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6.宋璟苏颋

与默啜、李旦携手并肩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我们的贤相姚崇。别误会,他没死,只是倒台了。

开元四年,卢怀慎致仕,并于当年底去世,死的时候“家无余蓄”,全家挖地三尺找不出一文钱来,以至于都无力办丧事。他家中的一个老仆人居然自己挂牌卖自己,好给主人办丧事。

虽然卢怀慎在历史上的名气不高、作为不大,但他的清廉程度丝毫不亚于我们熟知的包拯、海瑞、于成龙等清官。这个人的品质没问题,能力应该也没问题,之所以甘于、乐于当伴食宰相,我觉得是有些过于爱惜自己的羽毛了。朝廷和天下苍生当然需要廉官,但更需要像姚崇那样敢办事、会办事、办实事的能官。

卢怀慎致仕后,玄宗提拔尚书左丞源乾曜为宰相,给姚崇当副手。源乾曜也是进士出身,虽然比卢怀慎要勤政一些,但给姚崇打辅助,注定他这个宰相当得很憋屈。每逢他奏事,玄宗如果认可,就会说:“此必姚崇之谋也。”如果不认可,就会责怪他:“何不与姚崇议之!”

玄宗如此得意姚崇,源乾曜也不敢和姚崇作对,反而极尽讨好之能事。论沽名钓誉,姚崇不比卢怀慎差,他任相后甚至没有购置住宅,而是借住在罔极寺中。源乾曜建议玄宗让姚崇从罔极寺搬进国立四方馆。姚崇自然是推辞的,罔极寺就是一座寺庙,而四方馆是国营招待所,公器私用,他不能为也!但玄宗很坚持:“设置四方馆本就是为官员服务的,朕安排你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如果可能,朕恨不得让你住进宫里,你就不要推辞了!”

听着很感动有没有?但这不过是君王笼络人心的套路而已,他觉得你姚崇现在有用,需要你夙夜在公、加班加点地干,所以才摆出一副绝对信任、绝对宠溺的姿态。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姚崇就倒台了。

同样以清廉自居,卢怀慎是真清廉,姚崇是假清廉。姚崇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设立得很稳,但他的两个儿子姚彝和姚异可是什么油水都想捞一把的人,牛魔王犯到他们手里都得犁二亩地才能走。姚崇既然知道儿子们贪婪,为什么不一管到底呢?这个问题细思极恐!

姚崇对部属也很纵容。他的亲信赵诲敛财都敛到胡人头上了,被人抖搂了出来。玄宗很生气,亲自审问赵诲,判处其死刑。姚崇护犊心切,出面营救。玄宗很不高兴,不置可否。不久,朝廷有大赦,玄宗特意在敕书中圈出了赵诲,另处杖刑一百,流放岭南。

姚崇这才回过劲儿来,再不急流勇退,只怕晚节不保。到底是聪明人,他主动请辞,并推荐广州都督宋璟为相。

为什么推荐宋璟呢?一来宋璟是他一手栽培起来的,宋璟接任可保他下台后不被清算;二来陛下对宋璟也很认可,推荐宋璟也对陛下的心意。总之,不让死敌张说接任就是了。

当年十二月,姚崇、源乾曜被一同罢相,宋璟与苏颋 双双登上相位宝座。

有意见归有意见,玄宗内心对姚崇还是很尊重的,让他五日一上朝,遇到难决的军国大事,也会征求他的意见。

开元九年(721年)九月初三,姚崇病逝,终年72岁,被玄宗追赠为扬州大都督,赐谥号“文献”。他前后三次改名,从姚元崇到姚元之到姚崇,传奇程度直追李 ,历任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宰相,且常兼兵部尚书。姚崇真正大有作为是在玄宗时代,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的确不负贤相之名。

宋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这里我重点介绍下苏颋。苏颋是许国公苏瑰之子,也是当时公认的两大文章巨匠之一。另一位是谁呢?正是姚崇的死敌燕国公张说。时人管张说、苏颋这对CP叫“燕许大手笔”。后来的大诗人元稹有这样的诗句:“李杜诗篇敌,苏张笔力匀。”他认为,唐朝写诗最好的是李白和杜甫,写文章最好的则是张说和苏颋。卢怀慎对姚崇而言就是个摆设,而苏颋则是宋璟的好帮手。

宋璟虽然是姚崇用起来的人,但路数又和姚崇不同。我们可以简单地这么理解,姚崇是改革派,就想干点儿别人没干过的事情;而宋璟是法制派,主张照章办事,制度都有,严格抓落实就好。

比如,他和苏颋奏请玄宗恢复了太宗时代的奏事制度。

太宗时代规定,中书、门下二省的官员以及三品以上官员入朝奏事时,必须安排谏官和史官随同。谏官的职责是听,一旦觉得奏事者说得不对,当场发言匡正。史官的职责是记,什么人说的什么话,一个字儿都不带落的。

太宗的制度很好,一切都放在台面上进行,所有人都要对自己公开发表的言行负责。但高宗时代许敬宗、李义府这些人上来后,就把这项制度实际废弃了。官员奏事都是私下里一对一、偷偷对皇帝说。监察御史和待制官只能远远地站着,根本听不到。武则天上台后任用酷吏、鼓励告密,就更别提正大光明了。

现在,宋璟、苏颋又把这项制度恢复了。

宋璟执政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官员队伍建设上,依照规章制度选好人、用好人。史载,“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这可能也是吸取了前任的教训,因为姚崇就是倒在用错人上。

我们都知道了,玄宗爱宠人,宠男人,宠女人,宠不男不女的宦官,宠起来就没边没沿的。姚、宋都主张遏制皇帝近宠。姚崇拿王琚开刀,宋璟则拿姜皎、姜晦兄弟开刀。

姜皎也是李隆基当王爷时处下的朋友。李隆基为帝后,姜皎升任太常卿,“宠遇群臣莫及,常出入卧内,与后妃连榻宴饮,赏赐不可胜纪”,俨然盛唐版裴寂。他弟弟姜晦也官至吏部侍郎。宋璟对玄宗说,姜氏兄弟权宠太盛,应当防备。玄宗不含糊,将姜皎放归田园,让姜晦退居闲职。

姚崇扳倒的王琚和宋璟扳倒的姜氏兄弟有一个共同标签,他们都和张说走得很近。当年张说阻挠姚崇拜相,就是让姜皎进言的。而宋璟和姚崇是一伙儿的,这或许也是他要扳倒姜氏兄弟的一个原因。

宋璟还整顿了朝集使。朝集使是地方各州每年派往京城报告郡政及财经实力的代表,看着好像没什么分量,其实都是各地推举的新人。这些人到长安,办公事只是捎带,主要精力都放到搭天线、跑门路上了。所以,等来年开春公事办完后,朝集使基本上都能升职。宋璟奏请玄宗将朝集使一律原职遣还,革除了这一弊端。

同样是抓吏治,宋璟要比姚崇强,姚崇徇私情,而宋璟刚直不阿。他的远房族叔宋元超在参加铨选时自称是宋璟的叔叔。宋璟得知后马上致信吏部:“宋元超是我同高祖的叔父,由于他定居洛阳,因而未能经常前去参见。我既不敢因为他是长辈就为之隐瞒,又不愿以私害公。以往他没提出这层关系,吏部自然可以照章办事。现在既然他把我们的关系声张出去了,那就必须矫枉过正了,请不要录用他。”

宋璟就是这么刚,“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他执政的总体指导思路就是讲规矩,谁都不能坏了规矩,包括皇帝。

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去世,他儿子王守一请求修建五丈二尺高的坟墓。宋璟和苏颋反对,不行,一品官坟墓的高度是有规定的,一丈九尺,国丈也不能高过这个数。玄宗只好驳回王守一的请求。

还有一次,玄宗用墨敕将岐山县令王仁琛擢升为五品官。宋璟要求撤销这项任命,所有官员的任用都要朱批,斜封官那套本就不该存在。玄宗很不高兴,因为王仁琛是他当临淄王时的王府侍从,但架不住宋璟一再坚持,只得退让。

玄宗虽然以太宗第二自诩,其实根本没有太宗的气度,内心记仇了。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在成都和给事中裴士淹说起任用过的宰相,提到宋璟时,玄宗说了这么一句话:“彼卖直以取名耳。”宋璟不过是靠贩卖正直来获取美名罢了! pngcpqJlyJ9x6Ml6qC0h6tSiOmtCXRx/YCHf/UI4rfyMLpPKwvCgCqkI0BZ3MP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