多半出自孕育了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兰陵萧氏。没错,萧淑妃确实出自兰陵萧氏。王皇后的靠山是舅舅柳奭,萧淑妃的靠山则是萧瑀。贞观十七年,就在王氏成为太子妃后不久,萧氏也当上了太子的头号侍妾——良娣
。两人的竞争从那时起就开始了。王氏当上皇后,萧氏也晋升为淑妃。
萧淑妃除了地位没有王皇后高以外,其余哪项指标都比她强,要模样有模样,要身材有身材,要风情有风情,要子女有子女。短短数年间,她就给高宗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是男孩儿,并且还是个聪明伶俐的男孩儿!高宗宠她们母子宠得上了天。尤其是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不仅被封为雍王,还挂着首都特别行政区最高长官——雍州牧的职务。
前朝流言四起,说皇帝已经动了废后的心思,想改立萧淑妃为后,还说不久的将来雍王素节就会成为太子。这些流言传到王皇后耳中,让她的焦虑之火烧得更旺了。
好在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王皇后的事儿从来都不是她个人的事儿,而是王、柳两大家族共同的事儿。她要是被废了,两大家族就得给兰陵萧氏腾地儿了。作为两大家族扛把子的柳奭急坏了,内朝使不上劲,他就在外朝活动。别说,他还真就想出了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
彼时高宗有四个儿子,长子燕王李忠,宫人刘氏所生;次子许王李孝,宫人郑氏所生;三子泽王李上金,宫人杨氏所生;四子雍王李素节,萧淑妃所生。就法理而言,四王都是庶出,如果非要择一个做太子,长子李忠的赢面要大些。
柳奭就在李忠的身上动起了心思。他想到的办法是这样的:先让王皇后收李忠为义子,如此李忠的法理身份就由庶子变成了嫡子;然后,组织朝臣发起立储动议,将李忠送上太子宝座。母以子贵,“儿子”都当上太子了,试问王皇后的后位还有谁能动摇?!
讲真,确实高招儿!
第一步很容易就办到了。首先,王皇后很乐意;其次,李忠的母亲刘氏也很乐意;最后,李忠本人更乐意。他们三个都乐意了,高宗自然没有反对的道理。
关键是第二步,如何让高宗和朝臣们支持李忠做太子。别看柳奭是个宰相,但以他的能力和影响力,既左右不了朝臣,也左右不了皇帝,但他知道有人具备这样的能量。是谁呢?当然是长孙无忌!外朝的事儿,只要长孙无忌点个头,就没有办不成的。
柳奭就跑去找长孙无忌了。长孙无忌听了他的想法,没有分毫的犹豫,当场就答应了。他为什么如此痛快呢?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关陇豪门同气连枝,在如此重大的利益问题上,没必要便宜了非关陇家族。再说了,一旦玉成此事,王、柳两家就会越发紧密地站到他这边儿了。第二,他帮的这个忙含金量太高了,如果连高宗的继任者都安排好了,对长孙家族的基业是绝大利好,这种抄底性的长期投资,长孙无忌没有理由拒绝,也不会拒绝。
举凡储君之争,都是若干利益集团力量的大PK,哪个集团的能量大,哪个集团推出来的利益代言人就能上位。萧淑妃的靠山是萧瑀,而萧瑀已经作古,她再厉害也只能在后宫的一亩三分地里抖威风,前朝这潭水她蹚不了。长孙无忌一出面,萧淑妃和李素节立马就靠边站了。
三年(652年)七月,高宗正式立储,册拜燕王李忠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