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秀晖,大概是 2016 年。彼时我为晚报美食版刊写了土笋冻,友人推来了秀晖同题材文章,写家乡龙海浮宫的土笋制作,其间加入了食物与人串联的情感。一碗土笋粥,三五块土笋冻,是长辈发自内心的爱的表达——食物之美,都和人有关,文风清新娟丽,活泼好读。
我不禁叫好!
本书付梓前,秀晖让我先睹为快。一翻开,便看到窗外梅影昏暗。在我看来,《闽南的匠人》除了介绍乡土手艺及其创业史,更将笔端深探到匠人情怀。我们品味的不只是杨梅干、芋头粿、酸笋包、木梳饼、安海捆蹄,赏鉴的不只是插珠花、盘纸技艺、跳鼓舞等,并且借入眼的每一朵乡土奇葩,察知匠人命运与乡土技艺的交集,明了坚守的缘由和匠心的境界。
《闽南的匠人》的呈现形式也颇有创新,作者在主题故事讲述线条中,切出一段横截面,很像新闻特写,用写意笔法为匠人画魂,这种叙说手法应是得益于她的新闻从业经历。
秀晖在青春年华的时候来厦门,就开始为《厦门晚报》写稿。二十多年来职业迭变,打工者、媒体人、职业经理人、机关文员,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身份变化的同时,她也不断尝试新的文体来表达人世感悟、心路历程。散文、小说、评论,还有诸多新闻作品和商业推广方案等,每一种文体她都能精准把握,熔其长处于一炉,形成自己的文字个性。
品读秀晖的文章是一种愉悦享受,就像是你自小熟稔的邻家姐妹,和你坐在绿植环围的闽南小院石桌边泡茶,墨竹飒飒,兰香飘忽,在闲扯家常中告诉你一种新见识的乡土美食或工艺以及匠人的悲欢故事。有时你会产生一种视觉幻象,她讲述的那人物站到舞台中心,突然被一束追光照亮——那是杨秀晖文章中的哲理金句,惊艳夺目。我忽然醒悟,那些对匠人命运的共情响应,或许正是秀晖自我心境的投射吧。
今天正好是谷雨节气,生物拔节旺长。我很希望秀晖继续把闽南故事讲下去,相信以她厚实的生活底蕴、圆熟的写作技巧,会有累累果实,闽南会再出现一位优秀卓出的乡土作家。
朱家麟
厦门晚报社原总编辑