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昭告天下,为了扬眉吐气,六年十一月,高宗还破格举行了隆重的封后大典,让司空李
赍玺绶,代表朝廷代表他,册封武媚娘为皇后。典礼规模很大,所有在京文武官员、所有属国及友邦代表都来了。高宗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全世界:朕的媚娘当上皇后了!他对武媚娘的爱不算多,只比太平洋的海水多一点儿;对武媚娘的宠也不算高,只比喜马拉雅山高一点儿。
商人的女儿、先皇的侍女、佛门的女尼——武媚娘,就这样登上了皇后之位,成为大唐万民的国母。
武家人理所当然地沾了光。朝廷追赠武后之父武士彟为司徒、周国公,后来又加赠太尉,其母杨牡丹初封代国夫人,后改荣国夫人,大姐武顺封韩国夫人,大哥武元庆升宗正少卿,二哥武元爽升少府少监,堂兄武惟良升司卫少卿,另一堂兄武怀运升淄州(今山东淄博淄川区)刺史。俗语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却不知鸡鸣天上,犬吠云间。
易后之争以武后全胜、长孙无忌全败而告终。也正是从这一刻起,长孙无忌完全失去了对高宗的控制。他苦心孤诣三十年,小心谨慎,机关算尽,实际把持权柄也就四五年。
长孙无忌起码还可以再苟活几年,但被囚禁在后宫别院里的王、萧二女可就没这份幸运了。原本她们是可以多活一阵子的,但有人跑来看了她们一眼,直接把她们看死了。
谁啊?正是高宗!
有人说,高宗是不是犯贱,你把人家废了,现在又跑来刺激人家?没办法,高宗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和最大的缺点是一样的:心软。没过几天,他就念起二女的好了,跑来看人家。这一看不要紧,把他惊呆了,二女所居的院子被封得死死的,只留下一个送饭的小洞口。高宗黯然神伤,趴下来对着洞口喊:“皇后、淑妃安在?”
高宗是大领导,大领导的通病就是以为下面的人会不搞变通地落实他的指示。他以为王、萧二女只是失去了自由,衣食住所还是有保障的,却不知她们的处境连猪狗也不如。
王、萧二女隔着小孔哭诉:“陛下,你可别埋汰我们了,这里只有两个犯罪的可怜女人,哪有什么皇后、淑妃呀?”
高宗除了沉默哽咽,还能说什么?事儿的确是他办的,而且是他急赤白脸办的。
他不爱王皇后和萧淑妃,但王皇后和萧淑妃却深深爱着他。二女既没有请他给换个好点儿的住所,也没有索要衣食,只是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陛下如果念及往日旧情,能让我们重见天日,就请赐此院名为回心院吧!”
高宗不争气的眼泪又出来了:“朕即有处置。”
后宫中的风吹草动还能瞒得了武后?很快,她就知道了,高宗什么时候去见的两个贱婢,都说了什么,一清二楚。她勃然大怒,逼着高宗处死二女。许诺回心的高宗连个屁都没有放,犹犹豫豫,最终还是同意了。他从来都不是一个狠心的人,但他的确办了很多狠心的事。
按照《旧唐书》的说法,武后立即派人缢杀二女,将两族流放岭表,并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都是畜生。但《资治通鉴》的记载就戏剧化多了,也残忍得多了:
武后风风火火带着一帮人来到回心院。王皇后已经怕了,磕头如捣蒜:“皇帝陛下万岁万万岁,昭仪娘娘恩泽万方,罪女该死!”萧淑妃就硬多了,破口大骂:“阿武,你这个狡猾的女人,来世我要托生为一只猫,你这个贱人托生为鼠,我见你一次杀你一次!”
武后大怒,立即命人“杖王氏及萧氏各一百”。王、萧二女身娇肉贵,吃了这一百杖,已经是去了半条命。但武后还不解恨,又命人斩去她们的四肢,将残躯放入大酒瓮当中,还恶狠狠地说:“令二妪骨醉!”王、萧二女的伤口创面大,且为酒水所浸泡,其痛苦无法想象,日夜号哭,几天后才死去。就这,武后还嫌不解气,又命人砍掉她们的首级。
武后由此创设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骨醉之刑。当年吕后残害戚夫人,也不过只是砍了戚夫人的四肢而已,还没想到泡在酒缸里的法子。看来,后人的确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我建议大家还是采纳《旧唐书》的说法。后世黑武媚娘黑得太厉害了,她再残忍,也不会刚当上皇后就如此狠辣地虐杀对手。是个聪明人,就不会这么干!
关于后事,有两处见诸史书且为后世所广知的记载。一个是说武后时常梦见二女的鬼魂前来索命,所以她远远地躲到了洛阳,“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另一个是说她从此怕上了猫,“由是宫中不畜猫”。
这显然是讹传污蔑。武后杀的人多了去,如果仅仅因为杀了两个女人就怕得不得了,也活不了82岁。搬到洛阳倒是真的,但那已经是两年以后的事情了。高宗八年(657年),李治颁布《建东都诏》,改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京,从此唐帝国实行两京制。此后直到武则天下线,皇帝和中央政府都在洛阳,这是区别于其他唐皇的一个显著特点。终身不归长安更是扯淡。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长期在洛阳,偶尔回长安。另外,怕猫这个事也是假的。因为《资治通鉴》明确记载:“太后习猫,使与鹦鹉共处。出示百官,传观未遍,猫饥,搏鹦鹉食之,太后甚惭。”
皇后的问题解决了,太子的问题跟着就来了。
十一月三日,许敬宗奏请易储:“永徽爰始,国本(指李弘)未生,权引彗星,越升明两。近者元妃载诞,正胤降神,重光日融,爝晖宜息。安可反植枝干,久易位于天庭;倒袭裳衣,使违方于震位!又,父子之际,人所难言,事或犯鳞,必婴严宪,煎膏染鼎,臣亦甘心。”嫡子取代庶子,名正言顺。在义母王皇后被废之后,太子李忠即已提出,愿将储君之位让出。所以,高宗就说了:“忠已自让。”许敬宗对曰:“能为太伯,愿速从之。”
七年(656年)正月,高宗下敕,将皇太子李忠降为梁王,外放为州刺史;同时,改立武后长子、年仅四岁的代王李弘为皇太子。数日后,又大赦天下,改元“显庆”。不久后,萧淑妃之子李素节也被外放。
李忠是大唐第三朝的太子,但这个太子依然没立住。曾几何时,他是一匹黑马,但这匹黑马没能跑到最后,下场还非常惨。他的母亲刘氏若有先见之明,当年绝对不会答应王皇后。历朝历代的太子都不好当,但唐朝的太子们无疑是最难的。在后面的故事里,大家对此会有非常深的体会。
被舅舅控制了这么多年,总算能独立自主了,高宗就想办点事儿了。立威之道,莫过于军功,他想在外事上搞点大动作。高宗这么一想,有人就要倒霉了。这个人就是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