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的光辉时刻,作为一名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政协委员,我感慨万千。此刻,我想与大家分享一段我亲身经历的漆艺传承传播之旅。
我出生于 1970 年,是在国旗下成长起来的新青年,自幼便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热爱,尤其痴迷于古老的民间技艺——漆家具。
我家是满族世家,镶黄旗,几代人在呼兰县南大街居住了 100 多年,至今我家里还留有满族人用的衣柜、小方凳等,都是榫卯结构的,有描绘的,有描金的,有嵌玉的。
我的邻居是亲属家,又是榫卯世家,1969 年 5 月建立木工坊,除制作家具外还带徒传承,儿子、侄子们都跟着老一辈学习木工手艺。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非常流行置办“两开衣柜”,周边邻居都在他家定做。
白艳萍
由于小的时候喜欢画画,我高中毕业后,接班到针织厂纹样技术室工作,下班后就到木工坊画图案,有时也跟着烙烫画,多少还能挣点零花钱,更主要的是日积月累练就了手艺,并对漆艺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5 年 9 月,按照厂里安排,我去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函授学习,在学校期间我选修了漆工艺,参加展览并获奖。1996年 10 月,我加入哈尔滨市工艺美术协会,1998 年 6 月顺利毕业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但毕业后不久,由于企业改制,我下岗了,成了自由职业者。
下岗的我不甘寂寞,开始查阅与漆工艺相关的资料,利用所学和平时积累自己尝试设计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深感大漆艺术的博大精深,漆艺技法的多样性使作品的画面效果千变万化,也许是冲动后的决定,我去了北京、扬州、山西等地拜访大师前辈学习漆艺工艺及技法,一颗虔诚的、追求知识和传统技艺的心感动了北京金漆镶嵌厂厂长柏德元,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和观察,他决定收我为徒,使我有幸成为清宫造办处第六代传人,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由一个大漆艺术爱好者转变为一个大漆艺术的践行者和守护者。
拜师学艺——为师父敬茶
我对大漆艺术倾注了 20 多年的情感,也换来了游客的赞叹、百姓的欣赏,以及政府的肯定,我欣慰极了。同时,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几件事想分享给大家。一是感动 80 岁老人的坚守。我去漆艺主产区福州拜访前辈,看到国家级大师郑崇尧前辈 80 岁的高龄仍每天工作8 个小时以上,其蛋壳镶嵌刻绘技法等高超的技艺让我折服,老前辈孜孜不倦的教导使我受益匪浅。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漆艺的传承和未来,同时结合创作所得,丰富了刻画、罩染、用笔等很多技法。二是深入湖北恩施毛坝镇采漆。大漆的采集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与采漆工凌晨携带工具步行 10 多公里上山,搭好脚手架后爬上树,用刀把树皮割开,再用蚌壳接淌漆树汁液,一天的时间采集了不到半斤的生漆,我理解了“百里千刀一斤漆”的民谚和大漆的珍贵。三是难熬的大漆过敏。大漆是纯植物漆,是在生长着的漆树上割淌的汁液,这种漆抗腐蚀性极强,我们很多潜海的军工产品外体刷的就是这种大漆。这种漆在人们刚接触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俗称“大漆咬人”。我也一样,1998 年在北京跟师父学习期间就发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满身起红疹子、血泡等,奇痒难熬,又没有特效药。师父跟我说:“艳萍,大漆过敏是正常现象,但你的过敏的确很严重,不要再坚持了,可能今生你与大漆无缘啊。”我说:“师父,我能行,再坚持一下看看。”经过半个多月的康复,我终于坚持了下来,后虽有反复,但比第一次轻了很多,我高兴,师父也会心地笑了。
家乡的黑土地是生命的摇篮,母亲河松花江更是给人以向往和憧憬,哈尔滨的欧陆风情、冰雪大世界、抗联文化、五花山色及大湿地等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更是给文人墨客提供了丹青鸿绘的素材。于是我经常与同行及漆艺爱好者深入山区、林间、湿地、雪乡等地域特色鲜明的地方汲取营养、拍摄照片、勾画稿件、制作漆艺作品,争取把哈尔滨最美的景色、最美的瞬间展示给游客,展示给世人。
漆工艺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也让我品尝了她的芳香,感受到她的妩媚,以及带给我的太多荣誉和光环。2021 年我被推荐为哈尔滨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在参加的三次哈尔滨市政协会议中,我不仅积极建言献策、履职尽责,更是在参政议政过程中,亲身感受到国家民主的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变化以及政协委员的责任和担当。连续几年获评市、区两级优秀政协委员、优秀提案和优秀人民建议,我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
2024 年 5 月的一天,我走进哈尔滨市政协文史馆,一幅幅画面、一段段文字都深深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人民政协的文史工作,是政协独具特色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政协履行职能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文化事业发展和历史研究工作,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6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政协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协商民主”为主题的工作成为哈尔滨市政协工作一大亮点;政协文史馆的建立记录着哈尔滨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解放城市的时代变迁;“书香政协”的设立讲述着历史与现代、科技与时尚、传统与创意;《指尖的律动:哈尔滨民间手工艺新创意图式》成为全国政协唯一公开发行的民间手工艺书籍,开创了历史,赢得了赞誉,记载着冰城手工艺人的技艺和生活;政协委员讲红色故事让人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让城市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让水更清、天更蓝、人更美……
几年来,经过调研我撰写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关于在哈尔滨市开展“行走中的博物馆”进校园的建议》等提案建议 5 篇;申报发明、实用新型等专利 119 项,发明专利“一种螺钿片软化切割方法”改变了漆画界“有雪无冰”的历史;发表学术论文并主持省委宣传部“漆艺可行性研究”及“清式满族宫廷家具暨‘一带一路’漆艺礼品研发制作”等 8 项省级重点科研课题项目;恢复整理了“四大断”宫廷绝技;主持省总工会《天然大漆在东北地区食用器具上应用的可行性研究》高技能人才创新项目,使食用器具更加安全环保;成功复制战国时期漆器“曾侯乙盖豆”,修复西汉时期“君幸酒双耳杯”(陈列于哈尔滨博物馆);研发制作的漆器工艺品“西施壶”“雪韵冰城”被市政府作为国礼馈赠 12 位驻华大使;先后深入哈尔滨学院、黑龙江省商务学校等高校和单位宣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做好新时代高技能人才”讲座 8 场次;在哈尔滨博物馆金漆艺术馆接待团体主题教育活动 109 批次,日接待游客 600 多人次,传播传统文化受众累计 56 万人次,仅 2023 年暑假及国庆期间就接待游客 15 万人次、大中小幼学生 6000 人次、非遗体验 3080 人次,公益讲解 650 场次、重点讲解 135 场次;作为教育部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项目负责人及主讲老师,开展全国职业教育教师 2023 漆艺之星”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非遗项目高级研修班 6 期,来自全国 27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共计 48 所高职和中职院校的 79 位教师参加培训,结业后有 87%的教师在本校开展了金漆工艺的教学或建立了漆艺工作室或设立研学工坊,为传承传播祖国传统文化开辟了新路径、探索了新方法;2023 年 12 月 14 日接待东北林业大学 48 名留学生参观金漆文化,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起到了助推作用;2024 年 4月 6 日“金漆镶嵌工艺走进哈工大”,开展系列研学体验活动,《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国家级媒体给予报道,金漆艺术馆被列入“学习强国”学习范畴,被市科协、博物馆、游客和学生誉为“网红科普教育基地”及“弘扬传统文化公益讲解员”。
漫漫征程路,回首七十五载华夏春秋,哈尔滨市政协正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黑龙江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提出的“建设‘六个龙江’”和市委提出的“打造‘七大都市’”,紧紧围绕亚冬会倒计时 300 天而积极努力开展工作。
我作为在一线传统文化行业成长起来的哈尔滨市政协委员,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黑龙江省D类高层次人才,黑龙江省首席技师,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标兵,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龙江工匠,一定要在市政协党组领导下,在市政协文史委的具体指导下,发挥省级高技能领军人才和省级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在传统文化领域辛勤耕耘、勇于创新,制作更多、更好弘扬主旋律的优秀作品,在“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人民政协成立 75 周年”来临之际,体现政协委员的风采、责任与担当,让漆艺之花在冰城永久绽放。
人民选我当委员,我将尽责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