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是李贞的老巢,叛后重建至关重要,急需可靠得力的人坐镇。武太后在心中扒拉来扒拉去,最终选中了一个人。此人是山西太原人氏,姓狄,名仁杰,字怀英。没错,大名鼎鼎的狄仁杰他来了!
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福尔摩斯”狄仁杰其实不是汉人,而是羌人。
狄仁杰的曾祖父名叫狄湛,是北朝的大臣,历仕北魏、东魏、北齐,官至车骑将军。2000年7月,在山西太原迎泽区王家峰村出土了他的墓志。墓志追溯狄氏源流,称:“其先汉丞相狄方进之后。”其实,这里的狄方进是汉成帝丞相翟方进讹传而成。狄氏一族为了攀附宗族,就挂靠到了狄方进名下。进入唐代,狄氏文化水平提高了,意识到之前挂靠错了,闹了大笑话,于是改口称:“狄氏出自姬姓。周成王母弟孝伯封于狄城,因以为氏。”还从孔子的弟子中寻找出一个狄黑作为祖先。如此,他们就成周朝姬姓之后了,妥妥的名门贵胄。
狄氏之所以疯狂挂靠,是因为他们甚至都不是汉人,而是居住于甘肃天水的东羌豪族。狄湛的祖先
是北魏的略阳公伏阿奴,这显然不是汉人名字。伏阿奴的后代狄伯支(正史记载的狄仁杰烈祖)仕后秦。狄伯支的孙子狄恭移居太原。狄恭正是狄湛的父亲、狄仁杰的高祖。
狄仁杰的祖父狄孝绪仕唐,曾任尚书左丞、散骑常侍、沣汴二州刺史。父亲狄知逊曾任夔州长史。所以,狄仁杰其实也是官宦子弟。
世人皆知狄仁杰是有唐一代贤相。到底有多贤呢?有三个成语基本上可以说明他的含贤量。
第一个,沧海遗珠。狄仁杰年轻时明经及第,在河南道汴州(今河南开封)任参军。大画家阎立本以河南道黜陟使的身份赴河南道考察官员,因事邂逅狄仁杰。狄仁杰虽然职位低微,但面对省台领导阎立本进退有度、不卑不亢,极为沉着冷静。阎立本大为惊诧,刻意长时间凝视狄仁杰,但狄仁杰始终神色自如。阎立本当场夸赞道:“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后人从中总结出成语“沧海遗珠”。“沧海遗珠”的字面意思是指被采珠者遗漏的海中珍珠,隐喻被埋没的人才。阎立本还对狄仁杰说:“我是一个画家,在我心中自有想画之人与不想画之人。想画的人物中,见其第一眼便有下笔冲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你就是那极少数人之一,是我非画不可之人。”亲近不解,事后问阎立本为何给此人如此高的评价。阎立本解释道:“被我凝视而毫不动容的人,我实在从未见过。”
第二个,白云亲舍。在阎立本的提携下,狄仁杰离开生活工作多年的河南,调回老家任并州都督府法曹。他的父母仍旧留居河南道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狄仁杰异地为官,十分思念双亲。一次,他登上太行山向南遥望,只见天边飘着一朵孤独的白云。狄仁杰满怀深情地对左右说:“吾亲所居,在此云下。”我爸妈就住在那朵云下。直到云移走了,他才恋恋不舍地下了山。后世就发明了成语“白云亲舍”,喻指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第三个,斗南一人。领导安排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到很远的地方出差。郑崇质挂念年老多病的母亲,不想去,但又不得不去,很是惆怅。狄仁杰得知后主动对他说:“令堂重病在身,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老人家为远在万里之遥的你担心呢?”然后,他跑去找并州长史蔺仁基,说要替郑崇质出这个远差。蔺仁基当时正和司马李孝廉搞权斗呢,斗得一塌糊涂,听了狄仁杰的话,他既震惊又惭愧。看看人家狄仁杰,主动为同僚担这苦差事,而他却和李孝廉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闹得不可开交,上峰的心胸气度竟连下级都不如,真是令人汗颜!蔺仁基随后改弦更张,主动与李孝廉和解。此后,他逢人便称赞狄仁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北斗星以南,就数狄仁杰最贤良了。后世就用“斗南一人”比喻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
通过以上三个成语,我们基本可以概括出:狄仁杰是一个有才华、有品德、有境界、有情义的人。
一次,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和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失手砍坏了一棵柏树。砍棵树其实没啥,至少在古代没啥,但也要看你砍的是哪里的树。这两人砍伤的是高宗他爹太宗昭陵中的树,那这个事儿定性就很严重了。
大理寺给出的处理建议是将二人免职为民。高宗很不满意,大发雷霆:“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可狄仁杰坚持主张按大理寺的意见办。高宗很不高兴,脸拉得老长,勒令他退下。
好个狄仁杰,根本不惧:“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
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
列位,这就是狄仁杰会说话了。同样的话,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词说出来,就有不同的效果。狄仁杰的这番话暗含机妙。一上来就站在了道德的高地,我这是犯颜直谏,陛下如果不听,那您就是昏君了。然后讲规定,权善才和范怀义罪不至死,陛下您没有依法办事。最后讲情理,陛下,我这可是为您好呀,您如果因为一棵树就杀了两个将军,后世人不得戳您脊梁骨啊?!
高宗能不听吗?不仅听了,心里还很高兴,几天后就将狄仁杰提拔为侍御史。
狄仁杰从此转入监察系统,依旧不改初衷,刚直不阿,铁面无私。
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高宗宠信,骄横跋扈。狄仁杰弹劾王本立,高宗却下诏宽宥。狄仁杰不干了:“国家虽然缺乏人才,但也不缺少王本立这种人。陛下为何因爱惜此人而亏损王法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宽赦王本立,就请先把臣放逐到无人之地,给后世忠臣们当个警戒吧!”这话又把高宗给拿住了,只得下诏将王本立定罪。
自魏征以后,大唐臣子中狄仁杰要算第二个直言敢谏的。当臣子的,如果你真的行得正、坐得端,连皇帝都会敬你三分。说到底,皇帝需要这样的人,朝廷需要这样的人。
高宗三十年(679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一次,他随高宗巡幸汾阳宫(在今山西忻州)。并州长史李冲玄上奏,说皇帝巡游的路线要经过一座妒女祠,民间相传这座妒女祠很邪性,谁要是穿着华丽地从祠前经过,必会引来风雨雷电之灾,所以他已征发民夫数万,准备另开一条新路绕过妒女祠。狄仁杰听了嗤之以鼻:“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堂堂大唐天子还能怕这么一个邪神,马上把这劳民伤财的工程停了。高宗听说后由衷叹道:“真大丈夫也!”
如果高宗不死,估计狄仁杰早用起来了。可惜高宗说没就没了,中宗上台,龙椅还没焐热乎呢,就被老娘武太后给扒拉了下来。
临朝三年(686年),狄仁杰被外放为宁州(今甘肃庆阳宁县)刺史。据我分析,他很可能是遭到了诸武的排挤。但狄仁杰丝毫没有因为被外放而怠慢公事,依旧勤政爱民,颇有政声。宁州百姓甚至为他立了功德碑。时值监察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弹劾了一大批怠政、恶政的州县官吏。但当郭翰进入宁州境内,却不断听到当地百姓称颂刺史,所以他回朝后就推荐了狄仁杰。不久,狄仁杰被征入朝中任冬官侍郎。
临朝五年(688年),狄仁杰奉命巡抚江南。彼时,江南之地遍布淫祠。这里的淫祠并不是你们理解的唐式街边按摩房,而是指民间自行设立的、祭祀对象不在国家祀典名单内的祠庙。狄仁杰觉得这可不是个小事,偶像问题关乎道德风尚,不能想拜谁就拜谁,于是报请朝廷同意,焚毁淫祠一千七百余所,只留下供奉夏禹
、太伯
、季札
、伍员
四人的祠庙。事后,狄仁杰改任文昌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