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戏曲扇子功技艺
李秀华:一把扇子舞乾坤

李秀华

原厦门艺术学校形体(身段)讲师、新加坡戏曲学院高级教师。

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出圈,让小生陈丽君引发万众关注,她在剧中饰演的贾廷随手携扇,时为信手之器,时为侠客武器,一把扇子,演尽风流。

扇子功是戏曲基本功之一,也是戏曲舞台上花旦、文小生基本且惯用的道具,用以表现情绪、刻画性格,丰富表演手段。中国戏曲博大精深,程式规范,专业性极强。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戏曲演员,需要有极高的基本功,唱念做打全面发展,特别是功法身段,没有经年的积累,根本不可能扎实。

本文介绍的李秀华老师,原任厦门艺术学校形体(身段)教师,她的扇子功,出神入化,堪称佼佼。

1/

李秀华走上表演艺术之路,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那个时候,李秀华的姐姐在街道工作,消息比较灵通,听闻戏曲演员训练班要招生,姐姐李彩卿极力推荐妹妹前往。李秀华从小就很喜欢跳舞,是班级里的文艺干将,长期担任“康乐鼓”委员,也常自编《小燕子》等舞蹈请同学一起表演。加之表叔当时在同安演高甲戏小生,李秀华多次去看戏,多少“偷”了些师,在两三千人的报名学生中,她有幸脱颖而出,进了当时的戏曲训练班。彼时,是 1957 年的9月。

5年,人生中最好的青春时光,李秀华沉浸在戏曲中,一边读书一边进行专业学习,练习唱腔身段表演技法等。把子功、毯子功、扇子功都是必备功法,每个人都要学会很多套,一点都不能含糊。乖巧的李秀华每每想偷一点懒,都会觉得对不起老师的用心,她总是很认真地训练,技法到位,身段柔软,很得老师赏识。

当时,艺校的老师十分重视第一届学生,除了日常上课教习,也经常会带她们去观看各种演出,如遇外面的剧团或表演团体来,老师就赶紧组织学生们前去观演学习。有一回戏剧大师梅兰芳带领慰问团到厦门演出,李秀华与一众小学员被安排到第一排,她们排了很长的队,一一跟梅兰芳先生握手致欢迎,引发整场人都站了起来鼓掌,争先观瞻小朋友与大师到底聊了什么。

1958年,杭州越剧团来厦门演出《春香传》,有位知名演员的扇子功十分了得,小小的李秀华在台下简直看痴了。第二天,这位演员竟然莅临学校,兴奋的李秀华提出想学习扇子功,那位演员笑着说:“好好,你们老师请我来,当然就是要授业的。”常年在舞台上演出的老师,与在学校里授课的老师,会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因为长期摸爬滚打,呈现出比较内在和内化的表达,同样一个甩扇的动作,她们做起来显得更有韵味,更风情万种。那几天,李秀华废寝忘食,看着,模仿着,不厌其烦地练着,时间仿佛停止,她随身带着一把扇子,走到哪儿都要拿出来练上几手,几乎不放过任何碎片时间。

2/

1962年,李秀华在毕业典礼上表演了一段自己创排的扇子舞。虽初出茅庐,整体还显稚嫩,但那种自然流畅的感觉,以及柔软的身段,已经让人眼前一亮。

毕业后,这届学员统一成立了一个芗剧青年演员演出队,李秀华随着团队经常到各地去演出,积累了不少表演技法。1976年,李秀华被调去艺校任身段老师。起初,她极犯难,觉得没有资料,一切都是空白。受当时样板戏的影响,很多学员的动作都显得很板正,李秀华只能慢慢调,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雕琢。她不仅教动作,还教学生如何调动感情,做到表情丰富。比如,一个扑蝶的动作,李秀华要边示范边讲解,先是打蝴蝶、扑蝴蝶,打到蝴蝶后心情起了什么变化,脸上的表情相应地要做出变化。她在教学当中,慢慢自己摸索,有改进,有发展,带学生去到省里会演时,常常拔得头筹。连省里的记者都说:“李老师您这套功法真的太好了,建议您全部整理出来,不然失传了就很可惜。”

那个时候,戏曲传承基本都是传帮带的方式,全靠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没有专业教材。李秀华不会用电脑,她一笔一画手写下来,每个动作都做了详解,怎么出扇,怎么折扇,怎么收扇。当时,有位银行高管陈先生很爱戏曲,他常带妻子来看李秀华上课。有一回课后,李老师正发放自己手写的教材复印件让学生回家巩固,陈先生极惊讶——李老师的手写教材图文并茂,每一步都带着接地气的解说,既实用又专业,通俗易懂,很具可操作性。陈先生当即自告奋勇,义务为李老师打字,并进行初步整理。李秀华也一直坚持对这份教材进行不断的修整,每次实践后,只要有新的想法,就会根据当时的情境和条件再调整,再动态优化。

李秀华始终认为,要当一个专业的演员,动作一定要规范,精益求精,学无止境。

有一年,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来厦门艺术学校开会,他从教学楼走过时,无意中看到李秀华在上身段课,一把扇子耍得行云流水。教授很激动,回到上海,便将此事告诉了表演系的主任。主任求贤似渴,很快打来电话,邀请李秀华到上海戏剧学院任职。他在电话里热情地说:“我们表演系的孩子也很需要学一些戏曲的身段,您如果能来就太好了。”当时,李秀华确实也心有所动。五光十色的大上海,谁会不爱呢?离开鹭岛到一个更大的平台,自然会有更好的发展。但要放下厦门艺术学校这些一手带起来的孩子,她心里又舍不得,思考了许久后,李秀华再没提起,这事就此搁下了。

3/

1997年,文化部挑选了10个人赴台湾复兴戏校教学,李秀华负责身段教学。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李秀华发现台湾歌仔戏在形体身段上的功法略显生活化,戏曲程式稍显欠缺,这正是李秀华的强项,她自己创编了两套扇子功法,小生一套,花旦一套,与水袖、手绢等功法结合。有用又有趣,学员们学得都很带劲。汇报那天,台上名家济济,许多台湾知名演员如廖琼枝、许亚芬等都来到现场。学员出台前,先整体背向观众,手持扇子,两手并用,一手拿一手压,走圆场后,一个转身,掏扇亮相;卷手打开扇子,用云手左看右看,再一个反手亮相,扇子打开了,扇面朝下,又一轮换手,定格;又走圆场,左右抖扇,做出孔雀开屏状,收回后,甩扇,卷手,云步,收到胸前自扇,两手上下,做抱扇动作。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大家啧啧称赞“强将手下无弱兵”,认为李秀华实在教授得太好了。

第二天,台湾知名小旦石惠君和她当导演的老爸一起慕名前来,她们是专程来向李秀华学扇子功的。石惠君那时已经很有名气,但父女俩都很谦逊,笑眯眯的石父说:“来,让李老师先表演一个扇子给你看看。”李秀华即兴练起扇子的基本功,一举手一投足的力道都恰到好处,把石惠君深深吸引。由于时间有限,李秀华没办法像教学生那样,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系统性地讲述。好在石惠君很用功,也没什么偶像包袱,她很认真地跟着李老师一招一式地学习,一个上午的时间,已经吸收了不少。事后,石惠君演电视歌仔戏时,刚好有个与扇子有关的情节,她就把李老师教的那套扇子功全部用了上去,刚柔并济,效果很好。

李秀华也常受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给学生上课,带领学生参加丹麦、韩国、泰国、新加坡、芬兰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艺术交流。有一次,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蔡曙鹏博士演讲戏曲的由来,李秀华当场示范表演一套三分钟的扇子功,来自各个国家的大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他们惊呼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太美了。李秀华那天刚好多带了几把扇子,干脆就安排各国学生穿上戏服,简单用一些动作,做亮相和开场,各个国家的学生穿上戏服后,新鲜而好奇,很富喜感,引发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又一回,李秀华紧急排演蔡曙鹏博士的剧本《放山劫》去参加一个活动。留给排练的时间很短,国际学院的学生又都听不懂普通话,虽有翻译跟着,但沟通还是吃力。要让这些连普通话都说不溜的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闽南语显然很难,虽然动作可以做,但开不了口。最后,李秀华决定,用歌仔戏的调子,配合英文来演唱。几番试验,混搭的效果竟然很好,后来学员到各个学校去表演,戏曲程式整套如常,扇子功也很到位,调子带着闽南芗音,呈现出来的却是英文,这都源于李秀华的大胆设想和认真执行。表演完毕,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4/

除了到专业学院进行教学外,李秀华也常进校园做戏曲传承工作。对于非专业学员,她往往一视同仁地倾注心力。李秀华认为,只要学员想学就是好事,不管是专业还是非专业,都是对戏曲技艺的一种传承。

厦门陆萍坊是由几位爱戏的非专业人士自发组成的团体,大多数团员都是兼职,并未接受过科班的训练。当李秀华知道这群热爱传统戏曲的年轻人正在拍摄一个电视歌仔戏剧目时,她坐不住了,自发前去帮忙。陆萍坊的团员平时都有各自的工作,并非专业出身,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基础相对较弱。主张有教无类的李秀华又开始动脑子,她灵活运用急就章的方法,让学员先学习最基础的手法,立圆,平圆,八字圆,先保证基本的指法能做到位。待进入正式排练时,再根据角色需要、音乐、唱词等,点对点塑造。拍摄期间,李秀华现场跟着指导,学员们拍戏到几点,她就跟到几点,以利及时调整她们的动作、设计身段等。

《顾靖尧与林湘君》的拍摄中,李秀华对男主角顾靖尧的扮演者陆萍量身打造整套扇子功,并设计针对性的亮相动作,三个指头捏扇,七分折扇,潇洒开扇,眼随扇动等。视频拍摄完,不合理不到位的表现,李秀华都会要求重新设计,再拍再教习,一定要做到镜头呈现时流畅自然才作罢。

李秀华也常进校园做戏曲传承活动,并长期担任厦门市第一中学身段课程老师。她将水袖舞、手绢舞、旗舞等与扇子功融合,带着学生一点点精进,2021年集体展演荣获全市中学生比赛第二名。

有人说,当老师是为别人做嫁衣,只有团队奖,没有老师个人奖。但李秀华认为,当老师就是要高风亮节,推举学生走向前场,自己默默在后场加油鼓气。她在职时,连续四年被评为省级和市级的先进文艺工作者。1995年退休后,她也一直活跃在各个戏曲教习的现场,教扇子功,教各式基本功,神采奕奕,从不曾倦怠。

关于未来,李秀华有自己的规划。她准备将手上的功法,尽量整理出来,给自己的学生和徒弟留存一些宝贵的资料。生命的路程难以逆转,每个人都走在越来越老的路上。而戏曲身段的精进,“三天不学手生”,她想趁自己身材还挺拔,精气神还在,广纳桃李,将一身武艺毫无保留地传授。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动作不规范,教学中没有神采和气力,也做不出人物形象时,那就是李秀华认为的真正应该退休的时候。因为,戏曲教习,很多时候还是靠师傅传帮带,老师做得什么样子,体态如何,手指向哪,眼睛怎么瞪,学生就会觉得人物就是这样子,手眼身法步,一开始都是靠模仿来的。李秀华说,自己不想误人子弟。

技艺

1. 运扇

小生运扇,应三七分执扇(即用三根手指,拿扇子的三七分处)。

2. 摇扇

摇扇,多用于表达欣赏之意——“此物甚美”。

3. 开扇

开扇,折扇中基本动作之一——“这等良辰美景,待小生一览”。

4. 绕扇

绕扇,表达动作、情绪转换的过程——“那边厢景色甚美”。

5. 合扇

合扇亮相,表达生角儒雅俊秀,自信愉悦——“好一个玉树临风画中人”。

6. 收扇

收扇作揖——“小生这厢有礼了”,平收。

印象

“我很喜欢扇子”

李秀华坐在我面前,80岁的高龄,身姿纤细柔软,比画执扇动作时,收放自如,干净凌厉;眼随手动时,脸上神采奕奕,一点没有耄耋之态。

说起扇子功,李秀华打开了话匣子,丹凤朝阳、遮阳伞、遍地开花、扑蝶等各种专业术语扑面而来。她说扇子功不仅仅是扇子上的功夫,它的精髓在于全身上下的配合。“平开”扇有规格的要求,“丹凤朝阳”有手腕、手指的要求,“扑蝶”则脚和腰都要配合。说到底,扇子功只是一个基础,还要匹配很多的身段和动作,眼神在哪里,怎么笑怎么哭,十分重要。怕我听着蒙,李老师笑着总结道:“总之,练功要照着镜子练,镜子是最好的老师。”

喜欢一件事,就要认真去钻研折腾。这是李秀华的认知,也是她一直以来的坚持。每每听到好的音乐,她就开始琢磨,这一段能用到什么场景,那一段要设计什么动作。有一回,正陪孙子在外面玩,忽然一首好听的歌曲传来,她立马拿手机录音,回来一查,原来是《渔家姑娘在海边》。坐下来细听,音乐把情绪调动起来,灵感也来了,李秀华就着这个音乐,很快编了一个身段出来。自己在家对着镜子试跳了一回,先生黄卿伟不免要提些意见,两个人一番探讨修正,一个戏曲扇子功法又成了。

李秀华的家庭具有浓厚的戏曲氛围,先生黄卿伟是她在艺术学校的同学,工老生和丑角,曾任厦门文化局艺术处处长,专业上给李秀华提了不少意见。说起先生,李秀华透露了个小秘密。当年,风华正茂的自己与来自漳州的黄卿伟相熟,学校里常互相帮助,互称兄妹。毕业后,许多同学结为伉俪,某一天黄卿伟对李秀华说:“干脆我们也来结婚。”李秀华不假思索地答:“可以呀,结婚就结婚。”一桩良缘就此结成,两人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生活如糖拌蜜,如今的李老师回首往事时,脸上依然灿若云霞如少女般娇羞,这就是幸福的表现。家里的孩子虽无人传承扇子功,但儿子和媳妇一直以妈妈为荣,觉得妈妈很“赞”很“牛”。

李秀华有一颗年轻的心,她潜心琢磨传统表演,并在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编创了扇子等身段教学组合。她的课业不少,工作量饱和,却一直认真教课,无私付出。李秀华觉得,被人需要,予人教习,保持身段的韧性和柔软,保持自己年轻的心态,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当很多同龄人沉迷牌桌时,她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更有意义。只要学生能学到东西,有所成就,李秀华就觉得是最大的回报。

戏以人传,口传心授无可取代。每一个对艺术执着、一丝不苟、为人随和且富有亲和力的艺术家,都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修养。

李秀华老师亦如是! kTFl9zgjO4oW7UMGPoFarNqT+UFb408rX0/tvnt0yi39DTeIvKIXTo6tpra/OwN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