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照章办事的宋璟也想学姚崇办点儿利国利民的大事实事。想来想去,选来选去,他盯上了恶钱。
唐人所谓“恶钱”,其实就是今人所说的假币。在造币技术和防伪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尚且有假币,何况古代呢?!古代钱币造假的门槛很低,宋代之前的货币都是硬币,一个是原材料很好找,无非铜铁;另一个是模型简单,方孔圆钱,按真币尺寸做个模具就行。
不过,门槛虽低,利润也低。大家想啊,咱们现在用的是纸币,上面印“1”印“100”都可以,造假当然是往大面额印啊!但古钱是硬币,假币如果造得和真币成色一样、分量一样,那不是傻子吗?!当时造假的办法很简单粗暴,就是往价格高的铜里掺价格低的铁,如此制作出来的硬币看着和真币一模一样,但重量要轻,因为铁的密度比铜低。聪明的小伙伴肯定想到了,绝对不能轻太多,否则别人用手一掂就能感觉出来。所以,古币造假利润较低。问题是它走量啊,一枚差一点儿,一万枚就差多了。造假者以恶钱兑回良钱,赚的就是中间的差价。
上过高中的同学都知道,当市场上货币供应量过多以后,就会发生通货膨胀,说白了就是钱不值钱了,直接表现就是物价飞涨。原本铸币为朝廷所垄断,铸多少是有数的,现在忽然多了供应渠道,导致货币供应量不受官方控制地大幅增加,就会刺激通货膨胀。可以说,恶钱的流通,既薅了百姓的羊毛,也薅了国家的羊毛。所以,历朝历代都不遗余力地打击恶钱。但不管怎么打击,恶钱始终都在,无非就是不那么泛滥和十分泛滥这种程度上的区别而已。
李渊建唐时,货币已经乱到了相当程度。一个是良钱乱。从汉朝到隋朝用的都是同一种钱——五铢钱。但大家想啊,这都经过几百年多少个朝代了,还有很多割据一方的政权,虽然都造五铢钱,但大小轻重各异。一说都是良钱,但良得千差万别、千奇百怪。另一个是恶钱乱。有多少种良钱,就有多少种恶钱,并且恶钱的数量已经相当庞大。
武德四年(621年),唐廷推行货币改革,来了个“一刀切”,甭管是啥样的五铢钱,统统废黜,转而推出了大唐的货币——开元通宝。很多人看字面,以为“开元通宝”是李隆基时代的货币,其实整个唐朝都在用。我手上就有几枚,但不值钱。为啥呢?因为唐朝用了二百多年,存世量太大了。
“开元通宝”是中国货币史上划时代的存在。它的意义首先在于更改了钱的计算方式——进制,从二十四进制的铢两制,改为十进制的钱两制。唐以前的重量单位是铢、锱、两,6铢为1锱,4锱为1两,1两相当于24铢。成语“锱铢必较”就是这么来的。从唐朝开始,重量单位调整为厘、分、钱、两,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24枚五铢钱是1两,10枚开元通宝就是1两,所以1枚开元通宝相当于2.4枚五铢钱。其次是首创了“通宝”这个新的名称。后世朝代铸钱,都学唐朝带个“宝”字,有的叫“通宝”,有的叫“元宝”,有的叫“重宝”,比如“康熙通宝”“咸丰重宝”“圣宋元宝”。
不过,“开元通宝”再怎么好,终究只是硬币,伪造门槛并不高。打从有它开始,对它的仿制就有了。我们大可以说,“开元通宝”终结了五铢钱的恶钱,但又给“开元通宝”的恶钱提供了生存土壤。从高祖李渊到玄宗李隆基,唐朝开国都快一百年了,日积月累,恶钱的数量就很庞大了。
宋璟就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想到的办法是:收缴百姓手上的钱,不管良钱恶钱,一律回炉重铸成良钱。有人问了,为什么不进行甄别,只收缴恶钱呢?同学啊,数以几十上百亿计的钱,一枚一枚地甄别,估计到唐朝完蛋都甄别不完!宋璟先拿长安做试点,结果傻了眼,根本没人上交。原因很简单,人人手上都有恶钱,交上去重铸,那就是让个人财富缩水呀,傻子才上交呢!
宋璟又想了个办法,抓住交易环节,只要你花钱,国家就收走。这可倒好,一夜之间没人交易了。怎么保证生活所需呢?很简单,大家自发恢复了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你想买棉布,我这里有,正好从你那儿换一斗小麦。我想,宋璟可能头皮都发麻了,但事已至此,只能强推了。
他奏请玄宗同意,从国家粮仓里拿出十万石粟出售。人总得吃饭吧,总得买粮食吧,只要你买,我就趁机收走你手上的钱。这个办法虽然管了用,但作用很有限,而且群众反响太强烈了,抵触情绪很大。
“开元通宝”流通至今,恶钱的数量已经相当惊人了,可以说上自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人人手上都有恶钱。在某种程度上,恶钱已经成为国家金融体系中一个相当大的组成部分。此时再强制回收或者变相回收恶钱,必然会使社会财富大量缩水。与宋璟作对的已经不再是造假分子,而是整个社会所有人。
先前,宋璟的口碑非常好,群众基础很扎实,人们称赞他是“有脚阳春”。啥意思呢?就是说宋璟其人好比长着脚的阳春,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冰河解冻、彩蝶纷飞、狗熊撒欢、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但一夜之间他的口碑就崩了,人人都说他不好,还阳春?简直就是有脚寒冬!
玄宗每天都能听到告宋璟状的声音。起初,他是不在意的。但宋璟很在意,谁告状就办谁,统统下狱。刚好这一年发生了旱灾,有人就趁机做文章了。一天,玄宗在梨园看一出旱神降临人间的戏。
有“百姓”问“旱神”:“你为啥要到人间降灾呢?”
“旱神”说:“我本不想来,是宰相命令我来的!”
“宰相为什么让你来?”
“旱神”很委屈:“蒙冤者达三百余人,宰相把他们全都关进监狱,所以我不得不到人间降灾,以警告世人不要和宰相作对!”
玄宗听了,神色很凝重。
看完戏回来,他一道敕书下达,就把宋璟的得力助手萧隐之贬了官。玄宗为什么这么干呢?有人的解读是他受了优伶的蛊惑。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宋璟打击恶钱的出发点是好的,对他李家的江山有益,这点玄宗是知道的。之所以要喊停,是因为他意识到这个事儿牵扯面太广,百姓的意见太强烈了。毕竟,比起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为了稳定大局,恶钱的事儿只能不了了之。
宋璟的政治生命就此终结!
开元八年(720年)正月,玄宗将宋璟和苏颋罢相,改任源乾曜和张嘉贞为相。
宋璟的倒台其实也验证了古代中国的一个政治现象:想干实事儿的官员,尤其是想干利国利民大实事儿的官员,大多没有好下场。后世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皆是如此,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想干实事儿,就必定得罪人;想干大实事儿,得罪的人更多。君王起初肯定会支持,因为改革对他有利,但随着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他就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危,到一定程度就要丢车保帅了。
宋璟卸任后,退居洛阳私宅,杜绝宾客,直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一月十九日去世,享年75岁。玄宗追赠他为太尉,赐谥号“文贞”。
姚崇、宋璟相继为相,各干了约四年,加起来八年。这两人,一个是河南三门峡陕州人,一个是河北邢台南和人,一个倒在人上,一个倒在事上。但正是这两个人,用八年的时间为“开元盛世”打下了一个相当硬的基础。玄宗的军功章里至少有姚崇、宋璟的一半。史书对姚宋予以极高评价:“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